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概念阐释与理论基础
1.1 概念阐释
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研究转型时期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风险防控功能,有必要对相关的概念做出学理上的准确定义。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转型时期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着述颇丰,观点有所差异,但研究实质基本一致。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概述转型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社会风险、社会保障风险防控功能四个概念。
1.1.1 社会转型
“转型”(transformation)最早来自西方社会学的对生物学的借用,而“社会转型”来自台湾社会学家蔡明哲着作中对“social transformation”的转译。社会转型是社会存在类型的转变,是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与价值理念、生产方式与产业结构、居民的心理结构与幸福理念等各方面全面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在当代社会,所有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转型是指特定的国际环境中由非市场经济社会转变为市场经济社会,是由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
还有学者给社会转型定义为:社会转型是社会主体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由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而全方位地变革人的生存发展状况和社会结构关系的社会实践过程。
社会转型,一方面表明国家财富和国民财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进步的体现,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失衡现象显现,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明显,无论是从 GDP 增长率、工业化水平,还是城乡差距,都明显的反映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这就是处于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当前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正是各种社会关系整体的、全方位的变革时期,直接表现为: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由伦理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
这种全方位、深刻性的社会转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来说,传统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逐渐受到解体,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及时做出调整,这也导致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难以发挥其风险防控功能。
1.1.2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及丧失劳动能力等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他们经济上的帮助并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它是随着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成熟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并最终成为现代国家普遍建立的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社会保障是所有现代国家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经济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等内容,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部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主体,加之以商业保险和慈善事业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对于农村来说,初步建立起以农村医疗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农村养老保障、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也在积极建设当中。具体来说,农村的社会保障主要内容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救灾救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优抚、农村五保、农村医疗救助等项目,分别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民政等部门管理。然而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迁,农村将面临深刻转型,与转型相伴而生的是农民所面临不断加深的工业化时代风险,农民所面临的疾病、失业、工伤、养老等方面的社会风险和农民应对风险能力严重不足。在这转型的过程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未能做出相应改革。换言之,当前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完全适应农村不断增长的社会保障需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未能发挥防控社会风险的功能。对此,处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做出改变。
1.1.3 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指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对社会大系统的依赖,无论哪一个子系统的风险都会影响到整个社会,造成社会动荡和不安,成为社会风险,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四个方面的风险。在转型时期,风险具有独特的特征:跨区域,当前风险已无地域限制;个体化,每个人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产生风险,每个人遇到的风险又因自己的选择不同而不同,风险具有普遍与独特的双重属性;突发性,由于难以准确预测以及社会的不确定性,使得风险呈现出突发性的特征。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农村社会正经历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全球化的深刻影响,农民所面临的社会风险由“传统农业社会风险”向“后工业化时代风险”转变,各种风险都在不断积聚、加大,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来,对于农村社会来说尤其明显。当前农民可能会遇到各种自然风险如疾病、年老、生育等,与社会风险如失业、工伤等,这对农民个人的正常生活与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一旦发生导致危机,对公共利益造成损害,导致公共财政支出的大幅增加,极有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提升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风险防控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社会保障事件发生及其事件发生造成损失的确定性或不确定性是本文中的社会保障风险,而农村社会保障的风险防控功能主要是防控转型时期农村社会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社会保障风险,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可预测的风险如农村社会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养老问题与医疗风险逐渐凸显,这离不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风险防控功能的发挥,而不可预测的农村社会保障风险如流行病引发的风险,更是需要社会保障的防控;同时社会转型中,必然会有部分群体的利益受到影响,如失地农民的利益因土地征收而受到影响,这部分群体就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来给付当前以及未来其可能遇到的风险,这是实现社会顺利转型的需要。由于我国各地农村社会发展各异,农民群体面临的社会保障风险不同,因此可以说,处于转型时期的农民遇到可预测与不可预测的风险是必然的,但是很难明确农民遇到的具体风险,而具有普遍保障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应该发挥风险防控功能,尽可能弥补因社会转型而导致的社会保障风险。
1.1.4 社会保障风险防控功能
社会保障风险防控功能是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预防与控制转型时期的农村社会风险中的积极作用,依据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与内容来看,它主要表现为稳定社会、收入调节、分散风险的三大作用。这三种功能相互区别、相互联系,是社会保障风险防控功能的具体表现。第一,稳定社会的作用。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社会稳定器”之称,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风险防控功能对于稳定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不断完善农村社会的保障制度,提升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风险防控功能,可以预防或防控上文所提到的,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后工业化时代”转变而带给农村社会,正面临着不断积累、加大的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来的可预测与不可预测风险,如养老、疾病、伤残、失业等风险,促进转型时期农村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农村社会的稳定会为转型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与物质支持。稳定是实现社会顺利转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间接为提升转型时期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风险防控功能提供了物质支持。第二,收入调节作用。社会保障制度具有调节收入差距、改善收入分配的作用。处于转型时期的农村社会,受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虽然有所减小但相对差距仍然很大,而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二次调节,对社会的收入进行二次分配,有助于调节城乡收入差距,改善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格局。第三,分散风险作用。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社会、居民等共同承担风险的制度。通过不断提升转型时期农村社会的风险防控功能,进而明确转型时期农村社会风险承担的主体之间的权力、责任、义务,实现分散社会风险的功能。
因此,通过不断提升转型时期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风险防控功能,可以更好的发挥社会保障风险防控功能的稳定社会、收入调节与分散风险的作用。
1.2 理论基础
理论是研究的基础、背景,为研究提供特定的视野和概念框架,同时指导研究的方向,提供研究的解释。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保障理论的部分成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类的生存权,是社会保障制度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即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且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
其次,马克思的六项扣除学说。当今社会理解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就是马克思论述的社会总产品的第一次扣除,社会成员共同需要和享受的国民教育、养老、公共福利、卫生保健和社会救济金等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体现在第二次扣除,是对社会保障的实质和内容的高度概括。
再次,福利经济学。早期福利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庇古,以边际效用价值理论为基础,认为增加产出而不减少穷人的绝对份额,或增加穷人的绝对份额而不减少产出时,都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加,为“福利国家”社会保障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保障事业。本文就是在总结学术界研究的基础上,将风险社会与社会保障制度结合起来,从风险防控的角度研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因此,本节重点概述风险社会理论与社会风险管理框架。
1.2.1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理论由德国社会学家贝克于 1986 年首次提出,他指出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社会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一种风险社会,其主要特征是人类面临着由社会所制造的风险而威胁其生存。近代以来,风险的生产者主要是人类,风险的特征和结构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现代意义上的“风险” 产生,并且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社会”雏形也出现了。对于风险社会,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理解方式:一是现实主义者,他们认为风险社会的产生是因为产生了影响更大的新的风险,如集权主义增长,贫富分化等,以及能导致或引发潜在社会灾难的一些局部的或突发的事件,如金融危机等;二是从文化意义的角度来看,风险社会的出现显现了人类进一步认识了风险,如普里特威茨认为,对于技术发展所产生的副作用即引起了灾难,人类有了新的认识,这正如在风险社会中,引起了新的问题反而可能是本来用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和举措;三是以贝克、吉登斯等人为代表的制度主义,制度主义理论代表者是“风险社会”理论的构建者和首倡者,他们强调风险是现代社会的时代社会特征,并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和分析了风险。贝克指出,在风险社会必须把伤害的缓解与分配作为核心问题,而吉登斯分析了风险社会理论对个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这是其理论的鲜明特点之一。具体到农村社会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阶层分化风险: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以及社会阶层加速分化;经济发展风险: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鸿沟愈加凸显,三农问题更加严峻;社会稳定风险:农村老龄化突出,占社会绝大部分的人口并未很好的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这些理论为我国转型时期运用社会保障制度防控农村社会风险提供了理论指导。
1.2.2 社会风险管理框架
社会风险管理是世界银行在 1999 年提出来的社会保护政策的新理念,其目的在于现有的社会保障政策思路的拓展、应对当今全球化发展带来的更为严峻的挑战,它强调运用多种补偿的制度和社会风险防范并运用多种风险控制的手段,系统、综合、动态地处置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日趋严峻的社会风险,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特点可概括:首先,整合多种制度资源。它主要包括社会风险评估、控制及补偿机制。强调发挥经济保障作用来形成有效的社会资本。坚持动态机制和静态机制相结合,不断完善反馈机制。
其次,重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综合协调推进。再次,注重同步推进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综合协调推进思路。这种综合性的社会保护计划,对于转型时期我国面临复杂风险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重要思路,有助于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风险防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