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演变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08 共4501字

  第三章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演变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3.1 中国外贸政策演变的过程及主要方式的变化

  3.1.1 新中国成立后外贸政策演变的过程

  正如罗丙志所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国际贸易中的政府行为观经历了一个主张由政府对对外贸易进行统制、全面干预到逐渐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只进行宏观调控的漫长过程".中国外贸政策的演变是由内向封闭式的经营体制从而持续开放自由化的进程。

  第一、国家管制的内向型保护贸易政策(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重重困难,国内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很低,国际上受帝国主义的封锁和禁运。1953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在国际上的比重仅为1.5%,而1977年更是下降到0.6%.国家为了扞卫政治和经济的独立自主,发展民族经济,中国在1949年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我国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用保护贸易政策".这正是政府为了确保中国外贸和国内经济的良好发展而制定的,很好的反映了中国外贸政策中的政府行为定位及作用。这一政策在外贸体制中以行政管理为主,所有对外贸易企业的经济动向,政府机构都要进行干预和控制。行政指令是国家调控对外贸易的基本手段。国家统负盈亏,借助政府行为来达到管理方法的贯彻,这个外贸政策正好反映了政府行为在外贸活动中的动态变化进程。

  这种政策对粉碎帝国主义对的封锁禁运,保护国内市场,促进国内经济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过分的保护,造成国内企业生产效率低下,国际竞争能力差,限制了我国充分利用外国资源和参与国际分工。

  第二、外贸体制改革下的初步开放式的贸易保护政策(1978-1994年)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中国国际贸易政策中的政府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通过改革措施确立了国家统制下的初步开放式的外贸政策。调节中国外贸的行政部门,外贸渠道多元化,政企分开,增进外贸的行政控制。下放商品经营权,对外贸易公司开始自己负责盈利和亏损。增加对外贸易管理透明度,取消国家对贸易出口的补贴措施。这个政策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在政策统一的基础上良好运行。政府以行政指令和经济调控等来管理外贸活动。贸易政策逐步向自由化转变。但是这个阶段的外贸政策仍然有一些问题,政府行为中对经济杠杆的运用并不充分。

  第三、外贸新体制下的贸易自由化趋向的贸易保护政策(1994-2001年)

  1993 年 11 月 14 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进一步改革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这为我国对外贸易体质进一步深化改革确定了方向和最终目标。加强了外贸立法,陆续颁布《对外贸易法》和《保障措施条例》等法律法规。改革了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指导性计划,关于审批标准,对外贸易经营权得到进一步扩大。通过公司经营机制的改变来确立现代化的公司制度,进一步使对外贸易政策和制度趋向统一与透明。政府管制色彩逐步淡化。

  这一时期,出口总额在 1994 年为 1210.1 亿美元,进口额为 1156.2 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2366.3亿美元,到2001年已经出口额达到2661亿美元,进口额为2435.3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 5096.5 亿美元。中国的国际贸易发展势头强劲,贸易顺差也不断扩大。(见表 3.1)
  

  

  第四、WTO 框架下的开放型贸易政策(2002 年至今)

  这一阶段的外贸政策是基于中国改善外贸经营体制,与国际贸易规则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起点,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的承诺,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进行了重大调整。对外贸易政策基本目标是:

  适度维护国内主导和支柱产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对外贸易发展,进一步确保国际收支平衡的状况。

  政府间接调控,以前的行政管理为主,转变为经济和法律方式为主,从而更加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基于国际规则的条件下,政府采取政策行为方式来达到政府行为干预外贸经济活动。这些政策行为包括关税、反倾销等政策手段。

  总之,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与政策中的政府行为关系密切。贸易政策的自由化,并不是要政府无所为,而是要求政府行为与贸易政策的转变更加一致,从而保证国家利益,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3.1.2 新中国成立后外贸政策演变的特点

  通过中国外贸政策演变的四个时期的分析,能够分析出中国外贸政策演变的几大特征:

  首先,外贸政策的行政色彩较重:由以计划性、行政性手段为主的外贸政策向以市场持续性转变。外贸政策中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政策不规范不透明的现象突出。管理的分权化使得政策不能很好的统一执行。贸易政策由具有强制性变迁特征向具有公共选择性与诱导性变迁特征转变。

  其次,国家干预与外贸政策自由化调整趋向一致:外贸体制改革,贸易政策向自由化发展,同时国家政府行为也进行调整,不断弱化政府直接管制,放宽市场准入。不同阶段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经济制度不同,相应的中国的外贸政策也进行了调整来适应经济的发展,而同时政府干预也在此基础上作出改变。

  再次,贸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动:初级产品进口和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下滑,制成品比重趋升。加工贸易比重大幅上升。非国有企业在国内的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外贸企业的竞争机构也发生变化,中国外贸企业与国外企业相互竞争与融合,政策也趋向规范化。

  最后,始终确立以国家利益为基础的立场原则:在特殊历史时期实行内向的保护贸易政策,从而保护了国家的经济利益,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外贸体制也深化改革后开始逐步开放市场,坚持国家利益的贸易原则。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社会关系相互融合,实施开放性的贸易政策,也是为了实现我国的整体利益。

  3.2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框架下中国外贸政策和政府行为的选择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大爆发,国际上各国经济都呈现下滑趋势,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大幅度下降。中国外贸要想稳步发展,就要解决国内对外需求少、要素条件成本抬高、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中国还需面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国际市场动荡的国际不稳定环境,外贸政策与其中政府行为调整刻不容缓。

  3.2.1 金融危机爆发前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第一、中国外贸提升速度大幅下降

  自从加入 WTO 后,中国的外贸经济迅猛推进,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由表 3.2 可以看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迅猛提升。2003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增长速度达到 37. 1%的最高,进口增长率也是最高值,为 39. 9%;2004年出口增长速度实现了 35. 4%的最高值。2005 到 2007 年中国外贸进口增长速度稳步发展,这个时期的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也是处在不断增加的态势。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到中国,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明显下降。2008年进口增长率下降到 18. 5%;出口增长率下降到 17. 2%;进出口增长率下降到17. 8%.自加入 WTO 后,中国在 2009 年进出口总额和增长率都出现了大幅减少。

  直到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才开始好转,对外贸易的增长速率得到了很明显的提高。

  第二、中国外贸进出口差额下降

  中国自加入 WTO 以来,外贸的整体局势优异(见表 3.2)。2001 年到 2010 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从开始的 5096.51 亿美元迅猛发展成为 29727.6 亿美元。这之间外贸的整体范围增长了 5.8 倍,进口总额由 2001 年的 2435.53 亿美元发展成为2010 年的 13948.3 亿美元,进口范围增长了将近 5.7 倍。出口总额由 2001 年的2660.98 亿美元发展成为 2010 年的 15779.3 亿美元,出口范围增长了约 6 倍。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差额从2001年的225.45亿美元发展成为2010年的1831亿美元,增加了近 8.1 倍。金融危机对中国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使得中国的外贸发展状况在 2008 年明显下滑。2009 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之间的差额出现减缓的状况,只有 1961.07 亿美元。而且这种差额在 2010 年持续减少到了 1831.0 亿美元。

  第三、对外贸易依存度大幅下降

  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外贸活动也随之增多。任何一个国家的外贸在国内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想要在国际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必须要依据国内产业优势联系国际资源进行良性运行。随着中国外贸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大幅上升。中国加入 WTO 以后,外贸活动频繁且发展迅猛,外贸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依存度速率也不断提升。这恰好代表着中国对全球竞争市场的依存度得到了深化提高。

  第四、外贸市场结构产生了变化在 2008 年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对外贸易局势不容乐观,但这次冲击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合作关系产生的作用不是很大。2009 年欧盟依然是中国外贸结构中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对外贸易总额的增长率虽然下降了 14.5%,但仍然达到了 3782.7 亿美元。美国在中国外贸结构贸易伙伴中位居第二,对外贸易总额虽然降低了 10.6%,但也仍然达到了 3174.6 亿美元。排在第三位的是日本,双方对外贸易总额虽然下跌了 14.2%,仍然有 2553.7 亿美元。东盟、中国港台和韩国也赫然在前十之列。因为俄罗斯的出口结构单一化,本身的经济也产生了动荡,在于中国贸易伙伴的地位被巴西所取代。

  3.2.2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措施和政府行为分析

  这次全球化的经济危机对中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也使得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一些问题得以浮出水面,比如外贸结构失衡、外贸效益低下、外贸方式单一化、贸易摩擦增多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尽快着手进行处理,这段时间里,中国政府有所作为,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缓解压力。
  
  第一、调整出口退税政策

  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有利于国家的一些产品国际化,造成品牌效应增加竞争优势。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随之推行的出口退税制度,让中国坚持的出口导向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运行,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在此次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政府调整了出口退税政策,对受危机影响很大的商品提高了出口退税率,这些商品主要包括纺织和玩具等等,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除此之外,政府还减少了产品出口的一些费用,对一些企业采取关税减免的优惠政策,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压力。

  第二、调整加工贸易政策

  中国外贸经济长期以来处于顺差的状况,而在此之中加工贸易占了 80%的比重。此次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加工贸易产生的波及是最大的,于是政府调整了融资政策,加大了对加工产业的支持力度,在信贷方面政府也进行了调整,扩大范围,对加工产业的授信规模也大幅提升。此外,中国政府还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的外贸政策,通过多元化的手段提升加工贸易的进展速率。

  第三、适度降低中国外贸依存度

  金融危机爆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但事实上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依然居高不下。这次经济危机下,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下降的原因之一在于对外贸易依存度高的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对外贸易依存度太高,会对国内产业的发展和本国的经济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各种贸易摩擦也会因此加剧。中央政府合理应用世贸组织下各种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组织相关行业协会积极应诉。另外政府也积极参与到全球多方位的对外合作,为中国外贸营造和谐的外部条件。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还对企业进行了一些调控,推进企业出口方式的多样化,中国政府对企业进行了引导,实现多元化的出口商品,减少了一些行业和商品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