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电信诈骗犯罪的特殊性及其本质
2. 1 电信诈骗犯罪的特殊性
与传统的诈骗犯罪相比较,电信诈骗犯罪具有集团性、跨域性,高度的智能性、比起传统的诈骗,其犯罪手段更加多样,犯罪方式趋于隐性化,实质上比传统诈骗的社会危害性要大得多。
2.1.1作案过程的非接触性
在整个电信诈骗犯罪的中,犯罪分子和受害人是不会见面的,甚至有可能是相隔万里之遥,犯罪分子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便利,使用新的通讯技术,伪装自己或冒充某些特殊身份,依照既定的方案对受害人进行心理诈骗和轰炸,诈骗受害人的财物,整个作案过程是非接触性的。
我们看不到电磁波,但是我们却使用着电磁波,而且常常被电磁波所欺骗,我们在充分享受现代通信技术带来的便利的时候,也在遭受它所带来的危害。电信诈骗犯罪分子经常使用VOIP网络技术,其价格低廉,具有自动组合任意被叫号码的功能,而且可以显示任何一个你所需要显示的电话号码。这就是所谓的网络虚拟电话线路,电信诈骗犯罪分子冒充任意单位电话号码让受害人的电话上显示,并使其相信所使用的号码为此单位的电话号码。
与传统的诈骗案件的作案模式相比,传统的诈骗主要为面对面,至少需要见一见,而电信诈骗犯罪却非常隐蔽。这种新型的诈骗模式不以取得被害人的信任为前提条件,而是使用诈骗犯罪的工具即可实施犯罪,降低了对诈骗犯罪分子犯罪经验的要求,并且不需要承受什么心理压力,即使没有作案经验为零的人也能实施。
2. 1.2作案对象的广泛性和任意性
犯罪分子编造虚假的短信,采用群发方式,密集的向不特定的人群发送,虚假短信“偶遇”受害人,诈骗电话面向所有犯罪分子能够掌握的电话号码使用人,不漏一人持续的拨打电话,其受众范围广泛,受害人具有任意性,社会危害巨大。
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可能成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无论你处在哪一个阶层,社会影响很恶劣,受害人范围具有广泛性。对于普通诈骗中受害人来说,诈骗都是点对点,而电信诈骗针对的却是使用现代通讯方式的所有用户,是点对片的诈骗。以电话盲拨、短信群发形式一个点对一大片的方式进行发送诈骗信息,坐等受害者上当受骗。这种犯罪行为使只要使用现代的通讯方式的人都会成为潜在的受害者,涉案数额巨大,其社会旳危害性也是比较严重的。
电信诈骗案件的福射范围很广,作案时间很快,诈骗金额巨大,被骗资金最少的有几十万,多的有几百万,容易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电信诈骗是普遍撒网,愿者上钩,是面对所有的使用电信通讯方式的人,其诈骗行为并不特别的针对某一对象或者某一群体,而是广泛的、大面积的散布诈骗信息,有时候甚至是重复的轮番式发布诈骗信息。这种方式所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只要你使用电子通讯设备,或者上网,只要你与当前的社会不脱节,在电信诈骗骗子的轮番、大量的虚假信息诈骗下,就有可能上当受骗,其对社会的危害远远超过了传统诈骗。
2. 1.3作案地域的广阔性
犯罪分子利用网上银行等金融服务功能和现代通信网络,实现了跨地域布局和作案,在异地指挥、异地接听、异地转账、异地取款等各环节跨区域化、异地化。如果被害人将钱款转到指定的账户时,犯罪分子立即使用“网银”将钱款从一个账户迅速分散转账到数百个其他账户中,通过大规模跨地域连续不断的一次次转账使钱款瞬间由大到小,层层分割,再通过全国各地的银行ATM机上将钱款取出,导致危害后果的跨区域化,作案地域广阔。
2.1.4团伙作案且反侦查能力强
电信诈骗犯罪大部分均为团伙作案,组织结构严密,采取企业化的运作方式,分工明确细致,上下级单线联系,防止出现抓一人供一窝的情况发生。在电信诈骗犯罪团伙中,为达成目的,每一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与被害人进行联系,呈现明显的集团化和专业化特点。在电信诈骗作案的实施上,不同的人员拥有不同的工作,其各司其职,分工明确,配合完善,共同协力完成诈骗行为。主要的角色划分为:1、设计犯罪模式;2、获取犯罪对象资料;3、培训犯罪技能;4、扮演诈骗犯罪中的各种角色,向被害人实施诈骗5、提供实施犯罪的技术支持6、赃款的转移和提取,每个人分工明确,专业化程度较高,使电信诈骗犯罪呈现处精细化、专业化、流程化的特点。
2. 1.5跨国跨境犯罪突出
电信诈骗犯罪分子在我国境内建立基地,发布虚假信息诈骗境外的人,也有一部分犯罪分子在境外建立基地,发布虚假信息到国内,诈骗我国群众,较大的犯罪集团还形成了境内外勾结连锁作案。国内与国外的犯罪分子相互勾结,境外境内轮流作案,而且,从几次大规模的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行动看,其核心人物为台湾人居多,东南亚人次之,因我国台湾的情况特殊,司法协作较难,和东南亚各国的司法协作也不尽人意,所以使我国侦查机关对电信诈骗犯罪的打击很难。
2. 2 电信诈骗犯罪的本质
电信诈骗犯罪有着多种多样的手段和方式,其表象灿如星云,花样繁多,但是其本质是不变的,其本质就是利用电话等通讯方式或虚拟媒介,釆用各种虚假的诈骗信息,获得人们的信任,以实现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2. 2. 1与时俱进的诈骗表象
电信诈骗被某人自创发明以后,其作案手段的一直在翻新、不断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升级,令人防不胜防。而且电信诈骗手段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发展而快速翻新。比较原始的电信诈骗只是买个短信群发器发诈骗短信,而现在已经发展到使用任意显号软件,吸取心理学的相关成果,成了一种高技术含量、高智商的诈骗。从诈骗的由头来看,最早的是中奖诈骗,到现在的勒索、汽车退税、电话欠费、甚至绑架等。骗术经常翻新,新的骗术不断产生。作案手段包括:冒充公检法等国家权威部门的工作人员实行诈骗;冒充熟人诈骗;i荒称被害人的亲属发生意外为名进行诈骗;网络电视购物诈骗;汽车消费退税、股票走势预测、网络购物、彩票中奖、灾区募捐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诈骗。
而且每过一两个月,就会有新的骗术面世,比如像中央电视台现在正在播出的的节目“出彩中国人”,骗子们以“出彩中国人”剧组的名义群发短信,让收到短信的人打电话领奖,从而被骗,上当者不计其数。诸如此类诈骗的还有“我是歌手”和“中国好声音”,“非诚勿扰”这三个目前在中国比较受欢迎的节目。
在微博、QQ或者手机短信上,包括现在流行的微信上,类似这样的虚假求助信息经常发生,而且转发率特别高,从而总有人上当受骗。
最近一段时间东尧扫黄是比较重大和热门的事件,也成了骗子们诈骗的素材,比如骗子冒充你的亲友,在东莞被抓,要求私了,让你打钱,被骗者也很多,在汉川和玉树的地震期间,就有一些犯罪分子利用手机短信群发爱心捐款短信,在网络上以慈善机构的名义并附上银行账户,呼吁社会各界向灾区捐款,骗取市民的“爱心钱”.还有“昆明的暴恐事件”,“马航飞机失联”事件等等一些灾难性事件,要你捐款的,同时骗子们与时俱进利用国内重要的事件来行骗,这是当前非常多的,还有现在在微信上非常畅销的类似“心灵鸡汤”的文章或者是一段佛经类的文章,到后面就会有一个捐款账号,要你捐款消灾,很多人不辨真假,从几十到几百元都有被骗的,骗子们挖空心思寻找素材编造虚假信息,其与时俱进性可见一斑。
2. 2. 2无法掩盖的犯罪本质
电信诈骗骗术名目繁多,但本质不变,目前为止可总结的有五类:意外走运类、亲情说诈类、恐吓威胁类、引起好奇类和心情打击类。
意外走运类是利用人们普遍都爱贪小便宜的思想,以中了奖、可以退税等名义,此类犯罪有“幸运中奖” “退税分红” “低息贷款” “高薪招聘” “重金求子”等诈骗手段,引诱事主汇款转账;亲情说诈类是利用人们的血缘亲属关系,关心自己的亲人好友,欺骗事主为亲友而汇款转账;恐吓威胁类是利用人们对权威的敬畏,犯罪分子通过冒充权威角色向受害人传递权威的恫吓信息,从而骗取信任,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此类犯罪中,犯罪分子可能冒充具有相当公信力的单位工作人员。比如,犯罪分子冒充公安民警,琉称受害人邮包有毒品,强调受害人可能涉嫌犯罪,要求受害人立即缴纳保证金证明清白,迫使受害人将资金汇入指定账户。若犯罪分子使用任意显号软件,通过网络拨号,将自己的号码显示成国家机关的热线号码、总机号码,则更容易骗取受害人的信任,产生畏惧心理。引起好奇类是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进行诈骗。人们具有对未知事物、新生事物的关注及探索的动力,它也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此类犯罪有“猜猜我是谁”“售卖违禁品” “收听点歌” “网络交友” “节目嘉宾”等诈骗手段。心情打击类是利用人们在遭遇意外的打击之后,其心情受到打击,对某些事物的真假分辨能力降低,大脑短暂短路,被犯罪分子用电话、网络等方式操控,使被害人给犯罪分子汇款转账。此类犯罪有“电话欠费” “账户被盗” “仇家报仇” “杀手索钱” “子女有难”等诈骗手段,这些电信诈骗的“骗术”综合运用人类的心理活动,掌握人民群众普遍的心理特征,对大多数人具有很强的诱惑性和杀伤力。
电信诈骗犯罪手段多种多样,对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所以要坚决的予以严惩,但是电信诈骗犯罪有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惩治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