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在中医称为“口眼歪斜”,轻型患者经及时治疗能获得满意效果,但也有一些患者由于治疗失误,致使最佳治疗时间错过,使得面部由于长期经气循行失常、气血失和、经脉失于濡养、纵缓不收,留下面瘫后遗症[1]。2002年以来,采用面部透穴针刺加火罐治疗病程1个月以上的面瘫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76例均为门诊病患,其中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2岁;男性33例,女性43例;病程短的为2个月,病程长的2年。其中31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作为对照组;45例运用透穴针刺加背腧拔罐治疗,作为治疗组。
2治疗方法
2.1取穴合谷、地仓、颊车、太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凤池[2]。
2.2方法治疗组除合谷、凤池取直刺,余穴取3寸毫针,针尖与表皮呈15°角沿皮下进行透刺,以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太阳,阳白透鱼腰,太阳透阳白,承泣透四白,针尖不能刺透皮肤,手法为轻刺平补平泻,1次/d,每次留针30min,10d为一疗程。
针刺后,随即用火罐沿患者背腧穴之五脏腧加膈腧进行拔治,治为5~15min,1次/d,10d为一疗程。对照组均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
3治疗效果
3.1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经治疗后口眼不歪,鼻唇沟及额纹恢复如初,左右对称;显效:口眼歪斜基本消失,鼻唇沟及额纹也基本恢复,但做表情时面部稍有歪斜;有效:口眼歪斜症状有所改善,鼻唇沟及额纹有所恢复,但做表情时面部有明显偏歪;无效:2个疗程后,上述症状无改变。
3.2结果(表1~2)【1-2】
4讨论
透穴针刺及背腧拔罐治疗是以现代医学神经解剖学理论及祖国医学经络“运行气血,调节平衡”的理论为指导[3],治疗中所取穴位的生理解剖位置都在面神经及其分支范围,而透刺也是对面神经多方位的刺激,是对面神经兴奋作用的进一步加强,可促进其迅速恢复。就祖国医学而言,本证是由于邪入经络、经络瘀阻而发,在治疗中所取穴位各属不同经络,而经络之间又是一个平衡整体,透刺疗法能使多经之间得以调节联系,而所拔“五脏腧穴及膈腧穴”是已故着名针灸医家王乐亭先生创制的一张针灸处方[4],五脏腧具有调节五脏气机,提高机体功能,而膈腧是八会穴中的“血会”之穴,它与五脏腧全用可起气血兼调,阴阳兼顾,而拔罐有激发经气,疏通脏腑经络使各经脉气血运行通畅,从而达到肾气平稳,肝脾调和治本的目的,从而加强了治疗效果,使患者得以康复[5]。
由于面部血管丰富,所以起针后应指压片刻,以免出血造成面部青瘀。
参考文献:
[1]李杨,杨建宇,许继宗.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概述[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8):42.
[2]侯惠斌.浅谈中医针灸治疗面瘫[J].中国伤残医学,2013(3):89.
[3]胡维勤.胖补血、瘦补气[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4]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行部.金针王乐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5]徐杉,黄建军,钟煜朝,等.膈俞活血化瘀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13):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