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政治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税收思想中国化的政治与经济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2-17 共9342字

  第 4 章 马克思主义税收思想中国化的基础

  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税收思想能够在中国发展成长,这源自于中国具体的国情的需要。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决定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税收思想是适合中国实际并与中国的传统税收文化相契合的。研究这一成果必须从中国的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出发,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实现税收理论的中国化。

  4.1 马克思主义税收思想中国化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马克思的税收理论是建立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税收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创新是围绕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行的。经济和税收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经济的性质决定税收的性质,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税收理论的发展成熟;反过来,税收理论的不断深化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共同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提供推动力,经济与税收,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统一国家的建设发展之中。

  4.1.1 土地革命时期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被介绍到中国,中国仍然是在战争时期,经济发展十分落后,主要经济形式仍然是落后的小农经济,也有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组成部分,总体是非常落后的。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仍旧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种经济成分在当时的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有很大的不同,各种阶级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毛泽东在分析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两种主要社会阶级,两个主要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即: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受压迫剥削的农民阶层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关系。在这种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中国当前的经济,要想发展,革命要想进行,必须进行深刻的经济改革。对外,改变同帝国主义列强的关系,废除一切旧中国和帝国主义列强签订的所有的受剥削受压迫的不平等经济条约,废除列强的一切特权;对内,改革生产关系,改革经济体制。要改变广大农民无产阶级受压迫剥削的现状,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的非法所得,保护支持具有进步意义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关系,让普通农民拥有土地,让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在改变落后的、剥削的、封建的社会经济关系,努力建立新的符合人民利益的。

  在当时困难的环境下,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根据地内实行广泛的经济改革,通过经济发展推动人民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再反过来为经济改革提供政治保障。这一迫切的需要,催生推动了税制改革思想发展,建立一种符合自身需要的税收理论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马克思的税收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的基本原则,他对剥削阶级进行的限制、打击的主张,符合了当时国情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税收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得到了发展实践。

  4.1.2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基础。

  随着抗日战争的开始后,一方面要应对大范围的战争,另一方面面临着顽固落后势力的经济封锁和压迫,解放区的经济处于一个严峻的形势。积极应对革命战争和努力做好经济发展都很重要,战争需要就巨大的经济后援支持,经济的发展有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做基础。解放区政权从实际经济及发展状况出发,对经济发展政策,做出了适合的调整,初步进行了税制改革创新。

  首先,解放区的落后单一的基本经济结构。抗战初期,历经战乱的中国经济十分落后发展很缓慢,在解放区内传统的小农经济经济仍旧主要经济组成部分,并且如此落后的经济在战争中,又受到了很严重的冲击破坏。同时解放区内的工商业本来就发展落后,为数不多的工业仅为低级的棉纺织、面粉等轻工业,以及很少的军工制造厂,生产力十分落后。这就据定了税收政策仍然比较单一,侧重点也未发生改变。

  其次,农业在解放区的基础地位。因此,在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仍旧而且必须还是农业,农业作为立国之本,在这一时期的地位尤为重要,这就决定了税收的重点在农业,农业是制定税收理论的出发点。如何提供保障农业发展的稳定的环境,确保农业的正常发展,农村领域的改革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时也要采取一切办法来调动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推动农业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调整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关系成为短期内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同时也强调要开展自给自足运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来发展就根据地,可以发展一定的商业和工业,而且抗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而作用,也可以尽量获取部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和支持。通过一段时期的建设发展,解放区的各项经济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最后,抗日时期土地政策的三项基本原则。1942 年 1 月 28 日,通过分析各个敌后革命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制度取得的实施成果,制定出台了《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除了"减租减息,交租交息"之外,进一步提出了"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的原则。决定指出:党的政策不是削弱富农阶级与富农生产,而是在适当的改善工人生活条件之下,同时奖励富农生产与联合富农。但富农也有一部分封建性质的剥削,对富农的租息也须照减".通过这三项基本原则全面阐述了减租减息政策,即减租减息、交租交息和奖励富农发展生产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至 1946 年 5 月国民党发动全面战争之前,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继续实行减租减息制度。

  4.1.3 解放战争时期的经济基础。

  随着战争的进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节节胜利,解放区的面积和人口总量也不断的扩大,有了更多的农业和工业基础来支持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

  在农业方面,抗战胜利后,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根据当时的解放区的具体形势有步骤的全面的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运动,并且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具体的土地改革措施。1946 年 5 月 4 日颁布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又称为《五四指示》,这其中明确的指出了党的土地政策将在这文件之后发生根本的变化,这一法定文件是土地改革的分水岭,将土地改革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在《五四指示》正式颁布前继续将延续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团结一切农村力量,维护农村统一战线,为党和人民军队争取更多的支持。第二阶段,《在五四指示》正式施行后,由"减租减息"政策向"耕者有其田"政策转变[32].本着"耕者有其田"的原则,明确的将土地所有权交给人民。战争初期,到 1948 年秋天,顺利的完成了这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土地改革运动。战争初期解放区处于弱势,解放区的农业生产因为战争的,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稳定的农业土地关系产生了一些冲击,部分地主在反动势力的支持下,倒行逆施,重新掌握了土地所有权。人民政府带领老百姓打地主,收回土地,将土地分发给普通老百姓。这一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了对人民军队的支持的力度。

  工商业方面,统筹兼顾、公私兼顾。在全面内战发生以后,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正确估量了具有进步思想的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可能性,进而制定了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共同反对破坏国内和平、发动战争的反动势力策略路线。因此,个解放区的人民政权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保障合法的私人工商业,帮扶私人企业,鼓励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适当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坚持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等一系列政策规定[33].随着解放区的扩大,更多的城市成为解放区,城市里的大量工厂、基础设施等为人民政权所接收。这为原本几乎没有任何工业的人民政权提供了极大的工业力量,具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

  4.1.4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基础。

  土地改革任务尚未完全完成,在建国后继续进行。这一改革运动的彻底完成,从根本生变革了社会经济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在部分地区完成,新的解放区土地改革,尚未实现。腐朽落后的土地所有制度压迫剥削广大普通群众,严重的阻碍了农村生产的发展。在 1952 的冬天,在国家政府的主导下,除个别少数民族地区,全国土地改革运动基本得到了全面落实。全国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大约4600 万公顷土地。土地改革运动的成功,从根源上摧毁了剥削制度的所有制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政权的基础,获得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巩固了新生政权,并为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民恢复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毛泽东明确指出:当前中心任务就是进行经济建设,为建立社会主义强大的物质基础,并积极领导我国人民为实现这个任务而努力奋斗。他希望每个人都清楚的知道这个城市的所有的其他工作,"全是围绕着大力进行生产建设,为这个任务提供服务的".根据当时我国现代化的工业只占国民经济总比例的的十分之一左右,手工业和农业比重占据绝大部分。针对这种严重失衡落后的实际情况,国家提出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方法,来集中所有的力量努力恢复和发展当前落后的国民经济。虽然当时还要继续进行完成土地改革等一系列的社会改革运动,但是,围绕生产、恢复生产、促进生产、发展生产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各项改革运动的中心。1952 年,国民经济整体形势基本好转完成了预期目标,接着毛泽东系统的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社会主义工业化要有步骤、有计划地,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来实现。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示,开启了第一个国家五年建设计划方案,开始系统的进行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建设。这一建设方案在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下,提前一年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建立起了一大批急需的工业产业,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完成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的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1958 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整个经济状态出现了大冒进,随后发生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文革",这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难以估量的重大损失。"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这两次全国范围内掀起的运动,是我国在特殊情况下发生的一次冒进建设。这一过程中由于没有正确的认识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规律,盲目求发展速度,同时刻意的放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造成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现象,各方面建设都受到了巨大地冲击,国民经济比例发展严重失衡,给人民群众和整个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随后从1959 年至 1961 年期间由于之前的盲目冒进和工农业发展失衡带来的后续影响,发生了建国以来最终严重的全国性的粮食供给不足的危机。"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经济结构和布局产生很大的影响。"文革"时期由于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致使国民经济中重工业、国防工业的过度投入发展。同时对战争发生的错误预期,也导致国家在制定进行很多的重点项目时,经济因素让步于战备因素。国民经济严重发失衡,经济总量增长缓慢,工商业基本陷于停顿,国民经济严重发展滞后,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

  4.1.5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在这一主导思想的出台的前提下,同年 11 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十几户农民第一次打破原有的合作社制度,尝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对内改革的道路由此开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入到了新的阶段,中国走上了强国之路。南巡讲话宣告中国改革拉开了崭新的一页,同年十月举行的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定将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新阶段的发展目标。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体制已基本形成。在对外开放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打造了从沿海到内地,由普通的加工制造业到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产业分布格局,国民经济实现了从封闭状态到开放经济。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更多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新的形势下原有的税收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税制改革急需进行。

  南巡讲话,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入 90 年代初期"改革开放"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国家的财政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中央财政收入迅速下降,中央政府出现了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弱中央"的困境。从 1980 年代末到 1990 年代初,甚至发生过两次中央财政向地方财政"借钱"并且借而不还的事。在这期间,1980 年出现的"能源交通基金",1989 年出现的"预算调节基金",这些临时性的特别措施,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央财政不足,由中央政府采取实施的。中央的财政资金缺乏,导致在国防和其他需要国家集中投资发展建设的部门的正常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税制改革成为大势所趋,但是短期内税收理论创新发展方面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直到新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上任后,大刀阔斧的实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分税制改革",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税收理论创新。为此国家进行了一些列的适应新形势的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自此之后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挑战和机遇中高速稳健发展。进入新世纪后,世界范围内连续发生大规模的经济危机,但是我国由于稳定的经济运行模式和环境,在屡次危机中成功应对,趋利避害,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继续稳步发展。到"十一五"结束,国内在这一时期国民经济总量保持平稳快速增加,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三,现代化农业结构逐渐得到推广,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渐发展成型,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改善。并且,在获得这些成果的同时,在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以及优化升级国家地区产业结构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提高社会公平分配水平,统筹地域之间、统筹不同阶层之间的发展成为国家经济的调控重点。充分发挥税收的再分配作用,成为税制改革的重点。

  4.2 马克思主义税收思想中国化的政治基础。

  税收要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需要有一个能够强力执行的政府和一个合适的政治社会环境。一定的理论服务于一定的政权,马克思主义税收理论虽然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但是因为这是无产阶级的学说,所以并未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根发芽,被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马克思主义税收理论是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政权服务的,要想将马克思主税收理论真正的贯彻落实,必须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政权,建立一个合适的政治环境。

  4.2.1 土地革命时期的政治基础。

  首先,无产阶级武装力量的建设发展。在吸取大革命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1927 年 8 月 1 日,共产党领导发动了"八一南昌起义",8 月 7 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正式将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1927 年 8 月初毛泽东起草了《湖南运动大纲》,强调在新形势下应当坚持武装夺取政权,在根据地内实行土地革命。提出了在湘南开展武装斗争的计划[34].1927 年 10 月,在经过仔细的分析了当前的革命形势后,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剩下的队伍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展广泛的依靠人民群众的游击战争,深入开展进行土地革命运动,建立工农联合政府,建立人民武装军队,建立起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新的中国革命之路。1928年 4 月,朱德、陈毅等带领其它起义中集结的武装力量汇聚井冈山地区,与先前到达建立根据地的革命队伍汇合,三支队伍汇合后进行了统一整编,建立了中国第一支工农红军。此后,中国共产党陆续建立了新的革命根据地,根据地面积和革命武装力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等红军部队.

  其次是革命政权的建立。随着革命的进行,根据地的扩大,为了有效的统一管理整个政权机构,马克思主义思想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共支持下,带领人民在 1931年 11 月 7 日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初的首都定在江西省赣州市瑞金,这是中国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共和国。在共和国政府运行期间,瑞金政府制定颁布了临时宪法,统一制定发行了法定的货币,设计了国旗,同时将所管辖范围内的地域称为"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的建立,为统一领导各根据地和红军队伍创造政治条件;为争取政治主动,实现人民利益的提供了可能;为建立中央苏区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各种探索和建设,都为实施无产阶级税收思想提供了最为基本的政权条件,为马克思税收理论的中国实践提供人口和地域基础。

  4.2.2 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基础。

  首先,解放区政权分散的分布形式。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经过长征由南方转移到北方,延安成为政治中心。在这期间,中共中央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在各个敌后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在各解放区内,陕甘宁边区是各方面发展比较成熟的敌后解放区。由于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在中央的直接领导帮助下,边区政府政权建设成为广大解放区的模范。解放区分散于各个地区,无法实行统一集中的管理体制,这一时期的管理方式带有分权制的特点。

  其次,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这一时期面对抗日战争的爆发,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民族矛盾成为国家主要矛盾,在这种大形势下,所有的一切矛盾都必须暂时放下,一切让步与抗战的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在于 1935 年 8 月 1 日正式对外发布《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正确呼吁,顺应了全民族抗战的决心,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带动了整个民族的抗战积极性,影响巨大,竖起了一面号召全民族抗战的大旗,推动了抗战的发展。

  最后,人民政权建设原则。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所有能够团结的力量集中起来,不分阶级,无论是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只要是爱国的,支持抗日的并且愿意与人民政权合作的,就需要努力团结[35].为此党中央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统一于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政策。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为了确保党在解放区的领导权。同时能够进一步发展壮大进步势力的力量,努力做到争取中间势力,孤立落后顽固势力,巩固发展统一战线的队伍力量,中共中央提出在人民政权建设中实行"三三制".1940 年 3月,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指示,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在各级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应当通过广泛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新型的符合人民利益的政权[36].

  4.2.3 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治基础。

  1946 年 4 月 23 日,在抗战取得了胜利之后,中共中央在延安举行了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主要从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确立的和平统一、避免内战的共识出发,广泛讨论政权建设问题。目的在于反对国民党的独裁专权,推进民主化进程在全国范围内贯彻落实,保障解放区的合理合法的新民主主义这一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民主政治制度。提出了"模范自治省" 的口号,同时重点制定出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正当共产党积极准备落实这一宪法原则,建设民主政治制度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擅自破坏和平协定,悍然挑起了战争,内战由此开始。在这种形势下,地主阶级、部分大资本家势力背叛革命,站到了反动派立场上,也成为了民主政权实施专政的对象。

  鉴于全面内战爆发下的这种严峻形势,党中央决定,在"三三制" 的基础上开始,由抗日民主政府向人民民主政府转变,参议会制度开始向人民代表会议制度转变,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早的实践。同时,在政权结构上,由过去的议行分离的形式,逐渐过度到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此时党领导下的政权的民主的本质开始发生了改变,开始变化为在党的领导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联合具有进步思想的民族资产阶级、爱国民主人士对落后腐朽的官僚资产阶级、大地主实行专政的民主。

  随着解放战争的步步胜利,在继承原有的政府组成办法之上,提出了新形势下政权建设的民主制度,并且通过新的民主制度激发普通群众的参与热情,促进政权的发展。各个解放区在推行民主建设、民主选举的同时,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民主制精神,提高各方面管理的水平和质量,统一做出要求无论是省级还是县级都推行"一元化"的领导方式,实行"议行合一"的方式来加强管理,改变过去分权的管理模式。从最初的"三三制"的民主形式,到"逐步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这一转变明确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建设思路。1949 年 6 月,经过长期的实践,毛泽东总结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在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全面详细地阐述这一概念,这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新的政权建设理念的正式形成。

  4.2.4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时期的政治基础。

  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正式成立,从此全国范围内结束了过去长时间的分裂战乱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新中国。统一的政权需要更大的财力来维护和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这就需要税收来筹集资金。要想施行行之有效的税收政策首先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为了创造一个国家发展的稳定的国内外环境,在建国后进行了一系列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

  第一,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先后进军大西南、海南岛消灭顽固势力,通过多方努力和平解决西藏问题;第二,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新中国建设发展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环境,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国际影响力,震慑了敌对势力;第三,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整肃党纪党风,整顿干部队伍,打击消灭国内的敌对反动势力;第四,大力进行肃清反革命,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第五,加强同苏联等世界上友好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与交流,争取建设支援,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这些行动有效的保障了国家的统一稳定,同时进行如此多的大规模的政治或者军事行动都需要巨大的财政支持。然而新中国刚刚建立,各方面发展刚起步,经济实力有限,面对如此大的压力,就需要制定最有效的税收制度来筹集资金,将资金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4.2.5 改革放后的政治基础。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上"两个凡是"的思想被彻底否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党和国家的基本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从这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到一个崭新时期。

  首先,确定改革开放政策。将改革开放写入宪法,各项后续措施有了法律依据。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政策上得到了确认,关于经济结构的论断,为私有制的合法地位提供了法律的保障,为市场经济下,各种性质经济的发展扫平了道路。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需要国家及时改进管理机制。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现代化的税收理论体系。通过宏观调控,维护基本制度在私有制的冲击下不变动,确保国家制度稳定,保障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其次,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政治局势。国内的政局刚刚稳定,各方面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东欧巨变、变苏联解体,整个世界的社会主义阵营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危境之下,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黯淡。西方资本主义敌对势力竭力鼓吹"共产主义大溃败",国内也出现了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党的敌对势力群体,大力宣扬"西化",反对"四项基本原则".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也走到了一个瓶颈期,各项工作的开展亟需一个明确的定位指示。1992 年邓小平南巡后发表了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谈话,在这次讲话中,邓小平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各种困难和挑战,科学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和获得的基本经验。进一步说明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从基本的理论和原则角度指出了如何深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理论上全面彻底地解决了许多现实发展中人们无法确定的重大认识问题,南巡讲话是改革开放进入到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