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面瘫论文范文第六篇:探究分析对不同时间窗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对不同时间窗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治疗,进行临床疗效分析,得出最佳针灸介入时间窗,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中医针伤科接受周围性面瘫治疗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周围性发病过程分为三期:发展期(1~7d)、静止期(8~20d)、恢复期(21~90d),三组各40例。三组患者分别采用常规针灸方案实施治疗,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1周、治疗2周时H-B分级从低至高依次为发展期组、静止期组、恢复期组;TFGS评分从高至低依次为发展期组、静止期组、恢复期组,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时发展期组与静止期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分级两组均低于恢复期组,TFGS评分均高于恢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愈显率中发展期组与静止期组显著高于恢复期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展期即介入针灸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周围性面瘫恢复程度,提高周围性面瘫恢复效率。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介入时机;
基金:嘉定区农业和社会事业科研项目计划任务书(项目编号:JDKW-2018-W17);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周围性面瘫,急性发作周围性面瘫者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或治疗不当,极易会发展为后遗症期,出现面肌萎缩、面肌痉挛等症状,影响其日后的正常生活和工作[1,2,3,4,5].对于何时介入针灸治疗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目前尚有争议,有学者[6]认为在发展期针灸治疗易刺激局部面神经水肿,不建议在发病初期介入针灸治疗;而临床更有文献[7]显示发展期即介入针灸治疗,可有效提高周围性面瘫治疗效率。为探究针灸介入的最佳时机。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接受周围性面瘫治疗的120例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中、西医诊断标准。将入选的120例患者按发病过程分期(发展期、静止期、恢复期)分为3组,各40例。发展期组中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53.78±11.14)岁;静止期组中男17例,女23例,平均年龄(46.70±13.79)岁,恢复期组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48.75±14.41)岁,P>0.05,组间无明显差异。诊断标准见相关文献[8,9,10].纳入标准: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发病7d以内;所有病例症状体征或经CT、MRI等检查,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耳科疾病和外伤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年龄在16~65岁之间;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者。
1.2 治疗方法
发展期组:选取患侧印堂、阳白、牵正、地仓、颊车、下关、迎香、承浆,风寒证加翳风、列缺;风热证加曲池、外关,每日1次,留针20 min, 7d为一个疗程,毫针浅刺泻法。静止期组:选取患侧阳白透鱼腰、下关透牵正、太阳透丝竹空、地仓透颊车、巨髎透四白,配合双侧合谷、翳风;不能皱眉加患侧攒竹、鼻唇沟平坦加患侧迎香、人中沟偏斜加水沟、舌麻味觉消失加廉泉;配合电针及雀啄灸法,每日1次,留针20 min, 7d为1个疗程。恢复期:选取患侧阳白透鱼腰、攒竹透牵正、太阳透牵正、牵正透颊车、四白透地仓。面部透穴以搓针手法,待针下沉紧涩为准,配双侧足三里,毫针补发;配合电针及雀啄灸法,每日1次,留针20 min, 7d为1个疗程。每组均治疗4个疗程。观察指标为:观察3组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定表(TFGS)及治疗有效率。疗效标准为:本研究中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1个月时填写CRF表,按照House-Brackmann(H-B)系统评分及多伦多分级评分法(TFGS)进行评估,比较三组间的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分类资料采用n及%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等级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及两两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组内两时间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采用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比较,采用LSD多重检验进行两两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组内两时点间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3组临床疗效比较[n(%)]
注:*跟发展期比较P<0.05,△与静止期比较P<0.05.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H-B等级比较
见表2.
表2 3组患者治疗前后H-B等级评分比较
注:a.跟发展期比较p<0.05,b.与静止期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TFGS比较
见表3.
表3 3组患者TFGS评分比较
注:a.跟发展期比较p<0.05,b.与静止期比较p<0.05 *: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 论
周围性面瘫在祖国医学中属于面瘫病范畴,春秋两季高发,可见于任何年龄,病位在足阳明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经脉与所属经筋。《灵枢·经脉》[10]曰"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灵枢·经筋》载"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本次研究通过观察发展期组、静止期组、恢复期组三种介入时期治疗疗效,结果发现治疗1周、治疗2周时H-B分级从低至高依次为发展期组、静止期组、恢复期组;TFGS评分从高至低依次为发展期组、静止期组、恢复期组,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1月时发展期组与静止期组组间对比无差异,H-B分级两组均低于恢复期组,TFGS评分均高于恢复期组,具有统计学差异。临床愈显率中发展期组与静止期组显著高于恢复期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表明在发展期时即接受针灸治疗有助于提高周围性面瘫疗效,提高周围性面瘫的治愈率。本次研究在传统针刺及电针的基础上,采用大力神雀啄灸治疗,对比传统红外线,体表微循环指脉同步照射更能促进人体微循环,促进面部神经恢复。临床急性期应用电针治疗可以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病程,加快面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结论。
本次研究结果中,发展期组疗效依次高于静止期组及恢复期组,证明发展期是针灸治疗的最佳时机,早期针灸治疗可以减轻神经性炎症水肿,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防止面神经变性,阻断病情进展。
参考文献
[1]李文杰,蒋啸,郭新荣,李国徽。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风寒证)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腧穴配伍规律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20,05:788-792.
[2]郭蕴萍,石学敏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浅谈[J/CD]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15,4(4):176-178.
[3]张冲,万军,黄靖宇,等。透穴针刺法配合推拿、 TDP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 2009, 16(2):38-39.
[4]王明明蔡圣朝主任医师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19(3)-:31-33.
[5]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35-337.
[6]董态急性周围性面神经炎分期辩证针灸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2 , 4(8):44-45.
[7]靳丹丹,叶静,郭梦,等。针灸在不同时机介入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针灸, 2020,06:664-668.
[8]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13-415.
[9]针灸治疗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高树中, 2016.
[10]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J]刘明生中华神经科杂志2016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