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高等教育对音乐教师价值取向形成的导向作用
国外着名学者对音乐教育有着这样的评价:“音乐教育并不是仅仅面向音乐家,而是面向全人类。”教师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资源,也是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哪个国家拥有高水平的教师人才资源,哪个国家就拥有优良素质的公民。在中小学的教育中,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审美启发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要加强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主要源于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或音乐系科,有着较高的音乐素质,但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学能力等方面仍存在问题,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应加强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推进音乐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①
3.1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
高校是当前我国中学音乐教师培训的主要基地,在新形势下,需要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加以创新。就教育主体而言,当下的高校音乐教学需要改变传统观念,将过于笼统、模糊的培训音乐专长的音乐队伍目标,进一步微观化、专业化、层次化;就教育客体而言,高校音乐教育需要实现从歌唱技巧训练向审美情操、塑造全面发展转换;就教育手段而言,我国高校音乐教育需要更加注重物质载体来运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在我国的名师音乐教育中,大部分名师还没意识到音乐技能的高低与音乐素养没有太大的关联,因此,大部分名师音乐教育都以传授音乐技能为中心,认为音乐技能的提高等同于音乐素养的提高,这样,往往忽略了音乐本身内涵,使学生的音乐素养不能通过音乐教育得到提升,导致其教育方向完全与国家的教育政策相悼。
3.1.1 培养目标应突出师范性
“音乐师范教育”和“音乐教师教育”,仅有两字之差,却是教育部对于我国师范音乐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的调整和说明。与之相对应的专业音乐教育,并不适用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这样的反思,对于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做出了根本性的指示。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不一。面对这样的地区差异,整齐划一的设置课程和制定教学目标,无疑是模糊笼统的。对于中小学教师培养的精细化层次化调整,是目前我国高校师范音乐教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从孤立单一走向宏观整体,从静态被动接受走向动态主动改革,从机械模仿走向辩证认识,只有撇弃固化的简单性思维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从城市到农村,千差万别的领域,应该有不同的实施取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地区的教学特点配备适当的师资力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全民的全面的音乐素质教育。
对此,我们当下的高校音乐教学需要改变传统观念,将过于笼统、模糊的培训音乐专长的音乐队伍等目标,进一步微观化、专业化、层次化,不仅需要依据我国高校自身地位和性质的差异体现出音乐教学的差异和分工,而且,更要研究新形势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素质、层次结构,它的教学结构应该是面向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科学的,定位应该是适应中国地区、民族、环境差异的。只有放弃传统的“一刀切”培养模式,才能在当前教育体制内实现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的灵活处理,才能为我国中学音乐教育提供具有个性化、本土化的优质师资。
3.1.2课程设置应注重实用性
课程设置的实用性要基于对音乐教学内容的认识,其中“是什么”、“为什么”、“教什么”、“怎么教”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熟悉教材、分析学情、制定教学计划、备课上课,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请教,利用获取的直接和间接经验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在实践中获取真知。
新课程标淮对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作了四大模块的分类,即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结合以上模块的内容,为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设置课程及课程内容,有的放矢的以基础音乐教育需求作为蓝本,培养出来的师范生才真正具备了师范性,进而才能胜任音乐教育教学工作。
师范音乐教育的改革,除了要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系统之外,基于示范性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教学论等课程的学习,以及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条文的熟读也是必要的。教育通识课的开设,加强了师范生的职业素养,为未来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全方位的理论基础。相应的,专业音乐教育中的技法部分需要弱化,求全面,求正确,求本质。不再以声乐、钢琴、乐理知识以及过硬的专业水准来评价音乐师范生。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提供个性化、本土化的优质音乐教师。
3.1.3完善音乐教师资格制度
教师资格制度对于我国的教师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家通过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严格挑选符合教师资格的人才,因此,教师资格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教育水平和教师专业的知识水平,可以说,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保证国家的教师队伍的水平重要制度。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教师资格法律,其中,《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的颁布标志着全国的教师资格制度的统一实施,此实施办法中,指明任何学科的教师只需要通过心理学、教育学和普通话考核即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这样一来,我国的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无法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来考核水平,个人音乐水平无从可知。
我国教育部艺术教育司在2004年批转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音乐教师应该有以下专业技能和素养:一是拥有扎实的音乐技能和音乐理论知识;二是能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和音乐实践能力;三是对音乐有着创新理念;四是拥有音乐教学的指导能力并能主导教学过程。根据现在的音乐教育情况可知,大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和学生追求音乐技能的提高而忽略个人音乐素养的培养,减缓了整体音乐综合水平的提高。因此,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音乐教师应在教导学生音乐技能的过程中,适当融入声乐、乐器、音乐鉴赏等科目的教导,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得到综合能力的提高,也便于学生了解音乐的多元性,并从中发掘个人潜能。此外,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以培养音乐综合型的学生为教学方向。
3.2专业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教师素质一般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对专业知识的态度要求。教师素质作为教育水准评比的一个项目之一,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教育局要求拥有教师资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个人教育素质。音乐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代表着音乐教学的质量好坏,所以,音乐教师必须提高个人的专业素质,全方位提高音乐素养,其教育水平才能提高。
3.2.1职业道德与素养
职业道德素质的好坏影响着个人对音乐的敬业态度。可以说,优秀的职业道德素质保证了个人的敬业态度。职业道德素质分为四大类:一是职业道德行为,二是职业道德情感素养,三是职业道德精神意识,四是职业道德个人信仰。个人的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素质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可以从职业道德情感素养、职业道德精神意识和职业道德行为中判断出个人敬业精神程度。一个有道德素养的人同时也会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自古以来,人格受到自身道德观念的影响而形成,因此,一个有道德素养的人也是个人格良好的人,而心理健康关键表现在人格上的完善。
师德指的是教师职业道德,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教师的教育思想道德。教师教育思想道德一般呈稳定的趋势。师德约束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使教师的教育行为得到规范,并维系着与学生的良好关系,且与社会行为准则相互协调。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是教师行业中最为基本的要求,但是,相对于其他行业,教师行业的职业道德考核较为严格。
教师职业道德有以下内容:(1)教育行业方面:高度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乐于投身于教育事业当中,并以教导学生为主要任务;(2)对于学生方面: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3)对待教师集体:关心集体,尊重团结,严于律己,以身作则;(4)对自身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的敬业精神是教师素质中的核心内容,教师敬业精神的程度影响着教育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师在教冇过程中秉持敬业精神,才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尚。
3.2.2专业知识与技能
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音乐教学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一般而言,中小学音乐教师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音乐基本知识、音乐乐器基础知识、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艺术史、作品及曲风的分析等等,而这些也是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所要必须熟悉的学科。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要求其他的专业知识也要融合到音乐教育当中,其中不仅仅包括关联的音乐舞台剧、歌剧等科目专业知识,还包括了其他领域的知识,目的是使音乐教育充满综合性和多元性。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对专业知识的熟悉同时,也要了解各个领域的学科知识,以便适应中小学音乐综合性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学音乐教师的教育工作明显具有广泛性,主要分为课内和课外教学。课内音乐教学包括:音乐乐理教学、乐器教学、演唱手法教学、音乐创造能力和音乐指挥能力的指导等等;课外教学包括:管弦乐的指导、民乐小组组织教学、交响乐团的协助等等。另外,各种各样的音乐比赛、艺术节的节目编排和策划需要音乐教师具备过硬的组织能力。因此,作为中学音乐教师必须有高超的音乐专业知识和音乐素养,才能承担起具有广泛性的中学音乐教育教学活动。
3.2.3教育教学与科研
不管哪个学科的教师,首先需要的并非其教学专业上的知识水平,而是其作为教师为人师表的基本素质,这就需要其在心理学、教育学各个方面都有良好的水平。当然,作为音乐方面的教育工作着,需要对音乐方面的各种心理、方法和理论都有把握。知道该学科的各方面知识和教育体系,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实践总结。通过苏联的霍姆林斯基的话来总结就是,没有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教育工作,就像在黑暗行走。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课程整合与资源开发的能力、对于教学课本和资料的把握和延伸的、对教育教学的规划和方案制订、课堂教学能力、课外活动的组织与辅导能力、进行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和能力。
另外,音乐教师在科研方面的发展也是衡量其专业水平的一个极为突出的方面,为了在该方面能够取得成就必须在日常的教育学习中,不断进行对应的理论学习以及应用实践。科研方面不是独立于教育教学的,两者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相互影响和促进。前者源于平日的教育,它能够总结平日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规律,从而使得教育教学能够改进,最终促进整个教学工作的完善和教育水平的提升。通过科学的研究,发现日常教学中的各种情况,从而实现整体教学的发展与实践中的问题,才能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继而再度将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
在艺术方面进行教育教学的各位教师,要去评判他们是否良好的完成了自身的工作,首要考虑的并非其在该专业技能方面拥有多高的技巧,我们应该更为关注的是其能否把握住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自身各方面的发展是否完备,这些方面的考核可以从其円常教学考核中得出结论。自己的技能是属于自己的,教育是另外一个主题,如何将自己的技能通过自己的教学工作传授到学生手上,这才是最为重要的方面。这正是郭声健对于艺术教师的教育理解,尤其在学生性格成型的中小学艺术教育上。
3.2.4文化素质与修养
文化素质是指教师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的水平和对知识的组织构架把握能力,这些方面都是教师任职工作中最为基本的要求,更是教师素质得以整体提高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基础。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教育效果培养高、精、尖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且有利于教师自身思想品德和人格的完善,在音乐教师素质结构中占据着相当突出的影响。通过加强老师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从而实现其整体素质的加强,对于在校教育的更好实施有着突出作用。这点也体现在音乐教学方面,该课程的任课教师,不但要能够很好的实施音乐教学,同时还要拥有更广的见识以加强对基本知识的把握,保证自己在各个方面的知识都有涉猎,在专业方面的更为突出。
从古至今,国内外大多数能够功成名就的大家,都拥有自身的信仰,而且在其他方面也有杰出的贡献。例如包括哲学和艺术都有杰出成就的柏拉图。教师既要“美其道”,又要“慎其行”,才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把美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田。
通过内心反省,修身养性,培养完善的人格,并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达到的一定水平。
时时审慎地对照个人修养,规范自己的行为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必修课。
3.3应试教育和多元化价值观的冲突
3.3.1应试教育下的音乐教育
“副科”、“小三门”的说法在近些年的教育行业中已经鲜少听到,但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音体美,依然被绝大多数的地区教ff边缘化,成为“锦上添花”的附属品。
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谈体制问题。单从学生“爱音乐,不爱音乐课”的现状说起,爱音乐是人的天性,欢歌笑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对学校音乐学习却提不起兴趣,这种现象中外国家皆有。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的学业压力造成的。单一的考查评价方式,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索然无味。倘若将音乐也列入到应试教育模式中,无疑是对孩子天性的一种泥灭,更是对音乐本身的魅力和意义的诋毁。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及技能,不重视全面的教育,只是针对自身专业的教学。这样导致的后果是使得在音乐方面进行发展的特长生,在其他方面尤其是文化素质方面有很大的缺陷。同时,在各校的小、中、高各个阶段的教学中,音乐课一直都是被作为“副课”在进行教学,当作一个兴趣爱好进行教学,所以他们从根本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更无法进行全面的教育教学。对于音乐高考,那只是极少人的高考,而且这极少人还分了很多种。首先,是在该方面特别有天赋,而且极为爱好,一直将其作为自身的长处,在很小的时候就受其感染;再则,跟随家长的意见,在很小的时候被迫在音乐方面进行学习,并准备将其作为一门专业技能进行考级,这样可以让孩子拥有优秀的专业技能,但同时也会给孩子在品格等各方面带来不良影响;最后,有部分学生因为自身学习跟不上,导致无法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进入优秀的大学,进而转投到音乐方面进行发展,但肯定其在之前接受过一定的音乐培训,但相对于前两种情况,最后这种情况中进行学习的学生多是非专业的培训。各种情况的学生都接受了不全面的培养,都会在某个层面上出现不良的问题。因而,从师资上有的教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难以实现。
3.3.2素质教育的实质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非对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两个不同类型的范畴;教育在本质上应该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应试教育是对教育本质的异化,素质教育与考试并不相互排斥。正如王策三所说:“对素质教育作朴素的理解就是,加强教育,提高素质。意思简明,通俗易懂。真正能够表达出我们讲的素质教育的实质、具体内容和确定的意义,就是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是经过科学论证、久经检验的科学概念。”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可比性,一个是教育的内容,一个是教育的形式。素质指形成个人能力的诸多因素的质的总和,并非考试能力和单纯的记忆能力组成。而应试,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评估和检测手段。
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有着其特殊的地位。它对于培养人们的技能、情意、身心健康以及道德观的认识具有不可预估的作用,而这些都是其它学科所无法取代的。从听觉的角度上来说,它是一门艺术,在反应人们情感、思想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对于美、对于兴趣和爱好有了教深层的认识,从而使得学生无论是个性还是健康健全的人格都有了更高水平的发展。不仅如此,音乐教育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及形成完善人格的同时还有着培养开拓人才之功,故此,若想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和综合性的人才,就得重视音乐教育。同样,从实施上来看,我国当前的音乐教育正面临着不可预知的发展机遇,素质教育同时也为我国音乐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它不仅使得学生全方面的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水平,还是实现现代化教育,跨世纪形的建设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重视音乐教育,加强对音乐教育的培养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3.3.3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多样化
这里所谓的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多样化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在价值观认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现代教育的多样化不仅是内容上的多样化,还应该加强他们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在积极向学生灌输正面价值观的同时也要让其多了解负面的价值观,这样一来方可更好的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其实在日常的教育中,负面的价值观的认识和培养学生认识多样化的价值观,这两者在教育培养认知上并不矛盾也不冲突。例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为集体做贡献的个人在某些方面上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而组成社会的个体是个人,在取得个人自身价值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矛盾其实是相对统一的。两者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影响,最主要的在于自己把握,在于善于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再者,从理论上说,校园文化的熏陶以及社会环境上,对于引导学生价值观的认识就非常的广,故此不同于其它学科知识的价值观,对于它的认识和教育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方式。除了在课堂上讲解之外,还应该让学生自己体验,比如:师生之间进行沟通,回归大自然等从现实入手。社会上还应该以正面为主来宣扬和出版主旋律,各大新兴平台如网络也应起到导向的作用,在网络上积极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为青少年朋友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也使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作为思政课上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它以实现教育效果和目的为前提,让学生化公有为己有,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素养。正确发挥校园文化,运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且通过科学的管理,制度的完善,为学生们的集体活动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从而在高凝聚力校园文化的正确导向和指引下,带给学生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