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影响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几个方面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7-07 共813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青少年音乐教育体系现状与反思
【第2部分】音乐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帮助
【第3部分】 影响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几个方面
【第4部分】高等教育对音乐教师价值取向形成的导向作用
【第5部分】学校音乐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
【第6部分】加强音乐教育的探讨展望及参考文献

  第2章 影响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几个方面
  
  2.1我国教育价值取向浅述
  
  我国古代主要运用“教”和“学”这两个字来i全释教育的本质。在西文中,“教育”是指把受教育者内在的东西引导出来的意思。教育价值,自教育活动发生之日起便随之产生,由于人的教育需求和追求的不同导致的对教育作用的不同认识问题就是教育价值的问题。从关系范畴概念出发,正确理解和定义教育价值,有助于我们对此问题的深入认识。相关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满足说”和“意义说”.从“满足说”的观点出发,价值是客体或客体的某种属性功能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而不是单纯旳是以客体的属性或主体的需要存在。就需要程度上来说,客体和主体两者同等,缺一不可;在价值上,客体的价值等于主体满足所需要的程度。

  强调主客体统一的“满足说”之所以被普遍接受,因其对于价值的界定参照的是主客体之间的满足与被满足关系,具有很大的合理性。但是这种观点因为没有强调和突出主体的主动性,也存在着不足。

  而从“意义说”的观点出发,价值是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某种意义。该观点存在明显不足,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主要强调和突出了主体理解和评价方面。作为具有主观感情色彩的褒义词,并不适用于丨全释哲学范畴的概念知识。从某种角度来说,混靖了关于教育价值的内涵。

  目前,“满足说”虽然存在许多瑕疵和不足,同时也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怀疑和批判,但是它作为价值论哲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学说,大部分学者都以它的观点来界定教育的价值。

  2.1.1关于学校教育价值的界定
  
  刘旭东认为,教育价值取向是一种价值倾向性,它会在教育主体进行教育活动时依照自身需求进行教育选择而表现出来。简单的说就是教育的主体会根据自身的利益和需求,在拥有多种教育价值方案或意向时,会选择性的倾向于某一种方案或意向,从而实现自己的教育价值口标。教育主体组建新的价值结构突破旧的价值结构中各要素比例的均衡状的过程,以及根据特定时期人们需要的类别力量的变化对价值系统中居于统治或核心地位的教育价值重新选择的过程都是教育价值取向。然而,教育价值取向不仅在人们选择教育时表现出来,而且在实施教育和评价教育过程中也会表现出来。因此,只注重教育选择对教育价值取向的界定就显得狭窄了。还有的学者用价值取向解释教育价值选择。教育价值选择表明教育活动主体的价值态度,是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求对教育活动的属性、特点、功能、效果所做出的价值取向,这个定义表明了教育价值取向与教育选择之间的关系,教育价值取向决定教育选择,并在教育选择中表现出来。但是,教育选择只是一种行为过程,而教育价值取向确实具有某种方向性的动态存在。

  许多专家学者对价值取向都给出了定义,其中叶澜教授则给出了价值哲学的定义,他认为价值取向是人对客观事物及自身的渴求和利益的认识水平的一种反映。而一些学者更进一步的思考了价值取向问题,他们不仅向我们解释了教育价值取向含义,而且还探讨了影响教育价值取向的一些因素。他们当中的刘旭东教授提出,影响教育价值取向的因素有两个,分别是教育主体和社会条件制约,其中,教育主体对教育本质及其属性的认识影响着教育价值取向;教育价值取向受到教育主体对自身需要的认识的理解;教育价值取向还受教育主体对需要与教育之间关系的看法制约;教育价值取向还受教育主体所处的社会条件的影响。

  然而这些学者当中也有持不同的观点,吴黛舒就提出教育相对独立地位、社会实践及其文明成果和教育己是影响教育价值取向的三个因素。其中,教育相对独立地位的确立是教育价值取向发生的前提;丰富的社会实践及其文明成果是人类需要客观化的产物,为教育价值取向提供内容、动力;教育意识表达了主体对客观教育实践的“意向性”和能动介入,是影响教育价值取向的主观因素。所以,鉴于教育价值取向概念不成熟的现状,对于教育价值取向的概念还得重新界定。

  通过价值标准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样的事物是有价值的,价值标准就是衡量、辨别事物对人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标志或准则、准绳。人们在教育活动中所坚持的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价值标准的现实表现就是教育价值取向。因此教育价值标准就是事物对人的教育价值的辨别标准,也是衡量教育价值大小的准则和准绳。价值观念指的是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同时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形态。所以人们关于教育价值的教育信念、教育信仰和教育理想系统就是教育价值观念。教育价值标准和教育价值观念决定着人们的教育价值取向,而教育价值取向则是人们在选择教育、实施教育、评价教育中教育价值标准和教育价值取向的现实表现。

  2.1.2教育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康万栋认为,人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相互依赖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离开人,教育将无从谈起。社会应该保障个人的发展,个人应该促进社会的进步。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开来看待。教育以及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正确处理社会与个人利益,满足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统一的教育,是我们不懈追求的最高目标。

  冒荣认为,教育是通过内在的价值来实现外在价值,也就是说促进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主要途径,因此根据教育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社会进步我们就知道教育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人的发展,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教育的内在价值要通过教育的外在价值来衡量,教育的外在价值是衡量其内在价值的重要根据和标尺,在这点上,冒荣和康万栋他们的观点是都是一致的。②不同本位传统的社会对社会教育价值的倾向性也不同,通常来说,拥有社会本位传统的社会更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而拥有个人本位传统的社会则会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③所以教育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孰重孰轻这一问题存在争议,教育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既存在着联系又有区别。在现代社会总的发展趋势下,教育两种价值中个人价值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越发达的社会文明和越现代性的更是如此。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从这一点来讲,教育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在根本上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多大对立。夸大两者之间的矛盾或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对立是一种不正确的思维。通过教育使个人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使个人确立起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这不仅能够很好地实现教育的个人价值,而且能够很好地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从而很好地做到教育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1.3当代中国教育的主导价值取向
  
  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包括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教育的工具价值,而教育的政治、经济价值也被称之为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社会工具价值取向是当代中国教育的主导价值取向。我们国家的特定时代背景决定了社会工具价值取向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的主导价值取向。由于建国初期,国家需要对政治进行改造、巩固自己的政权和建设经济,这就导致了政治、经济价值取向将作为这一时期的主导教育价值取向。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与政治,特别是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得到了政府重新确认,在进一步的探讨了教育与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生产力之间的联系后,认为教育的经济价值取向有利于促进和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这些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都有一定的可适性。然而片面强调教育的政治、经济价值取向,容易使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成为简单的主从关系,从而教育丧失独立性。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活动,教育的文化价值作为教育的本体价值或内在价值,是不能被忽略的。然而社会工具价值取向作为工具理性的体现,社会工具价值取向的教育必然忽视教育的文化价值。②杜威认为,教育的文化价值是教育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是不应该有功利性的,因为内在价值只是表面人们对某一事物的珍视态度,认为它在人类生活当中具有很大价值,它没有判断对象也没有比较的标准更没有好坏之分。相反社会工具价值取向的教育对文化价值的忽略也表明了其潜在的功利性。

  叶澜教授对当前教育的价值取向具有深刻的理解,她非常明确地将价值取向问题与实践改革结合起来,反思建国40年来中国教育改革实际,指出“从国家决策层来看,选择教育价值的基本视野没有大变,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没有大变,变化的只是具体的标准与内容”,当代中国价值取向偏差的实质是“忽视教育的特殊性,忽视个体的价值,忽视人格培养”.从她1989年发表的《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的文章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将价值取向的重要性置于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中,突出了它的可能的、积极的性质。而这一研究体现出一种面向实践的理论宗旨。

  教育现代化的本质上是将教育对象作为具体的、生动的个人而不仅仅作为社会构件去关心,当今世界教育的价值取向从社会到个人的转换已不可逆转,成为世界性潮流,就是在教育价值上一向以社会为本位的F本、前苏联等国,近年来也鲜明地提出了发展个性的教育目的论。完成教育价值上的转换将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③完成教育的价值多元化,跳出我国教育长期以市一的社会工具价值为教育价值取向的格局,是我们国家进行教育的价值转化的重要目标,同时我国教育的价值选择应突出教育本体价值的地位,把教育的本体价值变成我国教育价值选择的重要内容。

  2.2青少年心理研究
  
  2.2.1身心健康是必要前提
  
  青少年拥有健康的身心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分别为:具有健康的体魄、正常的认知、成熟的情感、健全健康的人格、稳定合理的举止、和谐的社会关系。

  除此之外,健康的身心还涉及对人品、行为、感情、认知等多方面的内容。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前提是青少年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身体不仅能够影响青少年成长过程的生理方面,还能影响其成长的心理方面。一个人如果身体出现问题,则其生理就会出现一定的变化,从而导致其心理情绪方面也相应的出现波动。同样,一个人如果心理情绪上出现不稳定,则其生理上也会出现相应的反应。

  因此,保持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就是拥有一个好的心理状态。

  2.2.2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
  
  青少年的自制力不够,生活阅历较单一,因而处于复杂的社会、文化、政治等环境中时,往往难以把握好自己的社会生活。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能够促使青少年健康的成长,反之,不良的社会环境会严重阻碍青少年身心的成长,甚至造成持久性的侵害作用。能够毒害青少年心灵的不良社会因素主要有几下几种-其一,社会环境中的复杂丑陋面。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充斥着多种不良因素,例如:金钱美色、贪污腐败等。这些因素容易造成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偏离,甚至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消极定论。

  其二,网络虚拟空间中的不良文化。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深入人类生产生活,但是同时网络虚拟空间中的不良文化也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例如:网络中的暴力游戏、淫移内容等,都可能直接或间接的导致青少年对性道德和暴力等的认知错误,受到不良诱惑,最终走上犯罪这条不归的路。

  其三,社区环境中的消极成分。社区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青少年的品行、道德观念、行为举止。良好的社区环境能够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但是不良的社区环境就会导致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在成长的轨迹中走偏路、走弯路。社区环境中的消极成分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其四,来自生活中的各种压力。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难以很好的承受生活中的各方面压力,例如:升学、就业、恋爱等。青少年不能够很好的舒缓压力,就容易造成心理阴影,甚至生理疾病。

  2.2.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人生活的初始环境,人自从脱离母体后,就作为一个家庭成员而在家庭中生活成长,因而,人的生活依附于家庭,家庭对于人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具有长期的、深刻的作用。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第一任老师”,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帮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及身体。当然,家长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对于培养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家长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与家长的素质密切相关。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学历高的家长相对于学历低的家长,则能更好的处理与孩子的关系。见多识广、心胸博大的家长,更能深入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帮助孩子独立、健康、快乐的成长;而是非观不清晰、没有责任感的家长,则很容易忽视孩子的成长需求,甚至引导孩子树立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父母对于孩子成长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孩子会在和家长的相处中,不自觉的学习家长的行为举止,如果家长不能很好的起到表率作用,则会对孩子成长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模仿、学习的过程,青少年通过学习逐渐树立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行为处事逐渐形成一套较完整的体系。因而,学校的学习过程会比家庭的影响更有力度,也会比社会的影响更加直接,会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更深入的影响。当然,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指书本知识的教授过程,还指结合社会因素等的具体实践教育。就现阶段的学校的情况来看,学校的教育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应该具备实际性、可行性、前瞻性等因素综合指导学生的成长。

  在学校的教育中,需要考虑三个重要的因素:教育者、教育理念及教育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其一是教育者。教育者是链接学校与学生的桥梁,也是学校授予学生知识、能力的实施者,因而教育者知识水平、素质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都会有直接的影响。其二是教育理念。学校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方式及模式,也决定了被教育者的成长发展大体方向。例如:学校的教学理念是因材施教,创造个性化差异人才,则学校在进行学生培养时,就会大力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创造力。其三是教学环境。学校应该在严格制度管理的基础上,营造一个大集体的生活学习氛围,让学生体会到学校的友好、善意、民主。

  2.3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
  
  如今,大众传媒凭借其自身优势影响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具体而言,大众传媒的优势有:传递速度快、内容形式多样、信息量大、涵盖范围广等,利用这些优势,大众传媒能够很好的向人们传递各类价值观,展示各种类型的文化与思想,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起到引导全社会的作用。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十分强烈,人生观与价值观还未正式形成。他们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他们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同时也容易被暗示。因此,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程度大大超乎了所有父母以及从事教育人员的想象。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大众传媒总是如影随形并不断的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改变着其对世界的看法与认识。

  2.3.1正面影响
  
  大众传媒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信息,但这些信息能否帮助青少年成长呢根据相关调查得出,青少年关注程度最高的大众传媒类型分别为历史类、新闻类以及故事类,他们占所有信息的百分比为10.2%,4.8%和4.3%.这一结果表明青少年能够从大众传媒中摄取营养,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

  大众传媒能够帮助青少年扩大交往的范围,有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价值主体角色。这主要是由于大众媒体能够利用自身的特点,将人物、社会实践等赋予一定的社会地位,扩展青少年的视野以及提供给青少年更多的交往平台。然而,青少年需要正确认识大众传媒的优势,充分利用其提供的资源来帮助自身成长、成才。

  通过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将传媒教育引入课堂,重视传媒教育能够很好的引导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价值观。然而,在引进传媒教育的同时,需要关注青少年对各类信息的判别能力,是大众传媒真正发挥教育的功能。因此,教育者需要教导青少年掌握运用广播、电视、书本等多种渠道进行学习的能力,并在传媒教育的基础至少打了开展道德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增强信息的判别能力。另一方面,道德与媒体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能够使青少年在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丰富知识的同时保持信息过滤的能使,使自身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通过大众传媒来帮助青少年树立的正确价值观,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感和对社会的高度认同感,进而能够融入到社会价值当中,最终达到个体价值观念与整体价值观念相互统一的效果。

  2.3.2负面影响
  
  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正逐渐趋向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在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他们常常困惑于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奉献和索取之间的关系等,时常质疑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并不断的弱化对传统价值观的执着追求,变得比较世俗,更加重视自身的利益。目前,有些青少年存在思想缺乏信仰、精神世界十分空虚;有些青少年我行我素,缺乏为人处事的理性,这些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十分令人忧心。然而,要探究这一现状的原因,大众传媒需要负起相当一部分责任。大众传媒往往包含着许多负面的价值导向,这些不良的导向容易激发青少年价值观中的消极面,使青少年注重个人主义,看中经济利益和优越的生活。

  青少年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一个国家未来的价值取向。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负面价值导向不容置疑,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负面导向的隐性影响远大于近期可见的显性影响。若让这些负面的价值导向自由发展,将会对青少年产生巨大的伤害,进而影响整个国家和名族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加强传媒教育的同时需要重视消除大众传媒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媒将更加变得无处不在。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不仅仅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而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为了保证青少年在良好的环境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德育工作资源,建立学校、家庭与社会一体化的德育体系,让孩子远离不良文化的影响,帮助青少年在良好的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4价值取向的形成
  
  当代青少年拥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并对国家政策、国家经济和国家前途等等进行积极关注,同时他们表示理解和支持部分国家政策性改革。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甚至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目前,大部分青少年的思想不浮夸,积极上进,有理想,有目标,自我控制能力良好,对自己的前途有着周全计划,并且通过自身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他们不仅仅局限于了解书本上的知识,还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获取更多的人生经验,不断扩展自身视野,增长见识,努力学习新技能以适应社会。尽管如此,腐朽落后的价值观逐渐影响到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导致其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具体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思想普遍存在于部分当代青少年群体思想中,部分青少年以自我的个人利益为中心,对与自己利益无关的事情漠不关心,也不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金钱万能主义的诞生,部分青少年认为金钱至上,拥有了金钱就代表拥有一切,逐渐忽略读书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赚钱。另一方面,少数青少年对彼此家长社会地位和个人拥有品牌数量的攀比心理越来越严重,“拼爹”、“拼品牌”的现象屡屡出现。部分青少年盲目追星,过于投入对明星装扮的模仿,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购买与明星相关的周边商品,从而忘记了作为学生的本分。

  现今大众传媒的兴起对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避免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学校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平台,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尤为关键。

  另一方面,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影响也不容忽视。作为家长应该有责任教育孩子,同时,为了避免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应该协助青少年辨别大众传媒信息真伪;培养孩子的社会活动积极性,引导孩子的心理健康。学校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播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定期在校开展心理活动,并且与家庭教育相协调,共同帮助青少年避免大众传媒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培养学生对大众传媒的认识与判断能力,并创造多元的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使他们的情操得到陶冶,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代经济方面,我们必须坚持传统的优良思想,如传统的入世思想和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等等;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做到不浪费金钱;我们要发挥爱国主义精神,并以顾全社会和国家利益为前提进行社会活动;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思想创新与时俱进,把优良的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精神融合,不断谋求思想文化的进步。只有这样,国家优良文化才能得以发展,并影响青少年的思想价值取向,从根本上避免了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价值取向的扭曲。

  避免大众传媒扭曲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相互协调。如今,相关的政府部门即将通过法律法规禁止大众传媒向青少年渗透不良信息,同时设立专属部门在根本上杜绝部分不良的媒体渠道,限制媒体的信息量,使大众传媒意识到履行传播责任的重要性。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