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居住区环境景观建设文献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1-27 共586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
【第2部分】 居住区环境景观建设文献综述
【第3部分】居住区环境景观构建探析
【第4部分】居住区优秀案例研究
【第5部分】城天鹅湾居住区项目景观设计原则
【第6部分】天鹅湾居住区景观设计内容
【第7部分】居住区种植设计
【第8部分】居住区建设中景观规划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居住区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工程,它结合了科学、美学、经济、历史以及心理学等诸多因素(陈鹭 2006)。

  居住区是与人们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场所,人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自己的住宅中度过(刘恋 200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文明得到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逐步攀升,同时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从建国初期的四合院,到建国后的低层居住区,直到现在人们居住的高层居住区和别墅居住区等(徐丹和王涛 2010),居住条件在不断改善,居住环境在逐步提升,居住区景观多元化、人性化、生态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居住区景观已成为城市景观发展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

  1978年9月,我国第一次城市住宅建设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化等一系列有关居住区的初始理论(卜凡中 2010)。我国的居住区建设在超过30年的发展中,经历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沈朕涛 2009),国内经济发展稳步提升,居住区的建设也逐步完善,并与世界接轨。2001年至今,我国房地产业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

  2013年10月29号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习总书记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经济、适用、环保、节约资源、安全的住房标准体系,倡导符合国情的住房消费模式。”习总书记对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的指示,对居住区景观设计和建设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012年11月8号,胡锦涛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胡锦涛主席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营造生态文明人居环境。如何利用居住区有限的空间建造符合人们美学心理要求、满足人们使用功能要求、体现居住环境低碳环保、经济科学的景观,是我们景观设计工作者与建设者研究的最主要课题。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住区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说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环境的污染,面对这些问题的不断加重,人们的思想和认识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而我国住房取消福利分房制度,实现住宅商品化以来,促使人们对自我居住环境有了更多的选择(卜凡中 2010),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住宅,而雾霾在全国范围内的日益严重,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居住区环境景观建设。因而建设生态化居住区,营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已成为现在居住区发展规划的主要方向,景观设计已变成了居住区的关注焦点,如何改变居住环境更是变成景观设计者设计的突破点与难题。

  “住”乃人们四大基本生活需求之一,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人们在选购居住区时,已经表现出对于居住区环境景观的重视,将景观的可持续性和美观性作为评判小区好坏的要素(林建业 2002)。居住区景观的可持续性是景观建造的基础、是在人为营造的环境中与自然融合的桥梁,符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才能有效的发挥环境作用,产生有益于人类的反馈,使生存环境质量提高,从而协调居住区园林景观形成一种有序、稳定、可持续的居住区小气候景观系统。欣赏景观之美是人们潜意识本性的驱使,景观的美观可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的观念,提高人们的修养,提升个人的品性,培养人们的情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居民才可以感受到一种“美”的融合,体会到身边事物的美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使这样的“家园”更具有号召力,更具有温馨的气息。所以设计者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运用科学创新的方法,“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全新的设计理念,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和景观的艺术美自然融入到景观的设计中,使居住区景观达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效果(计成 1582),将居住区建设成为人们认可的美好家园。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研究概况。

  国外居住区景观设计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国外工业革命之后,工业革命给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城市拥堵、城市贫民窟、劳工住宅严重不够等,相关国家终于意识到环境设计的重要性,这迫使西方国家必须要加快城市环境的改造(David Watkin 2004)。一些改革者开始提出城市环境改造的先进思想,在 18 世纪末,欧文(Robert Owen)提出了“农业合作社”计划,从而解决工人的居住问题。在 19 世纪末,欧洲着名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总结前人的理论研究,并提出“田园城市”的理念,在该理论中指出城市建设不能脱离绿地,需要将农村与城市融合,将公园带进城市建造,城市必须保留相应的城市绿地,建立一种“自足自给”的城市生活模式,并在城市建造中注重城市人口数量的控制,防止人口过量的现象发生(李志伟 1997)。“田园城市”的理论至今也被很多城市所采用,它是最早提出的城市建设需要环境生态的理论。

  进入 20 世纪,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发展,城市的负载量不断加大,原有的居住区模式已不能承担城市人口的居住量,原有的居住区模式也渐渐不再符合城市生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1930 年,美国人 C.A.佩里提出“邻里单位”作为城市住宅的统一单位,并将“邻里单位”作为基础,用来规范整个城市居住区的建造,用以建立新的居住区模式来适应当代城市的迅速发展(何深静和刘玉亭 2005)。在整个居住区建设发展中,日本最先意识到改善环境的重要性,并在 20 世纪 70 年代针对居住环境问题制定出改善法规,明确要求居住区环境设计必须为居民提供舒适安全、优美的家园(小泉信一 2001)。

  在 20 世纪 80 年代,英国在城市居住区建设中提出“生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设计准则,并得到广泛认可。英国着名的城市规划师 David Rudlin 总结了城市环境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的理论与城市发展规律,最终得出有关城市中心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邻里理论,该理论成功解决了用有限的空间建造无限社区景观等居住区空间构造的问题(DavidRudlin and NicholasFalk 2002)。而美国也在解决城市住宅问题过程中,产生了新城市主义运动,并结合当代城市文化元素解决美国郊区居住问题。相继法国更在1994 年出台了《居住区绿地标准》,在标准中明确规定人均绿地面积范围、公共绿地范围、绿地服务半径、组团绿地大小等。1999 年,美国人凯特提出“绿道网络”,其中明确指出居住区绿地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吴人韦 1998)。由此,居住区环境改善逐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人居环境建设也成为国际城市建设的重点。

  1.2.2 国内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研究概况。

  20 世纪欧洲经济更加发达,这有利于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产生,因而欧洲发达国家最先开始关注居住区景观设计,在 20 世纪 50 年代被我国设计者重视,并引入国内,当时中国城市工业化快速发展,给城市环境带来了破坏性的后果,城市污染愈来愈严重,城市人口居住问题和矛盾也愈来愈突出,迫使政府和各界人士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计划,逐步重视城市景观的设计(可着 2000)。在 1957 年,中国开始模仿苏联住宅建造模式建设自己的住宅区。但是当时的景观设计仅仅是局限于简单的“居住区绿化”而己,居住范围内的区域选择最为简单的树种规整的种上几棵,地上铺上些草坪,外加上中心绿地简单的布置花草,就构成了最早的居住区绿化(张杰等 1999)。组团绿化概念在20 世纪 70 年代进入我国,开始得到人们的认可,逐渐的意识到组团绿化是居住区景观中最基础的元素。在 80 年代末,我国居住区景观设计者接触国外设计机会增加,交流增多,因此集中绿地、规模绿化的含义由外国居住区设计引入国内,使居住区的景观相比从前有很大的改善与提高(建设部 1992)。

  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实现住宅商品化,使得房地产行业随着经济蓬勃兴起,无论是作为地产商开发还是作为消费者对居住环境都有了更新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在选择住宅时更加重视景观环境这一新的因素,对居住环境生态功能和人性化要求提高,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居住区内的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是否符合自然、是否四季有景可赏、是否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这些新的现代居住区景观建造要求,使我国居住区设计进入了新的篇章,开启了新的一页(叶炯 2002)。

  面对居住区景观的持续发展,在 2006 年 1 月,我国由建设部组织编写推出居住区标准规范--《居住区环境设计导则》,在该导则中分别对影响居住区环境的各种要素进行解析,并对技术要点进行规定,其中环境要素包含光照因素、温度和湿度因素、人文因素、视觉因素、建筑因素等。近年来,国内对居住区研究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局势,各类着作与文章不断涌现,在 2001 年,建筑大师陈世民提出“第五代住宅”的主张,将我国从建国到现在的居住区分为五代:从建国初期到 50 年代是经济节约型;60 年代-70 年代被称之为适用经济型;而 80 年代-90 年代叫发展转变型;将 90 年代中期叫做景观舒适型;最后是 21 世纪到现在称之为生态文化型(陈世民 2003)。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泰斗吴良镛,对我国居住区环境景观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并出版了《广义建筑学》、《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等着作,确立了“广义建筑学”、“人居环境学”等理论在居住区景观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并于 2011 年获得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吴良镛 200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