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关于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的案例分析
4.1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基本情况介绍
西溪湿地国家公园,是我国国内首个而且也是唯一一个集多性质为一体的公园,比如它属于城市湿地、农耕湿地还属于文化湿地的湿地公园。它是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它位于杭州天目山路延伸段,在杭州市区西部,与杭州西湖相距五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与西池、西湖并称杭州“三西”.园区池塘、河港、沼泽、湖漾的面积高达约 70%.西溪湿地国家公园,约占 11.5 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可划分为三个区域: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西溪拥有独特的风光,堪称中国湿地第一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于 2009 年 11 月 03 日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三期详细规划简介:
西溪三期规划占地面积约 3.353 平方公里。详细规划中遵循了六项规划原则:整体化方针、差异性方针、一体化方针与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等,明确了三期的定位,即:①将保护、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作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②以五常(洪氏)文化为内涵,形成人与湿地和谐相处为特征景观作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功能块区。
三期采取“一带、两片、多点”的规划结构,形成了沿五常港两岸的生态保护培育区块(湿地自然景观区)和沿外围绕城辅道、五常大道、呈组团式布局、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地体验区,湿地体验区包括湿地休闲体验村、湿地民俗体验村、生态农庄体验村。这些体验村的规划布局,在满足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功能上各具特色,形式上满足了体民居博物馆的要求,体现了整体化、差异性、一体化方针。洪园区块、龙舍嘴区块与三期详规的关系:为利于项目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将三期分为六大区块,包括仲家隶区块、洪园区块、唐家里区块、赵家里区块、龙舌嘴区块和五常港东区块,这些区块根据规划内容,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观赏游览区域,以文化保护、生态修复为主题,包括了洪园区块、龙舌嘴区块和五常港东区块。其服务对象包括普通游人、市民、科普爱好者、休闲客等。另一类是针对待定人群的休闲会所、湿地体验、俱乐部等,包括了仲家里块区、唐家里块区、赵家里块区,以上六个块区与三期详细规划的各组成部分存在对应关系。
本次文本中的两大区块(洪园、龙舌嘴)设计方案就属于第一类。其中洪园区块以三期详细规划中湿地民俗体验村为主体,龙舌嘴区块以生态农庄体验村为主体,两个区块的设计方案在详细规划的控制下进行。
4.2 洪园区块设计方案
4.2.1 涉及范围
洪园区块位于西溪三期中断、东临五常港、西至绕城辅道、北到坞家港湾,南侧边界大致以唐家里村周边一级航道为界。用地面积 50 公顷。
4.2.2 现状分析
洪园区块现状:本区块以荆源路为中轴,道路两侧及各处陆地部分均建筑拥塞,包括了荆源路、滨口村、坞家湾、何家桥等几个村落,这些农居建筑占地面积及建筑面积均较大,建筑层数以三四层为主,建筑风貌与溪西水乡风韵不符。
从村落的肌理来看,鉴于农村宅基地的审批方式与对建筑的较高要求,所以形成的村落肌理也失去了因水而居的特色,典型的如荆源村沿线。
设计地块河、塘、沼泽地、林、水生植物、农田、农舍交错拼接而成的生态空间,不仅十分开阔,而且脉络分明、开合有序、野趣横生,具有西溪渔耕湿地的特色。
本区块主要的交通依托是绕城辅道,内部可利用道路为荆源路与五常西岸的村道。其中绕城辅道按规划将进行改造,便捷游人导弹。内部的荆源路等村道,宽度在 4~6 米之间,为水泥路面,破损严重。
4.2.3 三期详规及对洪园区块的设计要求
洪园区块包括了详细规划中提到洪园、龙舟竞波、观音庵及湿地民俗体验村的一部分,详规对本区块有以下描述:是体现五常文化的重要区块,是三期主要的观赏游览区域,以体现传统的原真民俗文化为主线,充分表达民俗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给游人多样化的旅游体验。
详细规划中,将荆源路与绕城辅道交接处作为三期的主要入口。详细规划中,将本区块涉及的荆源村、坞家湾等(湿地民俗体验村的一部分)纳入二级保护区,对现有建筑进行综合改造(拆除、拆除重建、保留改造)。本区块其它部分,包括滨口村等为一级保护区,建筑拆除,场地用于生态修复及文化保护设施建设。
4.3 设计原则与指导思想
4.3.1 设计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最小干预原则、修旧如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原则。
4.3.2 设计指导思想
在三期详细规划中提到“综合整理西溪地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改善西溪水质,扩大杭州市旅游空间”的规划指导思想,坚持“整体化方针、差异性方针、一体化方针”.
4.4 设计构思
生态性:保护、修复场地的自然属性,塑造具有西溪特色的自然生态。
人文性:突出表现洪氏文化亮点,做足个性文化的文章参与性:以文化为载体,强调在保护前提下的适度利用,作到观光、休闲的密切结合,尤其是区内的建筑主体应发挥实际的使用功能。
1、应以详细规划为依据并协调与相关规划的关系。这当中牵涉到与水利防洪规划的衔接问题:从三期公园总体角度处理本区块的各项布局组织。
2、应深入挖掘五常洪氏文化、水乡文化内涵,塑造本区块的特色。
3、应强调原真性在设计方案中的贯彻。原真性是三期的主要规划理念,应通过乡土的、原生的、与历史风貌吻合的处理方式,原汁原味的表达上述文化内涵。民俗文化不是单纯的“秀”场,而是文脉的自然传承。
4、处理好多重的动态与静态关系,强调动态因子的展现,强调参与性。
5、建筑的整治、改造方式应以详细规划中提到的“民居博物馆、民俗体验地”的思路进行,形成兼具“凝固的音乐”、“立体的史书”双重文脉特征的“民居博物馆”.
6、以体现古代(明)的天人合一思想为主要的构思立意。故在风貌特征上以传统的西溪民居为基调,同三期其它区块形成错位。
4.5 总体布局
洪园区块作为西溪三期主要的观赏、游览区块,布局上在考虑与公园其它块区串联的同时,也应强调本区块在游览空间,交通组织上的序列化、体系化,使其可以作为相对独立的游览区域对游人开放。所以,在布局上,利用原有道路框架,形成了环状布局的结构框架。
本区块包括了湿地民俗体验村及洪园、五常龙舟、观音庵等文化景点,是体现三期五常洪氏文化特征的重要区块。在方案布局中,把握洪氏文化这一主线,形成三期文化的亮点。
西溪五常洪氏文化,包括藏书文化、刻书文化、戏曲文化和扎根于民间的五常民俗文化。设计中充分考虑以上文化素材的组织与串联,考虑文化的表达与旅游活开展的密切结合,使其具有人文性、参与性、经营性,同时我们认为文化的表达不能脱离“西溪”这一大背景,应在西溪的文化基调下,做足个性文化的文章。
本区块的布局,主要包括五常民俗体验村、洪园、五常龙舟、观音庵等四部分内容,结合环境的处理,协同体现作为基调的西溪文化与作为三期个性特征的洪氏文化。
4.5.1 五常民俗体验村
从基础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洪氏文化首先是洪氏家族文化、是五常的名门望族,它所依托的应该是有着西溪原生特征的自然村落。我们将详规中的湿地民俗体验村作为表现洪氏家族文化的背景村落。村落主要由入口部分、村落主体部分(洪园村)与民居博览部分组成。
古人云:“欲寻深溪盘古,可以避世如桃源者,当以西溪为最”.洪园村在空间格局上,以形成“避世桃源之村”为基本理念,也就是外隐内敛,形成豁然开朗之感,方案中,在入口区域通过迂回的线路组织,形成了空间引导序列,在此引导序列中,突出空间的“收”.而在临近辅道部分,通过典型西溪民俗素材的概括、提炼,通过组织水景、干砌墙、河阜头、夯土墙等民俗素材,形成具有标志性、引导性的景观节点。
经过 150 多米的空间引导,空间豁然开阔,水乡村落展现在游人眼前。村落采取内虚外实的布局方式,中心为布局上“虚”的部分,是村落的心,它既是集散空间,更是民俗活动的表演空间、游人体味乡村旅游的活动空间。
围绕场地的“心”内圈布局有五组主体建筑,包括游客服务中心、洪氏宗饲、陈列馆、餐饮服务建筑、休闲服务建筑等。这些建筑空间完整,面积较大,具有一定的经营性。
外圈南为乡村水街、北为民居博览。其中乡村水街可利用为手工艺作坊、店铺、餐馆等。而民居展览部分的建筑利用从周边地区收集的古旧民居进行组合,充分展示传统民居精英的工艺与空间组合形态,丰富、扩展本区块的文化内涵,烘托洪园村的氛围。
4.5.2 洪园
洪园作为洪氏文化的重点,选择在溪河家桥一带,原因有以下几点:有真实原生村落(坞家湾、民俗村、唐家里)作为背景,可以体现洪氏作为五常的“名门望族”,是五常文化的一部分。与“五常民俗村”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便于塑造由动而静的空间引导序列。靠近五常港,距“龙舟竞渡”较近,利于体现五常龙舟源于洪氏的历史渊源。所在地段周边环境较好,溪塘纵横,树木葱郁,有利于形成较好的空间背景。
1. 洪氏文化基础资料小结
从相关洪氏文化的基础资料可以看出,杭州洪氏家族与洪氏文化如下特点:分布-洪氏先祖源于安徽徽州葵源(黄荆墩),洪氏人物在杭州多处留下活动印迹,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包括葛岭(四世洪皓使金,“全节妇,高宗赐第钱塘葛岭”,明嘉靖时改国公府为洪忠宣公嗣),五常洪家缘(源于十四世洪有恒,元末明初迁居此地,归隐西溪)。河渚洪园(在西溪,十六世祖洪钟曾栖居数年)、西湖涌金门(洪钟筑书院,门对南北高峰,名“两峰书院”)。成就,杭州洪氏自宋至清,在多个方面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包括:弘扬民族气节,宋之洪皓,以“桦叶四书”,将汉文化北传;写《松漠纪闻》,促进北方文化南传。学术着述众多:包括金石学、钱币学、医学、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均有涉猎。藏书刻书丰厚:洪氏家族重教化、好积书,藏书“缥缈积益”,刻书主要指《清平山堂话本》戏曲成就突出:洪异因《长生殿》被尊为艺坛泰斗,有“南洪北孔(尚任)”之称。个人身世显赫:宋明两代,洪氏家族名人辈出,“宋朝父子公候三宰相,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影响:洪氏文化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渗透至五常西溪民俗的多个方面,包括龙舟、武术、文化遗存。
2. 设计构思
通过基础资料的分析,在洪园的设计中必须做到原真性脉络的重现。就洪氏文化与现在的西溪的关联而言,应选取自洪钟开始的历史片段加以重点表现。作为三期观赏游览体系中重要的文化景点,其相地选址应符合总体的旅游空间、线路安排,在可达性与隐蔽性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故在总体的空间布局上,应满足详规中提出的观赏游览区域相对集中的要求,又通过空间引导序列的完善,强化由动而静的过渡,充分体现西溪之“隐”.对有兴趣的游客来说,也许希望通过对洪园的游览,了解洪氏家族的总体发展脉络与各方面所取得的综合成就,这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可以结合洪园的布局融合在建筑空间之中(包括戏台、藏书楼),还有一部分内容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展示的方式加以表达。
相关洪园的具体布局,因无祥的资料,只有零星的文字描绘。而这些下述文字所传递信息的表达,是体现原真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冯梦祯《快雪堂集日记》明二十六年(1598 年)八月二十日条有这样的描述:“饭后视新成洪氏花园,曲池十余亩,周以修竹,大佳,但得方幅,信移居住处也”.又《西湖志纂》载:洪园,在河渚东。《钱塘县至》:明刑部尚书洪钟别业,今余地已属他姓,惟小丘犹存,山石玲珑,茂树森荫,尚可登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