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劳动争议,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争议。能否妥善处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纠纷,事关双方的利益。我国要构建和谐社会,而和谐的劳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在目前劳动争议出现井喷的状态下,劳动争议的处理机制的原则更应当坚持在适应当下劳动争议特点的基础上,做到公平与效率兼顾,纠纷解决更加快捷和富有效益。劳动争议“一裁终局”制度设立之初的目的就是如此,缩短劳动者的维权时间,降低维权成本,最大程度的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协调资强劳弱的局势,但是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一种道德上的满足,应该在本着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同时做到法律要求上的合法。因此,我们应该贯彻法律的平等保护的原则,确立一种具有内在逻辑性、合理性、合法性的制度。
我们要从根本上达到公平公正高效的处理劳动争议,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各方的权利,就需要改革和完善我们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设立“或裁或审、各自终局”的制度,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可以选择由仲裁或者诉讼来处理争议,并且只能选择一种方式,若是选择仲裁,则裁决为一裁终局,对双方当事人均发生效力。也要完善现有的仲裁监督机制,参照民商事仲裁的规定,在当事人向法院申请强制仲裁时,法院就裁决是否违法包括程序违法和实体违法进行审查。引入公益性的监督,对违反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侵犯第三人合法权益的裁决提出异议。最后是统一仲裁和法院处理劳动争议时的适用标准,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两者因适用标准不统一而造成的结果不一致,维护法律的权威。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1. 王蓓:《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分析-基于法经济学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13年 6 月第 1 版。
2. 周湖勇:《劳动诉讼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 年版。
3. 兰任迅:《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年 2 月第 1 版。
4. 范跃如:《劳动争议诉讼特别程序原理》,法律出版社,2008 年 10 月版。
5. 杨德敏:《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反思与重构》,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版。
6. 董保华:《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年版。
7. 孙德强:《中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年版。
二。期刊杂志类。
1. 龙伟:《一裁终局带来的影响》,《维权在线》,2011 年 10 月。
2. 赵红:《浅析“一裁终局”制度的不足》,《法制与社会》,2008 年第 7 期。
3. 张智君:《“一裁终局”将遏制一些用人单位“烂诉”-解读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一裁终局”制度》,《山东劳动保障》,2008 年第 5 期。
4. 龚和艳:《对“一裁终局”制度的再思考》,《研究探索》,2012 年 1 月。
5. 王轩:《劳动争议“一裁终局”的法律适用分析》,《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年 3 月。
6. 吕文柱:《劳动争议“一裁终局”制度若干问题探究》,《山东审判》,2010 年第 2 期。
7. 蔡理雄:《浅谈劳动争议一裁终局制度的不足与完善》,《法治论坛》,2013 年 1 月。
8. 谭玲:《劳动争议案件一裁终局制度的现实困境与未来转型》,《判解研究》,2011年第 2 辑。
9. 王琦:《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一裁终局制度的缺失和完善》,《河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 年第 5 期。
三。学位论文类。
1. 徐庆丰:《我国劳动仲裁“部分一裁终局”制度的问题及完善》,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年。
2. 宗永玲:《评析劳动争议中的一裁终局》,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年。
3. 姜宏:《试论我国劳动争议的有限一裁终局制》,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4. 王曼娜:《我国劳动争议“一裁终局”制度初探》,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致 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首先向关心帮助和指导我的指导沈同仙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顾三年来的学习经历,面对现在的收获,我感到无限欣慰。为此,我向热心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和同学表示由衷的感谢!在论文工作中,遇到了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是专业上的问题,有的是论文格式上的问题,但在这期间,我一直得到沈同仙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使我的论文可以顺利的完成。沈老师以其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她敏捷的思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我还要感谢我们的班主任乔江铃老师对我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再一次向她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她为学生营造的浓郁学术氛围,以及学习、生活上的无私帮助!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沈同仙老师和乔江铃老师致以最崇高的谢意!
最后,衷心地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