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具象文化在城市公园景观中的表达
3.5.1 白族图腾文化的运用
大理地区的白族的图腾主要有两大分支,白狮和金翅鸟(白语为"杰盖斗")(张旭 1981).其中以鸡氏系族的金翅鸟较为普及(如图 3-22).金翅鸟其实是金鸡与凤凰的结合体,由此看出汉文化在白族文化中的融合.在大理崇圣寺等一些朝拜圣地都有金翅鸟的雕塑.其身上的羽毛纹样也作为文化元素符号运用到景观装饰中.同时有关金翅鸟的元素符号的抽取-美化-表达.如图大理山水间的一个水景雕塑,将金翅鸟的尾部的羽毛纹样抽取出来,在进行美化,并将美化的纹样进行了反复,得出了这个水景雕塑的外形.作为现代的景观表现来说,对于部分元素抽取后的含蓄表达更易被人接受,即显示出了独特性,又将传统文化巧妙的进行了再现.
3.5.2 白族传统建筑文化的运用
早期的白族受到中原服饰文化、建筑文化、造园艺术的影响,并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具有自己的景观设计文化风格.庭院建筑主要是将楼阁式建筑和干栏式建筑结合,对中原的设计形式进行模仿改建(杨军侠 2007).从现代白族民居来看,依稀能看到中原文化的影子.唐代和明清时期的汉文化对白族文化的影响叫我明显,唐代的红柱石灯的影子在现今的寺观园林中仍然可见,明清时期的苏州私家园林粉墙灰瓦、假山瀑布、盆景等景观观设计在现代的白族民族中仍然有迹可循.经过如此多的年份积淀,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白族建筑设计理论和白族建筑风格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中原儒家文化的传入,白族传统民族仍然遵循坐北朝南,前房后室,中轴对称的庭院建筑模式.同时结合白族传统建筑的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族建筑形式.主要有一下几种常见的形式:"一坊一耳式";"三坊一照壁";"四合五井天";"六合同春"与"走马转角楼".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是"三坊一照壁"与"四合五井天"的建筑格局.
"三坊一照壁"中的坊其实就是中间高两边低的两层房,中间是客厅,两侧是卧室,且二层层高一般偏低,常用于储藏东西.照壁是与客厅相对的一座"一三一"式的景墙,也是宅院围墙的一部分.照壁上常常题有家训.如"青莲遗风"、"清白传家"(如图 3-23).
"四合五井天"是由四个庭院围合而成,共五个院子,四座坊(如图 3-24).
"六合同春"是将"三坊一照壁"与"四合五井天"进行融合.白族建筑的特色是门楼的设计,分为有厦和无厦两种形式,以传统的白族雕刻艺术作为装饰点缀,精美绝伦.体现白族人民好典雅别致,清新淡雅的审美风格.这一审美观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有十分宝贵的参照意义.
3.5.3 白族传统艺术品文化的运用
(1)白族银器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大理山清水秀的气候条件养育了聪敏灵巧的白族人民,造就了婉丽清隽的白族银器艺术品.设计元素符号选择贴近自然,自然流畅的装饰几何纹样与白族人民自由奔放的性格相吻合.云南大理白族银器的装饰纹样要有三种:单独纹样、连续纹样和综合纹样.单独纹样的图案是对单一的图案纹样进行表达,连续纹样就是将单一的图案 纹样进行单元复制,成组循环出现.综合纹样,是指运用单独、适合、连续纹样等综合组织在一起的一种纹样(陈红梅 2009).这种纹样使用手法在大理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运用非常广泛,如回形纹的运用一般以连续纹样的形式出现,十二生肖图案则以单独的纹样形式进行景观表达.
(2)木雕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木雕可操作性极强,图案纹样多变,动植物题材与自然景观题材都能通过木雕的形式展现出来(王子荣 2007).在景观设计中,木雕常被用作是装饰手段,如白族比较有特色的木雕大格子门,一般木门的三分之二采用线连的镂空纹样做透光处理,剩下的三分之一则是展示精细木雕形式的集中部分.一般常见的纹样有"喜鹊登梅"、"八仙过海"等.白族木雕不论是选材和工艺都属上乘之作,其题材也大多来自民间文化如九龙九师的纹样是白族特有的木雕装饰纹样.在白族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木雕一般作为景观细部设计的点缀,如景围栏,亭柱都会雕有具有白族文化的装饰纹样.
(3)扎染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大理白族的手工扎染独树一帜,整个制作过程均为手工操作,色彩以青白为主(如图 3-26).大理的扎染不同于传统的扎染,其选材一般为自然界的生物,犹如中国水墨画一般,不强调规则几何图案( 刘傅森 2007),这种对大自然天生的崇拜感是与生俱来的.白的在白族人们心中是吉祥的象征,青白相间音译为"清清白白",这样的生活追求与审美观以被融入到城市公园景观的设计当中.以表现白族文化的景观小品中,白色和青色作为主色调的概率较高.
3.5.4 名俗民风文化的运用
(1)白族"花"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在大理,白族人对花草的喜欢可见一斑,家家户户都会养护,花在白族人民心中已不是单纯的植物,俨然已经上升到信奉和崇拜的层次,在大理白族居住地会有定期的花卉节日,例如梨花会、花朝会等(章天柱 章文忠 2001).在自己院子里或是门前种植白族人酷爱的山茶杜鹃,或是摆放兰花的盆栽已经成为一个传统习俗.现在有许多寺观园林以花木而文明.花在白族作为美与幸福的象征,映射出白族人民的审美意识与人文观念.这种"花"的意识形态已经被广泛运用在了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对花的纹样元素抽取,美化后进行直观的表达,例如在汉白玉围栏上的牡丹花浮雕,在建筑侧墙屋檐底下的牡丹壁画,在公园铺装中的石拼花纹样的运用,都是将花进行直观的景观表达;其二是对花进行抽象的景观表达,例如在白族民居建筑后沿种植成排的桂花,客人入门后看不见桂花但却闻到桂花飘香,顿时让人轻松愉悦,这种通过花来传达幸福感和美感的方式是对景观设计的一种全新的方式,这种植物配置方式在白族居民中由来已久.
(2)白族"竹"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白族有一种古老的习惯,当他们想搬迁到新家的时候,就要在住宅的四角种植4颗竹子,这四颗竹子被称为定居竹,如果竹子成活才能在此建新房,如果死去则需要换地.定居后他们还会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种植竹子,每长一岁就种上一颗竹子,这是白族最古老的计算年龄的方法(杨锐铣 王丽玲 董文渊 2012).这种传统的生活习俗演变至今以成为了一种植物景观的表现形式.一些保存较好的白族民居呈现出竹林环绕,除大门外均被植物包裹的景观.这中植物造景手法演变到今天,常被用作城市公园中遮蔽管理房屋的手法,如配电室,卫生间等一些可能会对周围景观效果造成影响的建筑物都会通过沿墙壁密植竹林的方式进行处理.当然也有一些古典气氛浓郁的公园,为了打造山间郊野的僻静的小屋的效果,将休憩亭或草堂四周密植竹林,当竹叶随风摇曳发出的嘎吱声,犹豫行走在乡间郊野一般.
(3)白族民族服饰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白族服饰中最为特色,也是最具辨识度的就是白族女孩的头饰.白族女孩的头饰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以"风"、"花"、"雪"、"月"大理四景引申而来.风用"垂须穗"来表示,即由白线条线条扎制而成的穗子.当清风吹过的时候垂须穗随风飘动,通过这样方式来象征风的存在.在帽子的主体上刺绣上花的图案,帽子顶部的密实短粗的白须穗代表雪花,整个头饰包裹在头上犹如弯弯的月亮.白族的头饰从某种角度来看与景观设计的设计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杜松翠 魏开云 2011).白族的头饰在自然景观中提炼出元素符号,经过美学转化,最终将这些文化表达出来,这种"抽取-美化-表达"的模式是将文化符号进行景观表达的一种方法.在现代城市公园中也有相似的运用,如大理明珠广场上的四座"风、花、雪、月"的汉白玉雕塑.(如图 3-27)
(4)白族茶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大理是一个以"慢生活"为养生之道的城市,这种生活习惯是在白族普洱茶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普洱茶作为一种养生的保健饮品,传达一种保健的生活方式,一种养生的生活理念.大理作为茶马古道上的咽喉之地,茶文化普及较广,茶文化在白族人民的心中一直都有很高的地位.例如普洱茶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表现,公园以人的五大感官为设计的切入点.首先从嗅觉上:在主要的景观节点的植物以茶树为主,茶树的气味为清新中带点辛辣,对呼吸道很好,一入园就可以通过茶味引入主题.从味觉上,人们可以到茶室品尝白族的特色茶--三道茶.从听觉上,普洱茶作为滇西茶马古道上的常客,在设计中,三级园路采用防古茶马古道的形式,上面雕有马蹄印.
同时配合茶马古道的小品雕塑,以及马上的驼铃作为装饰点缀.营造一种当年茶马古道上繁茂的商业气息,采用通感的手法,能使你在那个意境中仿佛听到了哒哒的马蹄声和清脆的驼铃声.从触觉上,以景墙浮雕的形式记录着普洱茶的历史,让普洱茶的历史成为可以感触的历史.中心水池设喷雾,营造一种欲临仙境的感觉;从拎一个侧面说,就像是一杯热气腾腾的普洱茶散发出的茶气.同时在季节适宜的时候,在茶体验园区,人们可以亲自体验采茶、做茶、品茶、学茶艺的工序.从视觉上,园区的总体布局酷似一片茶叶.(如图 3-28)茶文化符号的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