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术作为艺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视觉形象为载体,具有鲜明的造型特征与色彩特征,为人们带来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当前,受以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并不重视美术的视觉性,未能深入分析作品的内涵与特色,难以真正落实美术教育的目标,也难以引导学生提高美术核心素养。为此,以美术核心素养尤其是图像识读能力培养为中心开展美术教育,成为美术教育改革的关键。该文探讨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美术; 核心素养; 图像识读; 培养;
新形势下,科技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优秀的文化作品,视觉资源也日益丰富。在视觉文化背景下,丰富的视频、图像及色彩让人目不暇接。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说,视觉形象的不足影响了人们对图像的识别能力,导致大量视觉信息的浪费。针对该问题,在学校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推动学生向前发展。
一、图像识读能力的概述
图像识读作为美术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主要指对视觉文化信息与想象的科学分辨、准确判断与正确解读,由维度、技法、材料、风格、发展脉络等掌握视觉文化核心,识别并指导视觉文化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发挥价值与作用。图像识读能力主要包含三种能力:其一,视觉感受能力,该能力要求人们能如说话、识字般准确判断视觉对象的各类视觉特征、引发的情感及作用。其二,视觉审美能力,指在充分感受视觉对象的基础上,依照主体已有经验、视觉对象引发情感等,对视觉形象进行审美判断,以科学的依据判断视觉形象是否美观。其三,视觉识读能力,该能力建立于视觉感受之上,是一种深层次的判断、鉴赏与批评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重要性
20世纪30年代,海德格尔曾经预言,世界终将进入图像的时代。综观当前时代,人们的生活被电视、电影、广告、印刷插图、图画书籍等充斥,视觉形象的多样性提醒着人们当前已经进入视觉文化时代。文化的深刻变化,视觉形象的凸显,人们的生活、思考、认知方式和文化形成、传播方式发生变化,视觉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
综观当前的社会背景,图像识读能力的重要性越发凸显。有学者指出:“该项能力成为全球教育趋势,艺术教师应深入检讨,以利于学生学习。”在我国的人文学科内,美术学科因其独有的亲和力与视觉特色,逐渐成为提升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新标准可以发现,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势在必行。
三、图像识读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美术教育中,部分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了解美术史上的画派、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作品含义等,旨在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教学方式以固有的教育模式为主,即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即使是绘画教育,也是教师直接在黑板示范,学生跟随教师在画纸上绘画。这种单向传递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感受,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视度不足,割裂了学生和美术作品之间的联系,影响了学生分析作品能力的形成,使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固有的教育方式影响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导致美术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个别教师未有效重视视觉形象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未着力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影响了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也影响了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在视觉文化背景下,学校和教师应着力提升初中美术教育质量,强调提升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重要作用,以此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利用视觉形象传达创作者思想的艺术方式,如何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帮助其深入理解作品,对学生美术能力的发展、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十分关键。对此,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着重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四、初中美术核心素养之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
1. 培养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
在心理学上,众多心理学专家对12~15岁初中生的心理情况进行了全面且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年龄段的初中生在逻辑思维上已经趋于成熟,具有较强的想象力与推理能力。因此,对于各色、各类型的图像,初中生已经拥有一定的分辨能力,能够通过已有的经验与对图像蕴含情感的认知发挥想象力,对图像进行深入分析与审美判断。多媒体教育的引入,为美术课堂提供了大量的图像资料支持,大师的经典之作、世人喜爱的通俗作品等应有尽有,既为初中美术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又为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提供了大量资料。
为提升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首先,教师可比较经典美术作品与大众美术作品,前者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美术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后者作为大众审美的重要体现,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快速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将两者比较,便于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出发解读美术作品,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视觉形象的认知。其次,利用不同民族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尽相同,美术作品和评价标准也不尽相同。但是,作为视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美术作品也存在一定的共性。通过比较不同民族的美术作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本民族文化,吸收多元文化的精髓,多层次地感受美术作品,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最后,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根据社会发展与学生需求调整美术教育内容,丰富美术教学手段,灵活选择美术作品,为提升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奠定基础。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阶段作为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初中生的知识储备较为全面,教师应以此为基础,努力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地分析、欣赏图像,并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准确地领会图像的思想与文化内涵。初中生完成了小学阶段的美术课程,形成了基本的动手能力与审美判断能力。在初中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升,能更有效地保障美术教学的效果。
不同于视觉感受能力,审美能力是学生充分感受视觉形象后,通过已有经验、知觉感受对视觉形象是否美、何处美加以判断。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美术是其中的学科之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初中生逐渐成熟的逻辑思维,为其审美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平台。对此,教师应在美术课堂上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有效开展美术教学,设立科学的教育目标,选择有效的教育手段,以提高美术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更好地适应视觉文化时代提供帮助。
3. 培养学生的视觉识读能力
学生具备视觉识读能力,就可以更好地解读图像或视频中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化族群讯息等,寻找文化特点与共性。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文化发展越发迅猛。视觉文化的全球化推动了各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此,在初中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并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民间美术、中国画等,了解其蕴含的思想与文化,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视觉识读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当前时代,各类丰富多样的图片、视频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与身心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形形色色的视觉形象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如果学生的判断力不足,则会影响其健康发展。
面对该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并欣赏正面的视觉形象,剔除视觉形象中的糟粕,成为初中美术教育的关键。因此,在初中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加强对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科学地选择视觉形象加以赏析,以视觉形象的正确导向带动学生良好发展。为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引入相关的视觉形象,引导学生自主判断其中内容的优劣,或组织小组讨论,最终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对视觉形象的判断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控制生活中对视觉形象的摄入的质和量,降低部分视觉形象带来的不良影响。
结语
初中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各科的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初中美术教育的主要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图像识读能力,以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视觉感受力、审美能力、解读能力、判断能力的培养,建设高质量的美术课堂,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羚.指向美术核心素养的教学路径.美术教育研究,2019(20).
[2]王海英.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贯彻核心素养的现实意义.美术教育研究,2019(20).
[3]黄寒.初中美术教学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4]陈永臻.论初中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考试周刊,2017(62).
[5]尚春昕.探究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视觉识读能力.中国校外教育,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