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保险硕士论文

中国人身保险市场发展趋势实证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5-16 共3325字

  第 3 章 中国人口结构转变和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3.1 人口年龄结构

 

  图 3-1、图 3-2 反映了我国人口总抚养比至 2011 年一直呈下降趋势,但 2012 年开始有所上升,表明了我国的人口红利即将终结。而且,少年儿童抚养比大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老年抚养比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这说明我国人口迅速老龄化的同时将要面临未来适龄劳动力供给不充分的难题。此外,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东部沿海省份,人口老龄化速度正逐渐加快,一些地区已经进入相对的深度老龄社会;在中部和西部省份,由于生育率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的老龄化速度较东部地区缓慢,且整体的老龄化程度不是很高。上海(1979 年)是中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的城市,和最迟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的宁夏(2012 年)相比,间隔了 33 年之久。此外,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呈现了三个不同的特征:第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要高于城镇地区;第二,目前我国的人均收入仍处于国际水平的中下游,“未富先老”成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显著特点;第三,老龄化人口数量总数巨大,巨大的人口基数使我国老龄人口长期位于世界首位。2010-2049 年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时期,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2049 年预计将达到 22%,2055 年将达到 25%,此后会在 24%-26%之间左右浮动。需要指出的是,人口老龄化趋势在全球范围内的产生与普及无疑是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显著标志,但人口年龄结构的显著转变也在极大程度上冲击了各国的养老保险体系。面对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目前由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年度公告显示,截至 2012 年底基金累计结余 2.39 万亿元,尚不足做实现收现付制向部分基金制转轨造成亏空的个人账户。因此,作为国民养老第三支柱的个人储蓄型商业养老保险应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3.2 人口性别结构

  人口性别结构通常使用性别比指标进行衡量。性别比(或称性比例)是人口学上关于社会或国家男女人口数量的一种比率,基本上以每 100 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为计算标准。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历次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普查都显示中国的性别比失衡问题呈现逐渐加剧的趋势。最近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除港澳台外全国人口中,男性人口为 686852572 人,占 51.27%;女性人口为 652872280 人,占 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106.74 下降为 105.20.

  影响人口性别结构变化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生物遗传因素、人口状况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对人口性别结构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新生婴儿的性别差异和人口预期寿命的男女差异上面。人口统计研究表明,在排除人为因素干扰下,新生婴儿的性别比一般总会恒定在 105±2 的范围之内。上述现象同人类自身的染色体遗传因素紧密相关,这使人口性别构成具有自然构成属性。而且,经验证明女性的预期寿命往往高于男性,通常会导致性别比随年龄区间上升而下降。人口状况因素对人口性别结构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年龄构成就较为年轻,中年及以下年龄区间人口占较大的比重,这就从而提高了整个人口的性别比。另一方面,生理学和医学研究表明,晚孕妇女的增多会一定程度上减轻性别比失衡的问题。社会环境因素对人口性别结构影响的途径更是多种多样的,如大规模战争和流行性疾病的爆发、人口迁徙、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生育政策以及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对于我国来说,人口性别构成更多的是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虽然随着社会进步和人口文化素质的巨大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但是重男轻女观念仍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盛行。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的人口性别结构将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男女失衡的状态。

  3.3 人口城乡结构

  全国人口按照户口标识,可以分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人口城乡结构,就是总人口中城乡人口间的比例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城镇人口的含义为城市和建制镇的人口总和,并不仅指城市人口。城镇化反映了在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乡村人口自觉或半自觉(主要表现为政府出台政策进行鼓励引导)的向城镇持续迁徙的趋势。2011 年 12 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 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 50%.从表 3-1 上看,最近十余年各省的城镇化比率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大幅增加,但各地域之间的差距仍然明显。2012 年东部沿海省份除河北外,城镇化比率都超过了 50%,而西部省份的城镇化比率基本在 40%左右徘徊。表 3-2 显示了近二十年以来中国城市公用事业的变化趋势,反映了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的公共设施福利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但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角度的城市公用事业发展已遭遇瓶颈。

  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史上看,城镇化一般会经历两个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强劲拉动工业中心区域的城镇化,具体表现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制造业,成为产业工人,农民身份转变为城镇居民,同时城市用地快速扩张,工业园区不断兴建,各种资源迅速向城市聚集;第二阶段,工业化增长趋于稳定,城镇化的继续提高主要依赖于城镇第三产业的广泛就业推动,城镇化的核心内容逐步转变为人的全面发展。总地来说,人口城乡结构代表了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的现代化程度。目前来说,我国城镇化正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时期,大量农业人口将会进入城市的第三产业就业,这也会极大提高人身保险市场的消费需求。

 

  3.4 人口文化素质结构

  关于体现人口素质结构的文化教育方面,中国的发展十分明显,图 3-3 显示了 2009年以来中国义务教育阶段以上教育的招生规模情况,表 3-3 显示了 2000 年以来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总体情况。图 3-3、表 3-3 分别表明:中国义务教育阶段以上的教育招生规模实现了稳步增长,教育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人们可以更为容易的接受普通高等教育。从每十万人中的受教育情况来看,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员增速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能够肯定的说,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以教育和培训为主的人力资源投入已成为私人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政府也在宏观层面上实施了科教兴国为代表的基本国策,不断加大对科教文卫事业的财政投入。而且这种趋势还将持续,未来中国人口文化素质结构将进一步实现升级。人口总体文化素质的提升,不仅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再次腾飞,也会促使人们提高对保险行业的理性认识,人身保险发展的社会和舆论环境也将会得到优化。

  3.5 人身保险市场发展

 

  自 1982 年人身保险复业以来,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身保险市场总体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产品种类不断丰富,经营主体持续增加,展业管理日趋规范。1982 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刚刚恢复开办的人身保险业务时,当年所取得的业务收入只有 159 万元,仅占国内总保费收入的 0.2%.经过十余年的持续发展,人身保险保费在 2000 年达到 997.47 亿元,占当年总保费收入的 62.1%.进入到 21 世纪以来,人身保险市场更是迎来了井喷式的快速增长,各个种类的险种都实现规模增加了五倍以上,同时总保费收入更是于 2010 年首次超过了一万亿元大关。虽然因为国内外宏观经济走低等诸多原因于 2011 年首次出现了同比下降,但在接下来的 2012 年和 2013 年都维持在一万亿元之上,重新提振了整个行业的信心(见表 3-4),持续增长的趋势十分明显。


  2002 年中国人身保险的保险密度仅为 19.5 美元,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快速上涨和风险管理意识的逐渐提高,人身保险的保险密度也不断增长,2010 年首次超过 100 美元,较 2002 年增长了 5 倍左右。在经历了 2011 年的市场短期衰退后,2012 年和 2013 年保险密度都实现了同比增长,呈现了稳中有进、进中趋好的发展态势(见图 3-4)。相比之下,2002 年中国人身保险的保险深度呈现了更为复杂的变化趋势。2002~2004 年,中国人身保险的保险深度都维持在 2%以上,接下来三年下降到 1.75%左右,2008~2009年再次升高,2010 年达到顶峰,之后又下降到 2%水平以下(见图 3-5)。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身保险市场发展还不能同国民收入增长实现完全的同步,未来保险深度的走势仍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相关标签:人身保险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