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结语
6.1 结论
城市公园的改造和规划建设是我国在这个时期的重要项目,城市公园的改造有其独有的特性,它不同于城市公园设计,并不是重新规划设计一座公园,而是要在现有的建成的公园基础之上在做设计和改造,难度不低于设计一座新的公园。
在学习和调查中发现,我国上世纪建成的城市公园保有量较多,而且都是从封闭式城市公园转向开放式公园,较多数公园都没有进行改造,不能与城市的发展进程和使用者的使用诉求共同发展,而且公园内部的设计大多存在缺陷,中国城市公园的发展在近十年尤为迅速,原有的公园和新建成的公园并不能相互结合的为城市服务,因此城市公园的改造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公园的改造设计的方法与公园设计的方法有很多不同,而且思路也有所区别,因为改造是对现有的公园做调整,它已经有了较为熟悉他的使用者和周围城市环境,并且在公园建成的时间里,公园内部的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在快速的生长,其中成型的乔木较多,形成了较好的景观,因此他们的存在决定了公园的大致框架结构,不能随意更改,在公园改造的时一定要利用好公园内部已有的树木作为园林景观[61].
城市公园的规划和建设为城市中的居民提供了足够的开敞活动空间也为城市的环境改善作出重要的贡献,在今后的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及改造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仅要学习西方国家的造园手法,同样也要结合我国的造园特色以及城市特走属于我们国家自己的城市园林风格。
参考文献:
[1]李冬实沈阳市沈北新区公园改造设计方案[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4,(1):102-102.
[2]唐守宏续建和扩建城市公园之景观衔接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3]林凌。城市公园改造设计研究--以常州市为例[D].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2009.
[4] 吕静。城市公园免费开放中的合作收益[J].陕西农业科学
[5]孟刚,李岚,李瑞冬,魏枢。城市公园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6] 汪辉,洪辉铭。詹姆斯·科纳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与实践解析[J].林业科技开发,2013
[7] 关午军。重生·再利用--城市更新中公园景观有机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6.
[8]封云,林磊。公园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9]吴人韦。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城市规划,1998(6)
[10]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11] 姚亦锋 . 现代中国城市公园的问题以及景观规划 [J]1.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2004,25(1):60-64
[12] 李嘉。浅谈温州城市公园管理法规发展的对策和建议[J].城市建设,2012
[13] 蒋丽媛。风景名胜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武夷山市为例[D].福建农林大学,2007
[14] 刘红云。廊坊市人民公园使用状况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
[15]张洪燕,甄月惠保定市竞秀公园使用状况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131-2133
[16] 何嵩涛贵阳市公园的发展动态与分布格局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1):187-189
[17] 唐毅。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改造思路及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12,38(27):30-31.
[18] Dadhwalk S. cte-Studies on placing and mixing of ab-normal soii in iime stone mines poison the performance of two treespices[J]. Indian-Forester, l993(119): 1011-1019.
[19]王宏剑。浅谈城市公园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J].科学之友,2009,(26):153-154
[20] 陈方敏。上海市公园绿地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的多尺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1]杨麟。现代城市公园的体验式设计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06.DOI:10.7666/d.y1004854
[22]李嘉。浅谈温州城市公园管理法规发展的对策和建议[J].城市建设,2012,(24)。
[23]唐建兵,李金洋。浅析现代城市公园的人性化设计--以自贡彩灯公园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2
[24]杨晓波,吴庆书编着。城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25]麦克哈格着。设计结合自然。北京: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 1999
[26] 叶正茂。新公共管理背景下的温州城市综合公园运营模式分析[D].同济大学,2007.
[27] 袁南华。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市域公园体系构建--以增城市为例[D].中山大学,2009.
[28] 廖 远 涛 , 肖 荣 波 , 艾 勇 军 等 . 面 向 规 划 管 理 需 求 的 城 乡 绿 地 分 类 研 究 [J]. 中 国 园林,2010,26(3):47-50.
[29]范一凌,陈双玉,范俊芳等。长沙社区公园的康体休闲场地设计初探[J]. 2012
[30] 城市居住区中的植物景观设计[J].现代农业科技,2010,(6):229-230.
[31] 王靖松,丁丰华,肖云异等。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构建研究[J].山西建筑,2007,
[32] 陈东田。以北京为例对城市公园发展趋势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7,33(3):323-324
[33]居继红,王云。居住区公园建设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2,20(1):49-52
[34]杨建秋。大力开展环省会生态绿化努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J].党史博采,2012,(7):26-27.
[35]杨光明。生态景观公园规划设计--玉湖公园规划设计探析[J].价值工程,2012,31(6):83-84
[36]宋丽峰,林涛。轨道交通站域公共空间功能研究--以上海人民广场站为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8
[37]周荣华,城市休闲背景下的开放式城市公园建设研究[J].学术交流,2013,(6):180-183
[38]吴威,许耕耘。城市中心综合性公园的新生--以湖南常德市滨湖公园景观改造设计为例[J].园林,2010,(12):58-64
[39] 程晓东。我国现代城市开放式公园发展思考[J].陕西林业科技,2013,(2):74-76
[40]王禄路。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群落构建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1,(10):66-69
[41]Roseland,M. Dimensions of the future,an eco-city overview,Eco-city Dimensions[M].New York:New Society Publishers,1997:1-12.
[42] 程晓东。我国现代城市开放式公园发展思考[J].陕西林业科技,2013,(2):74-79
[42]刘佳。由封闭式传统公园到开放式公园改建的理论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
[43]马浩雷,赵利国。中西方园林局限性对中国现代园林艺术的启示[J].吉林农业,2010,(12):96.
[44]邱冰,张帆。老公园改造--寻回和延续城市的记忆[J].林业科技开发,2010,24(2):121-125
[45] 关午军。重生·再利用--城市更新中公园景观有机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6.
[46]张鹏,侯芳。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大师理查德·海格及其作品[J].现代园林,2008,(1):38-31.
[47]王绪平。上海市公园绿地的生态学评价与植物配置特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8]陈昌笃。持续发展与生态学[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3.
[49]傅伯杰,陈立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76-77.
[50]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1]《城市公园改造与更新的研究与实践--以重庆枇杷山公园为例--重庆风景园林网 重庆市风景园林学会,2014
[52]极简主义背后的皮特沃克记美国宪法公园改造设计 - 花卉报新闻 - 中国花卉网
[53] 周宁。适宜停留休闲的开放型绿地空间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
[54]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5]李洪远,鞠美庭。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6]陈昌笃。持续发展与生态学[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3.
[57]高黑,倪琪。当代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与手法探讨[J].华中建筑,2005,(4):127-130.
[58]李娟娟。现代园林生态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9]邬建国。景观生态学- -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5-17.
[60]张鹏,侯芳。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大师理查德·海格及其作品[J].现代园林,2008,(1):38-31.
[61]骆天庆。近现代西方景园设计思想的发展[J].中国园林,2000,16(3):81-83.
致 谢
光阴似箭,年华似水。转眼间,我的研究生生涯即将接近尾声。回顾两年的研究生生活,不禁感慨万千,老师同学的帮助,自己的努力奋进,为我的研究生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感谢河北农业大学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和成长环境。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刘桂林副教授,从论文的选题到定题,从构思到内容的撰写,从修改直至最后的定稿,都是在刘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刘老师为人亲切、工作严谨、学识渊博,在生活中对我无微不至家人般的关怀使我感动,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终生。
其次,还要感谢同学赵擎宇、王萌萌、张娜,对我论文的帮助,以及在我撰写论文期间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上都给予我很大支持和帮助的同学和朋友,我将永远铭记这份珍贵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