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共生的经济发展与城乡布局发展(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1-12 共8015字

  城乡空间在发展过程中,总的特征是城市实体空间的不断扩张和乡村领域的逐步缩小.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城市"摊大饼"式的蔓延膨胀大有"吞并"乡村的趋势,使得乡村的生态空间不断被压缩,阻碍了乡村空间的更新和发展.在传统的规划模式中,城市被作为主要工作重点对象,城市物质建设作为首要,而乡村只是作为背景和多种能源、物质的供应地,没有将城市和乡村作为整体考虑,并不能促进城乡地域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事实上,空间发展不是单纯的扩张物质形态,而是空间形态的质和量相统一,是一种有机的增长,其重要特征是整体性和综合性[49].土地作为城市和乡村共有的物质空间基础,有限并稀缺的土地资源与城乡空间不断扩张的趋势之间存在明显的冲突.因此,城乡发展必须采取合理优化整体布局的措施,在有限的空间里科学安排城市和乡村用地,对土地资源进行集约化利用,保证城乡协调发展.产生社会变迁的源泉来源于社会进步中城市与乡村这两个社区具有的社会本质落差而产生的社会要素的流动[50].城乡布局共生是城乡发展的外在表现,也是城乡发展的客观基础.
  
  4.6.2 优化城乡布局

  城乡空间融合的宏观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空间上统一规划,实现融合首先在空间上,应打破城乡分割、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传统思想;其次还要改变过去以城为"图"的传统规划模式及规划理念.在进行城乡规划时,要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根据城乡规划的设计理念,将城乡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整体规划布局,进行城乡一体的空间结构优化及产业布局,科学安排各类用地,在空间布局上依据"有机分散,集中紧凑"的原则,避免城乡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现象出现.需要指出的是,城乡统筹规划并不是消极、硬性的将城乡空间在空间上整合在一起,也不是将城乡景观统一化、模式化,而是从更高的角度,通过整体的规划设计,使城乡或区域有机结合起来,在空间上相互呼应,在经济上相互促进,在景观上相互依存,在生活上相互流通,形成具有活力、协调发展的系统,从而达到城乡空间相融、经济一体、生态协调、环境优美的新型城乡布局的目标.

  (2)功能上相互融合城市与乡村在功能上有很大的不同,城市更多的体现了经济的集聚性,而乡村更多的表现出为城市的集聚经济提供能源、材料、人力、环境等支持的特征.城乡在功能上相互融合是将城乡作为有机的系统,在功能上各自发挥优势,并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城市与乡村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提高功能互补性,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调整城乡布局形态,形成多层次、多节点、网络状、连续式、疏密相间的、相互渗透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综合体.在明确城乡功能结构与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把城乡所有建设用地和不可建设用地进行统一的区分和原则性的布局,使城乡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和最大的节约,真正体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在建设用地中,着重进行各级城镇及工业区的用地布局,将所有的用地规划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调整,确定合理的人口密度和用地强度.在全面统筹的基础上,通过用地布局积极引导与宏观调控城乡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行业选择和拓展方向,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和区域内耗,同时也防止城市的无限蔓延.此外,相应确定电厂、变电站、高压走廊、大型水厂、污水厂、煤气厂、垃圾填埋场及墓地等区域性市政设施的位置.在不可建设用地中,可分出永久不可建设用地(包括所有的一级保护高产农田、生态绿地、水源地、隔离绿带、防护林地、风景林地、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农田水利建设用地等)和规划期内的不可建设用地(一般农业区,含二级保护农田、菜地、副食品基地、林地、园地、水产基地等),在重点保护前者的同时作好后者的保护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乡村聚落布局规划应得到充分重视.乡村聚落的兼并是我国农业集约化、乡村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力手段.乡村聚落布局规划就是在研究乡村聚落现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按照既有超前意识,又因地制宜、节约用地的原则,选择一批交通方便,有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基础,靠近城镇、靠近工业区、靠近第三产业发展区、靠近区域基础设施网的较大型乡村聚落,兼并其周围零散的自然村落,以彻底扭转目前我国乡村居民点密度大而规模小、土地浪费严重、服务对象分散、现代化程度不高的局面,为乡村城镇化发展奠定基础.乡村聚落的兼并便于对农民住区进行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套,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但在兼并的同时,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加强对具有历史意义的、具有优美环境景观和保存价值的乡村聚落的保护.

  在一个区域内,城乡的合理布局要从自然环境条件、现有产业基础、交通运输状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综合考虑,处理好不同的空间关系.首先,中心城市是区域城镇体系的核心,因此,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培育中心城市是关键.其次,要协调好城镇与城镇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镇共同发展.第三,要处理好城市和城乡整体空间的关系.随着行政的障碍和区域矛盾的增多,城乡布局中提倡构建城乡发展单元."城乡发展单元"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产业关联、空间邻近的乡镇,依托一个镇作为区域核心,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以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形成"三产"联动、"两化互动"的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有机网络,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的高效运作,城乡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城乡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乡共生单元联合体[51].城乡发展单元是一种可以加强城乡互动和联系的城乡构成形式,通过建立统一的新型联合机制,将城乡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交通资源、空间资源等有效整合,谋求区域的协调发展.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我国一些欠发达地区规模较小的乡镇群体.

  在城乡布局规划建设中,应严格控制大广场、大马路等浪费现象,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等农业空间.通过立体开发、综合利用、循环使用等方法,鼓励开发利用城镇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加快改造棚户区、城中村、旧厂房等,积极支持和促进效率低下的城乡用地再开发,重新发展和振兴城乡建设用地存量.
  
  4.7 共生的城乡基础设施

  4.7.1 基础设施共生--必要条件

  基础设施是指一种物质材料的工程设施,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用于确保公共服务体系的国家或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 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邮电,供水,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保,文化,教育,卫生等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经济越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加速社会和经济活动,促进其城乡空间布局演化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建立一个完善的基础设施系统常常需很长时间和巨大的投资.新建、扩建的项目,特别是一些重大项目或基地建设在空间上远离城市,更有必要优先发展的基础设施系统,在项目完成后,才能在整体上尽快发挥效益.

  4.7.2 优化配置,综合利用

  城乡基础设施配置的差距是城乡差别的重要特征之一,要想缩小甚至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生,必须提高乡村基础设施水平,将城镇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逐步扩大延伸至乡村,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基础设施是增强城乡联系、提高城乡发展潜力的基础条件,是城市与乡村之间信息流、物质流的一个传递和交流通道.城乡之间基础设施的共享不仅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城乡建设的成本,更使城乡空间联系更加紧密,整体发展的空间更为广阔.设施规划中提倡"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的"新五同"建设理念.同时,在城乡基础设施配置规划设计时,应在结合当地生活、生产需要的基础上优化基础设施配置,达到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的最大化.

  设施多用性和高效性也是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基础设施多用化、高效化,最大程度节约社会资源,高效发挥资源的功能作用.比如,各种不同的自然景观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自然景观和相关的设施可以作为人类休养的因素,往往包含美观、安静的环境,新鲜的空气,宜人的气候.我们有很好的自然景观资源可以有助于调节心理平衡,缓解疲劳,治疗疾病,并在物理和其他功能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结合相应设施可以用于治疗神经,血液,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而污水处理设施可以与植物种植相结合,例如湿地既作为景观,也能起到净化水体和改善环境的效果.

  瑞典建筑师乌尔夫曾指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面临环境污染的种种问题,但许多城市的决策者在面对垃圾、交通、污染、建筑、能源等问题时,常常以孤立的眼光去解决" . 他指出在自然空间中,各种环境因素都有密切的相关性和联系,比如,垃圾处理与水质关系密切,汽车尾气排放与水体污染问题也有直接关系.

  让交通、排污、建筑、能源在内的城乡各个子系统充分协同整合,在节能减排上做到环环相扣,"只有能源循环利用,才能达到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的最佳状态."包括交通、建筑、能源、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在内的城市各个"节点",相互交织构成整体,所有要素都良性循环.例如,水、垃圾等能源,都可以通过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并最终实现生态节约,提高经济综合效益.

  近年来,各种生态化技术应用到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和生活的多个方面中,将各种能源资源综合考虑,综合利用.如用污水或食品垃圾代替化学肥料,沼气作为汽车燃料,雨水可以回收,垃圾焚烧发电,安装节能系统,使建筑物的能源需求最小化.

  重庆市为例,设计师根据溉澜溪片区濒临长江流域的地理特征和重庆市夏热冬冷的气候特征,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供冷供热的设计方案--利用淡水源热泵和热回收系统相结合,建立一个区域的加热和冷却系统,不仅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还可以因地制宜的达到长江水资源的利用.在无锡的太湖新城,所有设计都围绕太湖展开.地区敷设输水管道从太湖新城污水处理厂,通过吴越路转贡湖大道到生态城,用于绿化用水和洁具用水.净水直供系统也将被覆盖在公共场所和住宅,为居民提供深度处理后的自来水作为饮用水.
  
  4.8 小结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52].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代表着生态文明理念将融入并指导我国城乡规划建设.

  生态文明作为文明整体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人对待自然界的友好文明的态度表现出来,如具有文明的生态文化价值观、文明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有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科学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53].在城乡建设新时代中,城乡空间不再只是一个生产中心或者生产空间,而且是人类生存空间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时代的变化和城乡性质的变化,促使城乡的发展需要从"生产中心"和"服务中心",逐步转化为综合 "生产中心"、"生活中心"和"文明中心"为一体的空间.

  城乡空间景观共生规划是将"唯生产空间"转化为"五位一体"的规划手段.将城乡景观作为共生系统,注重人居空间的生态环境改善,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注重人文体验及感受,注重绿地系统的保护和构建,注重产业构成的调整和发展,注重城乡关系在布局结构方面的调和,注重基础设施在区域内的合理配置及综合利用,实现生态环境共生、文化环境共生、社会共生、绿地景观共生、产业共生、城乡布局共生和基础设施共生,从而达到城乡系统和谐共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