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论文格式 > 论文正文

调查报告论文正文部分怎么写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6-16 共4374字
  调查报告正文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调查对象的经验、特点、情况、问题等作者要表达的意思都要在这部分充分展开、说明。一份调查报告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正文部分写得如何。调查报告怎么写?写正文,就是调动一切手段把标题初步提出和前言进一步提出的问题回答好、说清楚。那么怎样才能把问题回答好,说清楚呢?根据自己的粗浅体会和别人的成功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合理结构,把问题说条理。
  
  要把一个问题回答得全面、系统和有条理,重要的一点就是破题,即把一个大问题划分成几个中问题,再把每一个中问题切割成若干个小问题,然后,或者采用顺序思维的方式步步深入地把问题说到家,或者采用逻辑思维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集中回答这个问题。
  
  前者结构方式叫做“排纵队”,后者结构方式叫做“排横队”.纵队有利于把问题说深透,横队有利于把问题说全面,纵横结合才能把问题说充分,使文章显得有条理。调查报告正文部分的写作也是这样。笔者曾写过一篇关于部队青年官兵“双休日”情况的调查报告。这篇调查报告的中心思想是,官兵们的双休日过得不太好,各级领导机关要高度重视,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在说明这个问题时,我首先摆出问题的表现,指出当前官兵们的双休日一是过不了,即没时间过;二是过不好,即双休日的质量不高。那么,为什么过不了、过不好呢?接着我找出了五条原因:一是工作多,任务重,没法过;二是器材、场所有限,没条件过;三是个别基层干部认识偏差,不认真组织过;四是个别战士素质差,不好好过;五是有些值勤的单位和正课时间一样上班,不能过。
  
  怎么解决呢?对此,我提出了六条措施:一是从法律的高度看待双休日的落实问题,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能占用;二是按照实行双休日后的实际工作时间安排任务,不能让官兵超时间干活;三是要把满足官兵们求知成才欲望作为双休日的第一要旨,让大家在这个时间内多学点本事;四是改变资金投向,加大对基层的投入力度;五是注意人才的培养与保留,多为下面造就点文艺骨干;六是注意解决基层干部双休日的补休问题,不能让他们白干。
  
  这样,从大方向看,在纵向上把问题讲得深入了;从每一部分里面的小层次看,在横向上把问题说得全面了。而且,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纵横交错,都紧紧围绕如何过好双休日这么一个问题来说,可谓条理清楚,经纬分明。后来,这篇调查报告被解放军总政治部的《政治工作通讯》原文刊登。我们写东西,尤其写调查报告的正文部分,也要注意合理结构,把问题说得全面、系统、有条理。
  
  二、点面结合,把问题说厚重。
  
  点,就是具体的典型事例;面,就是概括了的综合材料。有点没面,容易把问题写孤单;有面没点,将使文章显得太空洞;点面结合,才能把问题写厚重。请看下面的这段文字:文化专业户的兴起,使丰富的地方文化得到了重新发掘和继承,并有所发展。如民间刺绣、剪纸、坑围画、中堂画、纸扎、八音会等,多少年销声匿迹,而今到处复苏。紫岩乡双堡村唢呐世家×××,在继承和发展中路梆子音乐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全家人连姑娘媳妇都学会了吹奏。他们的吹奏,曾被省、市电台录音播放。(见1985年6月4日《山西日报》《农村两个文明的生力军--忻州市文化专业户的调查》一文)这是一篇调查报告正文部分的一段。这篇调查报告的中心思想是讲农村文化专业户是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生力军作用的。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文字的前半部分用综合材料从面上介绍了文化专业户的兴起,使丰富的地方文化得到了重新发掘和继承,并有所发展。但如果就此止步,就显得空洞无物,不够厚重。所以,紧接着举了个紫岩乡双堡村唢呐世家×××一家继承和发展中路梆子音乐的例子,就使整段文字充实了许多。我们常批评有的文章观点加例子干巴巴,或者空洞无物不厚实,就是因为这些文章没有做到点面结合。要做到点面结合,就是把那些能说明问题但不够典型、不够过硬、一般化的事,综合概括起来,做到一句话就是一件事,作为铺垫;把典型的、最能说明问题的、最过硬的一件事展开来写,通过交代其起因、发展过程、最后结果和影响等,把它写得生动形象。这样,概括了的材料和典型的事例一结合,就使文章丰厚起来了。
  
  三、算账对比,把问题说透彻。
  
  对比包括现状与历史的对比,先进与落后的对比,正面与反面的对比等等。运用算账对比,能够把问题说得充分、到位、透彻。如有一篇调查报告,写的是某县实行农林牧三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正文部分是这样写的:过去,这个县水土流失严重,一遇暴雨,河流泛滥成灾;风起沙飞,危害农田,粮食亩产只有100多斤。现在经过治山治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有力地控制了水旱风沙危害,提高了农田产量。从一九××年开始,粮食连续五年上《纲要》,出现了一批跨“长江”过千斤的社队。一九××年,虽然遇到连续五十多天的“卡脖旱”,粮食亩产和总产仍然超过一九××年。
  
  过去,这个县只有残林八万亩,大部分山区和河滩是“光山秃岭荒沙滩”.现在,由于广泛开展植树造林群众运动,有林面积已达三十五万多亩,“四旁”植树二千三百多万株,全县平均每人五十多株。许多光山披上了绿装,大部分河滩变成了绿洲,全县宜林荒山荒地已经绿化了百分之七十七,为发展农牧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过去,这个县畜牧业发展缓慢,猪少肥缺,土地瘠薄。现在,由于大力发展畜牧业,一九××年生猪达到三十三万多头,全县平均每户养猪三头半,有四分之一的社队实现了一人一猪,大牲畜也大量增加。畜多,肥多,增强了地力,改良了土壤。(见《红旗》杂志1972年第一期《认真实行农牧林三结合---河北迁安县的调查》一文)
  
  通过“过去”与“现在”这么一算账对比,这个县实行农林牧三结合的重大意义和所取得的成就、进步便跃然纸上。如果只写过去不写现在,或者只写现在不写过去,肯定达不到如此的效果。我们有的同志在写东西时,往往不善于对比,要么只写过去的不写现在的,要么只写正面的不写反面的,或者与之相反,这样只讲问题的一个方面,没有对比,就使问题说得不够透彻。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比较而有所区别的;要把这个事物说清楚,就必须把这个事物同那个事物进行对比,从而把它们区别开来。否则,就某一事物说某一事物、就某一问题说某一问题,是难以说透彻的。
  
  四、运用数据,把问题说实在。
  
  在调查报告正文部分的写作中,运用数据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精确的数据,可以准确地反映事物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和发展,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把问题说实在。
  
  请看下面这段文字: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收入的提高,现在全市已经基本上解决了待业问题。1980年与1949年相比,城市人口月平均工资收入从9元5角上升到42元,城区人均储蓄从9角增加到212元。南通市蓬勃发展的轻纺工业成为容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1977年以来的5年中,轻纺工业招收职工26885人,占全市安排就业总人数的51%.由于工业生产每年以13%的递增速度发展,为解决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途径。这是一篇反映南通市以工业发展促就业、保民生的调查报告正文部分中的一段。
  
  通过这些数据,实实在在地说明了促就业、保民生这一中心问题。如果不用这些数据,只说南通市工业发展多么好,对促进就业、保证市民收入意义如何大,是无法令人信服的。我们有的同志特别是初学写作的同志,不善于使用数字说话,只干巴巴地讲道理,这样是不能说服人的,特别是注重用事实说话的调查报告,更要重视数据的使用。
  
  五、集中矛盾,把问题说得深刻。
  
  要把问题说得深刻、尖锐,一个巧妙而必须的笔法就是集中矛盾。矛盾越突出,对问题的说明就越深刻,越触动人心。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今年四月五日以后,杨华又先后十三次去××医院求医。这时,原先每餐能吃半斤饭的杨华已只能吃一二两了,一个结结实实的大小伙子被折腾得皮包骨头。七月十八日,杨华由母亲陪同,步履艰难地又到该医院求诊。医生再次给他做了腹部透视。放射科医生在病历上进一步明确写道:“左骼窝显一长约7-8cm长金属异物影。”并向杨华母亲郑重建议:“你儿子肚子里有个东西要赶紧取出来,你去向门诊医生讲,要拍片定位、住院治疗。”杨华母亲带杨华到外科门诊找到当班医生×××大夫,向她转达了放射科医生的意见。
  
  不料,这位大夫竟说:“你要住院就住院哪?你想开刀就开刀哪?住院就那么容易吗?解放军受伤,弹片在身上一辈子取不出来都没关系。……我告诉你,要从你儿子屁股里取这个东西,就像大海里捞针,永远也没有办法取出来了!”她的这番话,犹如一盆冰水,泼得杨华母子从头凉到脚。(见《光明日报》1982年10月11日第二版《南京××医院一起严重医疗事故的调查汇报》一文)
  
  这是一篇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的正文部分。其意是说××医院医德医风差,对病人不负责任、态度冷漠。为了说明这一问题,作者采取集中矛盾的笔法:一方面,因这个医院的耽误,病人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不住院治疗就有生命危险;另一方面,该院个别医生不但拒绝收治,还训斥病患。这样,就是不直说这家医院如何草菅人命,实际上要说的问题也已经很明确了。该调查报告注意集中矛盾,把矛盾制造得白热化,用矛盾的焦点说明问题,表现人物。所谓思想性强,实际上就是矛盾集中、尖锐、激烈。把老虎写得越凶残,武松就显得越厉害。有的同志不善于集中矛盾,写作时平铺直叙,致使文章老和尚的帽子---平不塌。
  
  古人讲,文似看山不喜平。怎样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力度呢?就是集中矛盾。矛盾集中了,问题说得就深刻了。六、突出背景,把问题说得具体背景材料通常是调查对象的客观历史情况和现实环境。它就像一句话的定语,有了它,就把要说的问题锁定住、说具体了。请看下面的这段文字:上阿图什公社哈尔湖大队,位于恰克马克河上游,这里水源充沛,有大量的宜林河滩和荒地。
  
  一九七二年以前,这个大队并没有充分利用本地优势的自然条件,大力植树造林。村里村外都不见树木,社员们在地头劳动,连个遮阴的休息地方都找不到。遇到刮大风,房屋被吹倒,庄稼被沙土掩埋。林木稀少,风沙肆虐,水土流失,队上的一千亩耕地土质瘠薄,粮食产量低,集体没积累,社员也穷得叮当响。(见《新疆日报》1981年3月18日第二版《栽树就是栽富--阿图什县上阿图什公社哈尔湖大队的调查》一文)
  
  这是一份调查报告正文中的部分内容,其意是说因地制宜植树造林从而脱贫致富。有了这个背景材料,就把问题磨尖、说准了。写的什么单位?哈尔湖大队。写他们哪方面的事?植树造林。为什么植树造林?因为他们有这方面的优势。把点子打在发挥优势、因地制宜、植树造林上,具体、明确,就像拍照片聚焦一样把目标锁定住了。倘若没有这个背景材料,要么不知道写他们的什么,要么写他们的什么都行。
  
  总而言之笼统,具体不下来。我们写调查报告正文部分,要注意用好背景材料,从而一下子就把所写的问题锁定住,写具体。实际上,不仅调查报告的正文部分,就是整个调查报告包括其他文字材料的写作,都可以而且应该用突出背景的办法来说明问题甚至是确定主题的。一般情况下,把背景材料一摆,文章的中心思想就确定了。
相关标签:怎么写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