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山东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3-09 共692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山东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
【第2部分】大学科技创新水平提升探究导论
【第3部分】山东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状分析
【第4部分】 山东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第5部分】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路径与借鉴
【第6部分】提升山东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与措施
【第7部分】山东高校科技创新实力强化分析注释与参考文献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山东高校获得的省部级及其他奖励数量很多,但是国家级奖励的数量很少,尤其是国家自然科学奖在 2007 年-2011 年期间一直没有做到零的突破,而其他项目的国家级奖励获得率也很小,这从侧面反映出山东省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在质量上比较低。
  
  2. 国际前沿领域研究数量有限
  
  科技论文是基础研究的主要产出形式,其数量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国家、地区、高校科研创新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而高等学校科技类外文成果的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国际前沿领域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从国际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看,2007-2011 年,山东选取样本高校国内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占到全部论文数量的 80%,而国际学术论文数量仅占全部论文数量的 20%左右。

  从表现不俗的国际论文(论文发表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发表数量看, 2011 年,我国高等学校表现不俗的国际论文为 35274 篇,其中,表现不俗论文数量排在前 10 位的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湖北、山东、陕西、辽宁和四川,但是不俗论文比例在 30%以上比例的包括北京、福建、江苏、甘肃、湖北、天津、上海、浙江、安徽、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广东,山东省未能进入这一行列。

  从国际合着论文情况看,2011年,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论文中,国际合作产生的论文为40297篇,其中,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着论文为22847篇。在我国,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着论文数较多的六个地区为北京(5077篇)、上海(2624篇)、江苏(1940篇)、浙江(1202篇)、广东(1186篇)、湖北(1072篇),这六个地区发表论文的数量已经占到全国论文数量的32.5%,山东未名列其中。

  (五)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畅,转化率低下

  当前,山东省高校虽然完成了一批较高水平的应用型科技成果,但这些成果中能够成功转化并投产的成果很少。与科技创新工作的其他方面相比,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是山东省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大批应用型科技成果的出现与大批成果不能转化与投产的矛盾较为突出。

  近年来,山东省虽出台了《山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山东省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出资入股暂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但是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现状不容乐观。在每年取得的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中,转化投产率依然很低,在已转化的成果中,达到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也不够多。据山东省济南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冯光文介绍,山东省高校每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有 1 万项左右,但转化率仅为 10%~15%.[17]近九成的成果仅仅停留在书面上,自身的价值也慢慢丧失殆尽,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山东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

  上文叙述了山东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状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现对山东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一)山东高校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高等学校是科技组织和教育组织的统一体,其对于政府具有强烈的资源依赖现象。

  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对高校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

  近年来,山东省先后制定了《关于改进和加强省级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意见》、《山东省支持自主创新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资金(金融)扶持政策》、《山东省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 修订了《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山东省专利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较好地保障了山东省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但是这些法规政策与其他省市,例如江苏省、广东省、云南省等对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的支持力度和资助范围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从现有法律法规看,关于经费管理和科技成果管理的政策法规较多,而关于科技人才和科技交流的政策,尤其是对于吸纳国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的政策较少,使这部分内容没有相应的政策依据,无法更好、更快地为创建创新型省份贡献力量。

  (二)山东高校科技创新财政投入不足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山东省高校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量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说明山东省用于支持高校科技创新的财政经费是有限的,没有对高校科技创新的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以省教育厅科研经费投入为例,2013 年,省教育厅掌握使用的省财政科研专项经费 8700 万元,比 2006 年的 1600 万元增长了 444%,应该说涨幅是比较大的,特别是今年增加了协同创新计划专项资金 5000 万元。但是,相对于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作为知识创新骨干和技术创新生力军,作为山东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这些经费是远远不够的。另外,与广东的 4.5 亿元、江苏的 4.2 亿元、湖北的 4 亿元、浙江的 3.08 亿元的科研经费相比,我省经费投入还是与它们有较大的差距。

  (三)山东高校科研创新体制机制亟待创新

  一是高校内部学科之间、学院之间以及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之间,存在创新资源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效率不高、人员不能合理流动等问题。二是高校对教师、科研人员的评价偏重于科研项目层次和经费多少、SCI/EI 收录的学术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高低以及获得的科研奖励,不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脱节等问题。三是省属高校教师申请的科研课题大多是竞争性项目,教师要花费很大一部分精力去“跑”项目;跑完项目还要应付各类项目的年度检查、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不能集中精力搞研究。而且竞争性项目大多不是持续性支持,一个项目结题后,若没有继续滚动或竞争到下一个项目,已经开展的研究中止或延期,不能持续深入进行。

  (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意识有待增强

  高校科研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还不够紧密,科研成果适用性差、转化困难、缺乏统一组织协调。在产学研合作中,站在学校、教师发展角度考虑问题多,站在地方、企业需求角度考虑问题少,合作的广度、深度都不够。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它签订的各种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合同中,与煤炭企业的合作合同占到 70%以上,而与青岛市的优势产业,如海洋、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行业的产学研合作则比较少;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大部分是一些短平快的技术服务、联合开发类项目,这些项目只是解决了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小的技术问题,对于事关企业发展的一些大型项目、关键技术则合作很少。再就是,高校部分教学科研人员承担教学任务繁重,市场经济观念不强,对社会需求和市场缺乏了解和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热情不足。

  (五)山东省协同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自 2012 年已启动实施,旨在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融合,探索不同的协同创新模式,推动企业、行业乃至地区的经济发展。 2013 年,山东省教育厅联合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实施了“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立项建设 23 个、培育建设 1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虽然现已建设了由山东农业大学牵头的“山东小麦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青岛科技大学牵头的“绿色轮胎协同创新中心”等,为山东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但山东省仍然存在着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行业技术需求严重脱节,与地方政府沟通不畅,与国外科研机构缺乏合作等,尚未探索出一条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缺乏协同创新的氛围与环境。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