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收入公平分配问题探析
【绪论】基于公平观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绪论
【第一章】马克思公平观的演进与发展
【2.1】分析我国收入分配现状
【2.2 2.3】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平现状的影响
【第三章】马克思公平观下改善我国收入分配现状的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国民收入分配体制优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绪 论
一、课题背景
在历史的长河中,分配问题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有着紧密的联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
由于中国悠久的农耕历史与内忧外患的现实状况,社会主义下的分配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归根到底还是落脚到了分配问题上,新中国建立以来,由于久经战火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非常落后,国民普遍贫穷,为了改变一穷二白的局面就实施了计划经济体制,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政府绝对控制了生产、资源分配和产品消费,这起初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但由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按照政府指令分配资源,不受市场影响的分配方式严重挫伤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已经不适宜生产力的发展需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政府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其中的重点就是收入分配改革。因此,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不断深化认识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理论并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结合,不断丰富发展我国的收入分配理论,与时俱进的解决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其事关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所以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具有迫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快速的提高,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程度的不断提高,相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逐步下降,正是由于收入分配政策的不合理使得社会弱势群体与高收入群体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差距日渐明显,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稳定。
人民群众最关心自身的利益分配,收入分配的公平事关人民群众的生计,而且对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党中央高度关注新时期的收入分配问题,十七大报告深刻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2]
因此,为了解决我国当前收入分配有失公平的问题,就要把收入分配改革深化进行下去。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理论的研究分析下,对当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收入分配改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理论指导收入分配改革的社会实践,从而解决现阶段的收入分配问题,力图从根本上达到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公正。
二、本文研究的目的
当前,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方式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极大地促进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发展了生产力。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分配结果不公平、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问题日渐突出,怎样解决当前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面对这些新的不断发展的问题,我们应该追根溯源的探寻问题的本质原因,而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就是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理论根本,因此需要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研究与理解,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理论的实践与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收入分配政策,以取得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的方法和对策。现阶段学者们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仍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创新以适应新时期问题的变化,比如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而如何更加高效的执行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是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前提,而从市场经济与政府抉择的方面入手如何科学合理的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是解决人民群众收入分配问题的迫切需要,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让我意识到结合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对现阶段的收入分配问题进行探索和实践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因此,基于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可以丰富和发展我国收入分配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以按劳分配为基础,同时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经济建设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由此可见我国的收入分配政策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才产生的,当然要依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然而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政策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使得人民群众的收入分配并不均衡的发展,以至于人民的收入差距不断地扩大,生活压力不断地提升,严重地破坏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更减慢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积极认真地研究收入分配问题,分析探讨出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原因,为政府修订现有的收入分配政策及制订新的政策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丰富现有的收入分配理论,从而促进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和创新,科学地调节收入分配关系,最终将有利于缩小全体人民群众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通过中国期刊网电子文献资源、学校图书馆实体书资源、百度网络等方式查找资料,分析研究国内外关于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及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等方面的内容并进行科学细致的统计、分类、归纳,现将马克思主义公平观视角下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综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有很多关于马克思公平正义与分配的理论研究,比如“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学者们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对象运用英美分析哲学的视角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图为其建立“微观基础”.1972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哲学系教授艾伦﹒伍德(Allen Wood)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公平理论的研究发表了《马克思对正义的批判》,就马克思是否批判资本主义为不正义这一观点,“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学者们产生了争论和分歧,由此产生了针锋相对的两个派别。其中一派的代表人物艾伦﹒伍德(Allen Wood)和罗伯特﹒塔克尔(Robert Tucker)声称马克思对正义是持批判态度的,并提出了资本主义剥削是正义的观点,“任何提议把剩余价值从资本中抽离出来并且停止剥削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改革',本身就是一种最直接、最明确的不正义。这些改革将以最明显的方式侵犯那些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财产权,并将一种与之完全不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强加给它。”[3]
假如没有剩余价值,假如工人没有进行无偿劳动,没有受到剥削,那么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就没有可能存在。在社会道德和法权领域中权利和正义只是一对法律关系,但根据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权利和正义只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最根本的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法律表述。
另一派的代表人物为胡萨米(Z.I.Husami)和柯亨(Gerald Allan Cohen)则认为马克思是赞成公平的,马克思在其着作中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分析研究和严厉的批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无偿占有了工人阶级在劳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劳动工人的剥削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但确是其根本的性质。他们认为伍德割裂了马克思论着的上下文语境,只是片面的理解了马克思的理论,单纯地从生产方式方面来考察正义的观念,片面的认为停止剥削工人和占有其生产的剩余价值与生产方式相矛盾所以是不正义的。而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角度出发,以无产阶级的利益为标准去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分配方式显然是不公平的。艾伦﹒伍德认为资本家已经通过支付工资获得了工人劳动生产出的全部价值,这是一种以等价物交换等价物的交易并不存在剩余价值的产生。只有在生产商品出售以后才产生了剩余价值的问题,而在这之前交易已经产生,这是公平的交易,所以马克思说:“这种情况对买者是一种特别的幸运,对卖者也绝不是不公平。”[4]然而柯亨一派则认为工人得到的工资报酬只是工人劳动生产付出的一部分的价值,按照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标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以无偿的方式占有显然是不公平的。
从侧重经济学角度来研究收入分配的有古典主义分配理论,以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其中亚当·斯密把劳动价值论和劳动分工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吸收到了自己的分配理论中,把社会分为: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地主阶级,商品的价值在他们之间分配,建立了自由现代市场经济的理论系统。李嘉图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出发点,认为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建立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分配论的核心主要是考察剩余价值如何分割为利润和地租的问题。还有从需求角度理解、分析价值,关注既定资源最优配置问题的新古典主义分配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由萨伊、克拉克、马歇尔等,萨伊从商品的效用角度来分析,认为生产力主要由劳动、资本和土地组成,工人通过劳动得到工资,资本家由于资金的投入取得利息的收入,地主得到地租,三种生产要素的收入是他们理应所得公平的酬劳,这是一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庇古创建的福利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认为富人的部分钱财收入应该转移到穷人手中,增加社会福利。1922 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了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指标的基尼系数,是在 0 到 1 之间的比例数值,越是接近于 0 就代表收入分配越是平等,0.4 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超过这一数值就表明收入分配的差距较大,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过大的局面,否则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1955 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提出了“倒U字形曲线假说”是指收入分配状况随着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他通过研究分析 18 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实际状况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了在国民经济起步的初期阶段开始,居民收入从最低水平不断提高时,收入分配不平等的趋势将不断扩大,收入分配差距迅速增大,但当经济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时,经历短暂的平稳期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况将得到改善,最后达到相对公平的程度,在坐标轴图形中一条先向上弯曲而后向下弯曲的曲线呈现出倒过来的 U 字形状,其中 X 轴代表的是时间,Y 轴代表的是基尼系数。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而国民收入分配差距也随着不断地扩大并有恶化的趋势,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数据与收入分配现实资料的相关分析来看,基本符合倒 U 字形曲线假说,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状况还处于左侧不断向上弯曲的曲线上升期。因此,经过对这些理论的研究学习以及现实应用,对于研究我国收入分配理论所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有着巨大的工具价值和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从国外研究角度来看,其对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剥削和公平的研究成果比较多,研究也比较有深度,但是多年来却对收入分配领域具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之间关系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对中国这一社会主义国家所体现出的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下收入分配问题缺乏必要而深入的分析,导致很多结论与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契合。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在建国初期,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理解的偏差,在实践中教条式的遵循和简单的操作,导致了按劳分配向平均主义分配方式的错误演变,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停滞不前。后来学术界经过大量的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研究分析,不断地修订收入分配理论改革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才使得国家建设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比如,顾学荣等着的《个人收入分配新体制探析》(1998 年版)一书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为了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分配利益,需要与之相适宜的收入分配制度,研究了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格局、运行方式、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问题。宁德业所着《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研究》(2008年版)主要从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与实际情况之间公平与否的视点来分析,早期的我国个人的社会生活必需消费资料由国家按照平均主义的标准来分配,不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不是按劳动贡献大小的标准来区分人民之间应有的收入分配差距,人人均等的享有劳动成果,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各生产要素所付出的与得到的不对等的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后,出现了社会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有些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得了大量财富的不公平问题,论述了这些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和不良后果,提出了缓解问题的对策,为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更加公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学术界为了冲破原有平均主义的束缚,快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局面,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开始加大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理论的分析,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提下公平与效率的主次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的基本内涵的研究,出现了很多文献着作。例如:
黄范章教授发表的《马克思按劳分配学说形成初探》全面而深刻地阐释了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历史渊源、形成发展的历程及其理论的本质内涵。龚长宇的《在批判中诠释公平--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探析》,陈学明在《马克思的公平观与社会市场经济》一文中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为了自身利益,实行所谓的公平剥削工人阶级,而在社会主义中国当前复杂的状况下应利用市场经济高效的资源配置手段与马克思主义公平观指导下的价值取向联合起来,真正做到事实上的公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学者们把按劳分配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在一起,研究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的进行按劳分配等问题。古书堂教授所着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新论》(人民出版社,1995 年)中认为劳动者通过生产实践创造了社会价值,其作出的贡献应该在全部生产要素所得的分配收入中获得相应的报酬,就整个社会而言,生产要素依据创造的社会财富时所付出的实际贡献取得相等的报酬份额。
我国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结合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在马克思着作中所说的按劳分配,前提条件是社会统一占有生产资料并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而我国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所以除了按劳分配之外还有多种分配方式。如蔡继明所着的《从按劳分配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2008 年版)论述了按生产要素分配以及按生产要素所作贡献分配的理论并进行了研究分析。按生产要素所作贡献进行分配,引起了很多收入分配问题,如劳动报酬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不断下降,居民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卢嘉瑞等所着的《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2003 年版),以收入分配的现状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产生收入分配差距现象的背景、原因、影响,为改善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状况提供了建议。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
为充分保证本文研究过程的科学,研究结论的有效,经过认真选择,最终确定以下四种研究方法,为整个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第一,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期刊、图书、网络等途径搜集与马克思公平观以及我国收入分配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用科学方法借助马克思公平观视角审视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并从禀赋公平、规则公平和结果公平等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未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马克思公平观的理论主要分散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着作以及社会主义阵营中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论着中,从这些经典着作中梳理、分析、归纳出马克思公平观理论的有关内容。而且马克思公平观理论来源于实践,必须从实践中不断的发展,所以通过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来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不断地检验马克思公平观理论,理论联系实际的不断发展创新,更好地改善我国收入分配现状。
第三,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由于我国收入分配状况的历史演进过程是很复杂的,而其历史演进体现着自身的逻辑性,因此需要运用科学严谨地逻辑思维整理清楚我国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演进过程,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科学地提取对于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改革有益的建议。
第四,数据分析法。本文多处引用有关收入分配方面的现实数据阐释现象,科学地分析原因,提出合理的解决问题建议。
(二)本文的创新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认真确定研究方向、积极搜集资料、全面思考、积极总结,最终确保顺利实现研究预期效果。在此过程中,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
第一,理论研究全面详细,并与具体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本文在全面研究马克思与恩格斯公平观念的理论基础上,对收入分配领域的具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之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禀赋公平、规则公平、结果公平来分析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收入分配制度与收入分配领域具体实践的两个大方面对策,使得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很多理论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具体实践情况契合在一起,便于快速地应用于具体实践中,有利于改善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因此,本文即从马克思主义公平观联系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也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角度分析其施加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产生了收入分配问题的原因,所以比较很多相关论文单从公平理论的视点或者单从收入分配制度的角度入手研究,本文所考虑到的研究视角较为全面一点。
第二,对我国收入分配现状改善的启示意义。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已经比较严重,不仅不利于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对中国特色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从马克思公平观来审视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并提出改进建议,对于提升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科学性、提高收入分配公平性等有着积极意义,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促进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