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政治经济学论文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消费经济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12 共598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老龄化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
    【第一章】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关系探究绪论
    【第二章】人口老龄化影响居民消费的文献综述
    【第三章】人口老龄化概况
    【第四章  第五章】居民消费现状及人口老龄化影响机制
    【第六章】全国层面居民消费实证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消费经济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本文以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率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率之间的变动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运用2004-2012 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首先从全国层面然后分东中西三个区域对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省际面板数据模型表明,在人口结构对居民消费率的关系上,无论是少儿抚养比还是老年抚养比都呈显著的影响。少年抚养比与居民消费率是正相关关系,老年抚养比与居民消费率是负相关关系。这表明生育率的降低和人口老龄化都会对居民消费率产生消极的影响。

  2、 将全国分为东、中、西三个经济区所作的实证分析显示出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其中,少儿抚养比与居民消费率的关系和全国层面的估计一致,都表现出正相关,而在老年抚养比方面却表现出地区之间的差异,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估计系数为负,中部地区估计系数为正,东中西估计系数分别为-0.01125、0.04737、-0.00757,这与地区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相一致。原因分析如下表。

  

  3、中国人口老龄化现在整体来看还处于老龄化的初级阶段,随着老年人死亡率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抚养比将会面临更快速的增长,它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也将会更明显的体现出来。

  7.2 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结论所表现出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中国的人口政策应该充分考虑严峻的现实情况,包括资源环境的现状,人口红利渐进消失,应当扩大公共教育投入的规模,特别是对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升,提高现在及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和质量,削弱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带来的消极影响,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现状下增加人力资源的供给,并能从中找到改善的方法。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主要是指社保支出中政府所承担的部分。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财政体系中,社会保障及福利方面的公共消费是政府最主要的支出项目,占 GDP 的比重也大都在 10%-30%之间,而中国在这方面的支出仍不足 10%,故国家相关部门应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支出份额。

  家庭收入的增加和社会养老金支出数额的增加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家庭收入的增长有助于减轻家庭养老方面的压力,从而增加居民的消费支出。

  政府是构建合理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关键角色,今天的老人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但是在其做出贡献的时候正处于经济相对困难时期,他们的收入水平较低且增长缓慢 ,子女又多,所以导致家庭积蓄甚少,因此政府要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改善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另外,还应积极发展补充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制定实施免税、延期征税等优惠政策,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补充社会保险和各类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减轻老龄化对公共财政的压力。

  政府开支从投资向医疗、卫生和教育等领域转变,从物质基础设施向社会基础设施转变,这将直接降低投资,扩大消费。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现期消费,但却为劳动者解除了一系列的后顾之忧,也消除了长期养老保障资源匮乏而引起的较强储蓄动机,减少了未来的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预期,从而在支配收入的抉择上显得更加从容,进而增加消费,毕竟,当老年群体拥有可靠保障时,他们的消费潜力才能得到释放。

  最后 ,完善养老基金、社保基金的建设与管理,推进基金的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加强两项基金的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为应对老龄化贡献更大的力量。

  第三、调整老年消费观念。刺激老年消费的关键在于改变老年人的传统消费观念,消费观念的转变是转变老年人消费行为的前提,是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关键。

  现在的老年人大多都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年自然灾害、反右运动等,虽然现如今的生活比那时候好得多,但是他们骨子里仍然还有"崇俭黜奢"思想,他们对当下的生活已经很满足,而且他们也不愿给子女们添加负担,所以宁愿平平淡淡,自给自足,基本停留在"零消费",所以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摘掉儒家文化"崇俭黜奢"在老年人思想中的禁锢,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消费理念是引导促进消费的非常关键的一步。

  第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更好满足老年人特殊的服务保障需求。挖掘、发展与完善老年产业,从而刺激老年消费,改善老年消费品的数量和结构,研发并生产更适合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消费品,完善经济中老年消费不足的现状,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对老年产业的重视程度,改进与老年人生活关联度较高的行业产品的质量与服务;做好老年人的生活调查,挖掘现实社会中还不存在或者是关联度比较低的老年人的潜在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做大、做好、做强,再加上政府有效的规划引导,做到市场化、产业化、项目化、规模化。

  老年人购买和使用商品的过程中受几十年下来养成的习惯的影响较大,随着社会的发展,方便使用是他们考虑消费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消费品的质量能够得到保障,消费环境与服务能够得到他们的满意。另一方面,老年人的体力相对以前有所下降,他们希望能够在比较近的地方买到自己满意的商品,并且希望能够得到周到的服务,所以老年活动场所、社区便利店的开发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第五、制定更具弹性的退休方案,将退休年龄与养老金领取数额挂钩,通过此种途径延长工作年限,鼓励更多老人继续就业,大大加强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开源节流,减轻财政负担。据预算,退休年龄每提高一年,养老基金可增收 40 亿元,减少支出 160 亿元,减缓养老金缺口 200 亿元,因此,延迟退休可以提供更充足的养老金,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保障,有了对老年人全面的保障就会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呈现出一种良性循环。

  另外,还可以考虑老年人的再就业问题。老年人本身具有很多年轻人所没有的社会资源,从而可以更好地再就业或者再创业。老年人创业,可为年轻人搭建各式各样的工作平台,为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提供一些工作的机会,降低失业率,这样不仅为国家解决了失业问题,而且还可为老年人自己创收,自然日常消费也会相应的增加。

  7.3 展望

  (一)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会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消费的影响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入,人口老龄化不仅会对消费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还会对消费结构产生影响,进而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更高的要求。克服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扩大内需,实现从投资与出口主导到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既是短期政策的着力点,又是中长期的战略选择。

  (二)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如果劳动力要素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那么人口的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消费水平的影响就比较大;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资本的增加,那么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和消费水平的影响就相对较小。而中国恰恰不是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发展经济的国家,所以面对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我们在认真考虑以上对策的同时,大力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以科技制胜问鼎世界民族之林才是长久之计。


  参考文献:
  
  [1] Carroll,C.D&Summers,L.J.Consumption Growth Parallels Income Growth:Some New Evidencein National Saving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2] Haque,N.U, Pesaran,M.H&Sharma,S.Neglected Heterogeneity and Dynamics in Cross-CountrySavings Regression [M].IMF Working Paper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Washington,D.C,1999.
  [3] Friedman,M.A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M].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57.
  [4] Sumuelson,P.A.An Exact Consumption Loan Model of Interest With or Without the SocialContrivance of Money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8,66(6):467-482.
  [5] Neher,P.A.Peasants,Procreation and Pension[J].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71,vol.61:380-389.
  [6] Becker,G.S.ATreatise on the Family[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7] Cutler,D.M.,Poterba,J.M,Sheiner,L.M,Summers,L.H.&Akerlof,G.A.An AgingSociet:Opportunity or Challenge [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0,vol.1,1-73.
  [8] Modigliani,F.The Life Cycle Hypothesis of Savings,the Demand for wealth,and the Supply ofCapital[J].Social Research,1966,(33)。
  [9] Leff,N.HDependency Rates and Saving Rates [J].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69,59(5):886-896.
  [10] Gupta,K.LDependency Rates and Savings Rates:Comment [J].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71,61(3):469-471.
  [11] Adams,N.ADependency Rates and Saving Rates:Comment[J].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71,61(3):472-476.
  [12] Mason,A.An Extension of the Life-Cycle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opulation.Growth andAggregate Saving[J].East-West Population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4,Honolulu:East-WestPopulation Institute,1981.
  [13] Fry.M.J.&Mason,AThe Variable Rate of Growth Effect in the Life-Cycle SavingModel[J].Economic Enquiry,1981,20:426-442.
  [14] Mason,ANational Saving Rates and Population Growth[M].in Johnson D.G.and LeeR.D.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adison WI:University of WisconsinPress,1987.
  [15] Wilson,S.J. The Saving Rate Debate Does The Dependency Hypothesis Hold forAustralia andCanada [J].Austral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2000,40(2):199-218.
  [16] Modigliani,F& Cao,S.L. The Chinese Saving Puzzle and The Life-Cycle Hypothesis [J].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42(1):145-170.
  [17] Ramajo,Garcia AExplaining Aggregate Private Saving Behaviour:New Evidence fromAPanelof OECD Countries [J].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Letters,2006(2):311-315.
  [18] Loayza,N.K.,Schmidt,H.What Drives Saving Across the World?[J].Review of Economics andStetistics.2000,82(1):165-181.
  [19] Schrooten,M.&Stephan,SPrivate Savings and Transition:Dynamic Panel Date Evidence fromAccession Countries [J].Economics of Transition,2005,13(2):287-309.
  [20] Hondroyiannis,G.Private Saving Determinants in European Countries:A Panel CointegrationApproach.Social Science journal[J].2006,43:553-569.
  [21] Sarantis,N.&.Stewart,CSaving Behaviour in OECD Countries:Evidence from PanelCointegration Tests [J].Manchester School Supplement,2001(69):22-41.
  [22] Callen,T.&.Thimann,CEmpirical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Saving:Evidence From OECDCountries [J].IMF Working Paper,1997,NO.97/181.
  [23] Elbadawi,I.&Mwega,FCan Africa's Savings Collapse Be Reversed? [J].World Bank EconomicReview,2000,14(3):445-455.
  [24] Eizenga,wDemographic.Factor & Savings [M].Amsterdam:North Holland Publishing,1996.
  [25] Somermeyer,W.H.& Bannink,RA Consumption-Savings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NewYork:North Holland/American Elsevler,1973.
  [26] Peek,PHousehold Savings and Demographic Change in The Philippines [J].Malayan EconomicReview,1974(19):86-104.
  [27] Kelley,A.C.Interactions of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Household Behavior,inR.A.Easterlin,ed,Population and Economic Chang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hicago:National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80,403-470.
  [28] Demery D.&Duck,H.W.Savings-Age Profiles in The UK [J].Journal of PopulationEconomics,2006,19(5):521-541.
  [29] Kraay,A.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 [J].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2000,14(3):545-570.
  [30] Wilson,S.J. The Saving Rate Debate Does The Dependency Hypothesis Hold for Australia andCanada [J].Austral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2000,40(2):199-218.
  [31] Modigliani,F& Cao,S.L. The Chinese Saving Puzzle and The Life-Cycle Hypothesis [J].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42(1):145-170.
  [32] 保罗·舒尔茨。人口结构和储蓄:亚洲的经验证据及其对中国的意义[J],经济学,2005, 4(4)。
  [33] Horioka,C.Y.& Wan,J.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ADynamic PanelAnalysis of Provincial Date [M].NBER Working Papers,2006,12-23.
  [34] Midori Wakabayashi.the retirement consumption puzzle in Japan[J].Journal of PopulationEconomics,2008,(21):983–1005.
  [35] 于学军。中国人口老化[J].人口与经济,1996(3)。
  [36] 于学军。人口变动、扩大内需与经济增长[J].人口研究,2009(9):36-41.
  [37] 贺菊煌。消费函数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8] 贺菊煌。个人生命分为三期的世代交叠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4):48-55.
  [39] 贺菊煌。人口变动对经济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04(2):1-6.
  [40] 王德文,蔡昉,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J].人口研究,2004(5):2-10.
  [41] 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J].经济研究,2000(11):24-32.
  [42] 李晓。福建省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5(4)。
  [43] 王德文。人口转变与东亚奇迹:经验与启示[J].人口研究。2006-02-20.
  [44] 唐东波。人口老龄化与居民高储蓄--理论及中国经验研究[J].金融论坛,2007(9):3-9.
  [45]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居民消费增长因素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4(11):3-5.
  [46] 王金营,付秀彬。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中国消费函数计量分析--兼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6,1:29-36.
  [47] 郑长德。中国各地区人口结构与储蓄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6):1-11.
  [48] 李文星,徐长生。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居民消费[J].经济研究,2008(7):118-128.
  [49] 王森。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1978-2007 年的数据[J].西北人口,2010(1),22-27.
  [50] 陈冲。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消费效应分析-基于生命周期假说[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6)50-5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