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体验式主题班会的基本理念
(一)主要理论依据
1.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发源于古代西方哲学成熟于苏联时期。“活动”即实践,是人在主观能动性的驱动下去实现目标的行为。这种自由的、自觉地、主动地、体验的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
人类的活动的过程是活动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其基本内容有如下几点:一是人的意识和人的实践活动的统一性。人的意识体验并指导着人的实践活动,同样,人的实践活动也影响并改变着人的意识。二是活动和环境的相互影响性。主体的活动受环境的影响并相互影响。特定的活动环境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改变人们的认知。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认知理论
科尔伯格是当代西方道德认知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基础,道德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教育决不能仅仅死记硬背道德规范和进行强迫性的纪律管理,他主张一是通过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来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辨是非。二是创设公正、民主的班风,让学生在优良的群体环境中彼此影响。
3.价值澄清理论
价值澄清(Values Clarificat ion)理论出现于 20 世纪 20 年代,在 60 年代逐渐流行的一种德育理论。在社会发展中价值冲突导致人们的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念,而预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不能通过简单的道德灌输进入到学生的心中。价值澄清理论强调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明智的道德选择。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各种传播媒体以及不同国家和文化间的交流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变的信息,使得形成固定的道德观念越来越困难。学校教育中,教师不是灌输道德规范而是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提高其道德选择的能力。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评价促进“知”、“情’’、“意一、“行”的和谐发展。价值澄清理论重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和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负责任的判断是非。
4.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1体验式教学法
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积极的、主动地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民主,轻松,愉快的氛围更容易激发大脑的活力,从而大大提高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体验式教学法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从形象的感知达到理性抽象的顿悟。
体验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会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一句话,体验式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手段的学习方式。
(二)对相关概念的辨析
1.班会
班会是班级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和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班会主要分为临时班会,例行班会和主题班会。临时班会是因临时性工作安排或突发事件而开展;例行班会一般每周一次,总结上周工作、安排本周工作解决班级管理中的常规问题”主题班会不同于临时班会和例行班会,它主要解决的不是常规教育问题和临时性问题,而是围绕主题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首先,班会是‘会议’,在会上安排工作或者总结本班近期工作情况。或者在会上讨论班集体的事物,决定班级重大事项。其次,班会既是 “活动”又是‘课’,称为班会活动或者班会课。班会活动主要由学生组织主持和参与,以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兴趣为导向,以学生的参与、感悟、体验为特征,通过学生自主的组织参与的学习活动。而班会课主要是由班主任组织并主讲的活动。班主任先确定要讲的内容,认真备课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讲给学生,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仅限于回答老师的问题而已。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2.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教育计划或根据客观需要为解决本班某一重要问题而进行的班会” 对主题班会概念的界定中都包含一些共同的因素:有确定的主题,实施主体包括班主任和学生,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活动等。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主题班会是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主题,在班主任的主导下,全班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围绕主题开展的教育活动。
主题班会是普通高中德育的主要形式,促进学生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各方面的发展,同时,主题班会是建设班集体的主要方式之一。
群体性、指导性和行进性是主题班会的三个基本属性。群体性指的是主题班会面对的是班级的全体学生,教育目标也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德性成长。指导性指的是主题班会都有其鲜明的主题,都是为了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品德教育等各个方面。行进性指的是主题班会是一个动态的教育过程,教育就发生在学生在其中参与体验的这个过程中,
3.体验式主题班会
体验式主题班会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下,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由老师,学生共同设计活动,用团体活动的方式来组织班会,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交流分享,感悟提升的一种主题班会形式。与校外拓展活动不同,体验式主题班会是在校内有限的时间,空间和教学条件下组织开展的。这种主题班会少了传统主题班会的僵化模式,少了班主任的枯燥说教和一言堂,少了表演色彩,激发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在体验式主题班会中每个人都是课堂的主人,都充分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分享感悟和价值澄清是体验式主题班会的核心部分,活动完成后,让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受,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相同活动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其实展现了同学们的不同价值观,在比较不同的感受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明白了道理,分清了是非,这就是价值澄清的过程。
(三)体验式主题班会的特征
1.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主题的选择和班会的设计实施是班主任和学生自主选择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当前社会的热点,学校安排的德育教育内容等都可能成为自主选择主题的内容。这种以人为本的自主性选择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主题班会教育目标的设定应该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设定,根据设定好的目标来确定主题班会的组织形式,活动的方式和老师学生各自在主题班会中的主次。
2.生活性
从根本上讲主题班会是为了解决学生生活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因此主题班会主题的选择一定要贴近而不能游离于生活。那种存在于课本中的,不接地气的德育主题是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相隔离的。与此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去追求美好的,更高层次的梦想中的生活。因此主题班会立足于学生生活的现实,又不能满足于现实,要在不断追求美好的过程中实现德性的提高。
3.体验性
体验式主题班会通过学生的情感体验,分享感受,价值澄清实现了从感知到体验到明理的品德养成过程。体验式主题班会根据学生的品德形成规律,通过活动激发情感体验和认知感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道德的内化。活动的设计有很高的要求,必须触动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产生角色意识进而与所体会的角色融为一体。情境的创设和角色意识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4.生成性
体验式主题班会的开展过程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德性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学生带着原先的生活经历和价值观参与主题班会,在和同学分享感受的同时也在进行着道德判断,从而修正自己的原有观念实现了道德生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断的得到改进,道德认知水平不断提升,学习和践行能力也不断提高。由此可见体验式主题班会的活动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学习、体验、反思成长的道德建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