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张铎:《中国信访制度研究--公民主权与普通人政治》,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
[2] 应星:《信访救济:一种特殊的行政救济》。载汪庆华《中国基层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经验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0 年 5 月版。
[3] 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中国改革》2005 年第二期。
[4] 王浦劬:《以治理的民主实现社会民生--对行政信访的再审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5]黄灵辉、聂军:《当代中国信访制度》,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年版。
[6]朱应平:《行政信访若干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
[7]李秋学:《中国信访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年版。
[8]林语堂:《中国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年版。
[9] 中 国 新 闻 网 : 《 中 央 纪 委 提 倡 实 名 举 报 称 优 先 办 理 及 时 回 复 》 ,最后浏览日期:2014 年 6 月 1日。
[10]《法制晚报》:《复议“无案可办”源于不中立?》,2014 年 4 月 11 日。
[11]徐世平:《中国信访法律制度改革路径探析》,《人大研究》2006 年第 6 期。
[12]刘冬京:《信访法律责任的理论分析与制度完善》,《南昌大学校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年 11 月第 42 卷第 6 期。
[13]涂永前:《关于信访法律属性的再思考》,《广东社会科学》2013 年第 3 期。
[14]范忠信:《“信访中国”的法治忧思》,《中国改革》2011 年第 5 期。
[15]高小勇:《信访法治化的困境与出路》,《山西省蒸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年 12 月第 21 卷第 4 期。
[16]田先红、贺雪峰:《不合理上访与信访体制改革研究》,《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报告》第 2 辑。
[17]张炜:《信访法律文化与和谐信访的构建》,《唐都学刊》2008 年 1 月第 24卷第一期。
[18]杨泽郡:《借鉴司法仲裁机制调处信访案件》。奥一网,网络问政平台。最后浏览日期:2014 年 7 月 2 日。
[19]郭晓果:《涉法涉诉信访法律问题研究》,《法学研究》2010 年第 9 期。
[20]杨美蓉、陈守权:《涉诉信访法律实然与应然研究》,《法制与社会》2010 年5 月(上)。
[21]于建嵘:《对信访制度改革争论的反思》,《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 年第 5期。
[22]于建嵘:《“信访悖论”及其出路》,《双周刊》2009.4.8-4.21 第 8 期。
[23]于建嵘:《化解信访困境,需要制度改革》,《检查风云》2009 年第 23 期。
[24]于建嵘:《信访制度改革三策》,《南风窗》2004 年 12 月。
[25]毛玉勇、黄奎:《信访制度价值意义探析》,《当代经济》2013 年第 10 期。
[26]杨景涛:《法治化进程中我国信访工作权力关系的重构》,《理论导刊》2013年 7 月。
[27]王普、李沛:《法治化进程中的信访制度改革路径探析》,《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年第 4 期。
[28]史篙宇:《信访工作法治化四大途径》,《检察日报》2005 年 1 月。
[29]杨丽华:《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刍议》,《重工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 年第5 期。
[30]王志民:《论信访的法治化》,《政法学刊》2010 年 4 月第 27 卷第 2 期。
[31]郝燕:《信访制度的发展困境及其法治化分析》,《法制与社会》2012 第 5 期(下);
[32]刘旭:《信访法治化进路研究--以信访的司法分流为角度》,《政治与法律》2013 年第 3 期。
[33]李秋学:《浅议信访法治化新体制》,《公共管理评论》第 3 卷。
[34]马军卫:《略论信访法治化的制度背景和实现途径》,《法制与社会》2009 年10 月(中)。
致谢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首先向尊敬的导师马建兴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时光如梭,转眼三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马建兴教授敏锐的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果断干练的作风、诚挚谦虚的品格和宽厚善良的处世方式,永远值得我学习和效仿。论文撰写期间,马建兴教授孜孜不倦地教导,不厌其烦地为我修改论文,给予指引,使我获益良多。
张洪林教授、夏正林教授等校内外老师对本研究给予了大量的指导和鼓励,在此深表感激。你们无私的治学态度,我将铭记于心。
三年的华工学习生活,我学到了知识、获得了自信,更重要的是,吸取了严谨、深虑、诚挚、宽厚的生活态度。这篇论文可以算是目前而言我最尽心力历时最长的一次研究工作,籍此机会,感谢一路走来的同学,一直支持我的家人。感谢我妈,还有儿子。
最后,向所有关心我、爱护我和给予我帮助的人再一次致以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