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论述高血压的研究进展,结合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指导通过中西结合方法治疗高血压患者,阐述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优势。大家在相关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题目为“高血压病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综述”的中西医结合论文。
原标题: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摘要:高血压病作为心脑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慢性疾病之一,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为普遍的疾病之一。原发性高血压病(primaryhypertension)是一种以人体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通常被人们简称为高血压。高血压是重要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一,并经常与其他危险因素共存,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伤,从而最终致使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由此可见,高血压病这种疾病本身并无太大的危害,但可导致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的进一步功能障碍,进一步引发诸如脑卒中、冠心病甚至心肾衰竭等较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活质量、生命健康。本文通过论述高血压的研究进展,结合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指导通过中西结合方法治疗高血压患者,阐述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优势。
关键词: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疗法;综述;眩晕
近几年,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数据表明,在成年人中高血压疾病患病率约为8%~18%左右[1].在中医学中并无“高血压”的具体名称,通常将高血压归入“眩晕”“头痛”“中风”等病症范畴[2].作为一种心脑血管的威胁因素,高血压常与其他危险因素并存,可损及如心、脑、肾的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并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3],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对于同时存在抑郁情绪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往往不佳或是波动极大,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与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调控及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相关。高血压合并抑郁症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同时出现心绞痛甚至恶性高血压、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率将会大大提高[4].因此,进一步研究高血压病与抑郁情绪的关系是有临床价值的。
1中西医对高血压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1.1 西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1.1.1 西医学对高血压的病因暂无明确的认识,现在普遍认为其病因是多因素的,是环境和遗传等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但是遗传与环境因素是如何使血压升高,暂无更多明确解释。许多研究还认为年龄、吸烟、肥胖、过量饮酒、食盐摄入过多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环境也是高血压病的重要因素。临床症状主要有血压升高、头晕、头痛等。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血压发病率呈年龄年轻化的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对高血压的防控、治疗应积极、重视[5].早发现、早治疗、早管理、早控制将会为高血压患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6].
1.1.2 西医学对高血压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主要分为1)神经机制。即各种原因使大脑皮层下神经中枢功能发生变化,各种神经递质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神经肽、血管加压素、中枢性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浓度与活性异常,并最终使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升高,阻力小动脉收缩增强而导致血压升高;2) 肾脏机制。即各种原因引起肾性水、钠潴留,增加心排血量,通过全身调节使外周血管阻力和血压升高,启动压力-利尿肽机制,再将潴留的水、钠排泄出去;3) 激素机制。即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4) 血管机制。即大动脉和小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所发挥的作用,如覆盖在血管壁内表面的内皮细胞生成、激活和释放各种血管活性物质。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情志因素的影响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高血压病的因素之一。据有关研究表明,情志因素,特别是怒志,与高血压病早期的内皮舒张功能障碍相关,是由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7].因此,高血压的心理因素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学研究者的重视。
1.2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1.2.1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因的认识 主要可总结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久病过劳及先天禀赋不足等,除此之外,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阴阳失去制约,清窍失聪等,均可引起以头晕、头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高血压病。同时,高血压多因体质、情志因素和生活失调等因素,致痰浊壅盛,血脉痹阻,终致痰瘀互结壅滞脉中, 出现脉胀[8].高血压病辨证分型多属本虚标实。有研究发现,阳亢、痰浊、血瘀等证均可导致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9];同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可由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引起并加速病情变化[10].
1.2.2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机的认识 可分为:肝阳上亢、痰湿中阻、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肾阳虚衰等,且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可见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针对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和痰湿壅盛等分型[11],临床可见:①肝火亢盛。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颜面潮红,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②痰湿壅盛。眩晕,昏蒙头重,胸闷恶心,舌苔厚腻,脉滑,③阴虚阳亢。眩晕头痛,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④阴阳两虚。眩晕头痛,心悸失眠,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