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改革开放实施以后我国对外贸易策略演变(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1-20 共7086字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当时“出口以创造外汇为首要目标”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当时外贸体制尚不合理,导致不平等竞争加剧,出口收购价格非正常上涨,而与此同时,由于出口商品结构落后,产品质量下降,造成出口售价下跌。为了适应出口创汇总量增长的要求,只能通过增加出口数量,以达到出口创汇总量扩张的目的。①
  
  2.1992-2001年:有贸易自由化倾向的保护贸易时期追求动态贸易利益阶段
  
  如果说上一阶段仅仅是追求静态的贸易利益的话,那么随着国家对贸易作用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加入WTO步伐的加快,这一阶段对贸易利益的追求也从静态逐渐转向动态。这段时期,出口不再以创造更多的外汇为其首要目的,而是逐渐转向了促使国内比较优势的转变上。
  
  中国在这一阶段对外贸易的总体发展战略是②: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为核心,以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为基础,以市场多元化和拓展海外市场为目标,合理利用外资和进口国外要素资源,有效发挥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具体而言,提出了以下五大战略:
  
  (1)“大经贸易战略。该战略指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使商品贸易、技术贸易、劳务合作等多种经贸方式互相渗透、协调发展,外贸、内贸、生产、科技、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对外经贸发展战略。其特点是大开放、大融合和功能大转变。
  
  (2)”走出去“战略。面对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经济结构急需调整升级这一背景,中国政府提出”走出去“的外贸战略。主要是通过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大力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境外资源开发、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等,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逐步培育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和着名品牌。③
  
  (3)以质取胜战略。针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变化,以及我国外经贸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原外经贸部提出以质取胜战略。实施该战略的主要做法是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质量监督;推行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增加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4)市场多元化战略。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日益提高的市场集中度,为减少市场风险,中国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该战略从总体上要求中国应以商品结构优化为特点开拓发达国家市场,通过适应不同的消费层次来开拓新兴市场,出口政策的制定应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采取不同的出口政策,逐步实现以新兴市场为重点、以周边国家为支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合理分布的市场结构。具体来讲,就是要深入开拓欧洲、北美市场、恢复和稳定亚洲市场,积极开发非洲、拉丁美洲市场,稳步扩大俄罗斯和东欧市场。④
  
  (5)科技兴贸战略。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的新形势,加速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我国提出科技兴贸战略,其主要标志是1999年制定的《科技兴贸行动计划》。其内涵是: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同时,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口产业,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以上战略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这一阶段里,中国虽然仍把鼓励出口放在首位,但对出口贸易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出口不再以创造更多外汇为其首要目的,而是逐渐转向促使国内比较优势的转变上。这一时期,我国对贸易重要性的认识也上升到一定高度,采取了贸易促进国内产业动态升级的相关措施。此外,国家为突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桎梏,鼓励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惜以市场换技术来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1992年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1992年吸收外资突破100亿美元,首次超过了对外借款,1993年迅速 增至275.15亿美元,1994年则登上了300亿美元的台阶,此后,我国逐渐确立了全球投资热点的地位,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逐步扩大,到2001年外商直接投资已达468.78亿美元(见图3)。由于政策的实施不可能立竿见影,加上外贸政策的调整越来越受到国际因素的制约,我国对外贸易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加工贸易的投入品基本上来自进口,出口对国内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大,乘数效应很小(见表3)。
  
   外商直接投资(FDI)金额及增长率(1992-2007)
  加工贸易进出口情况(1992-2001)
  
  这时期所采取的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总体上是成功的。世界银行认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少有的发展中赢家之一。中国贸易总额2001年达到5096.5亿美元,是1978年的25倍,其中出口额为2661亿美元,进口额为2435.5亿美元。贸易差额在这段时期里逐渐从逆差转为顺差。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第32位上升到2001年的第6位。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在这一时期也迅速发展(见图3),自1993年以来,中国连续9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商投资之首,到2001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高达3935亿美元。
  
  (二)出口导向战略下的中国对外贸易(2002年至今)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自此,中国外贸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该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在继承上一阶段贸易战略总体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了政府干预,贸易体制基本与国际贸易体制接轨。
  
  中国正式加入了WTO,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并使之具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综合性特点,我国在继续贯彻”大经贸“战略和”走出去“战略的同时,实行互利共赢战略。互利共赢战略于国家”十一五“规划正式提出,其内容包括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和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以及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为保证该战略的顺利实施,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一是构建质量效益导向的外贸促进和调控体系,增强综合竞争力;二是转变以往重出口轻进口的观念,发挥进口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实施进出口平衡的政策;三是扩大服务业开放,建立服务贸易监管体制和促进体系。四是积极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环保产业,着力搞好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实施互利共赢战略有利于中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经济技术合作,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对外贸易由数量增加为主转向由质量提高为主,从而实现互利共赢,构建和谐世界。①
  
  在出口贸易领域,这时期中国继续深入贯彻以质取胜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历经前后数十年,以质取胜战略从最初的打假扶优到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从营造重质量守信用的氛围到推行国际标准,再到创出口商品名牌战略,其内涵不断延伸,不同时期战略重点也有所变化,并取得重大效果。科技兴贸战略自1999年提出后,中国于2001年制定《科技兴贸”十五“计划纲要》,至2003年又制定《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若干意见》,标志着中国科技兴贸战略体系框架的正式形成。
  
  这段时期,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成功应对各种挑战,对外贸易赢得了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2001年,中国进出口规模为5097亿美元,其中出口2661亿美元,进口2436亿美元。2013年我国进口总额达41600亿美元,其中出口22100亿美元,进口19500亿美元,我国外贸总额已超过美国位列全球第一贸易大国。2013年我国外汇储备高达3.82万亿美元,是2001年的8倍多。2001至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年增长速度保持的21%以上。(见图4)
  
  中国历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及外汇储备统计(2002-2013)
  
  三、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
  
  (一)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必要性
  
  由前文分析可知,在对外贸易战略的引导下,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与此同时,由于出口导向战略在产业取向上对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存在严重的偏向性,支持了贸易的粗放型增长,扭曲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支持其发展的比较优势基础逐步弱化,导致了出口商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对外贸易发展高度依赖外需和外资、人民币升值压力巨大、对外贸易摩擦频发等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如下两个问题②。
  
相关标签:改革开放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