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应用语言学论文

基于翻译本质探索翻译策略(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21 共5716字

  (一) 概念整合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与传统的隐喻翻译观相比,概念整合观将翻译带入一个动态的操作系统,倾向于将整合看作是现时处理 (On - lineProcess) 过程。概念整合理论认为语言转换(翻译) 是源语域与目标语域的映射和整合过程。这种映射和整合既包含了语言的形式系统(结构系统) ,也包含了语言的意义系统(概念系统) ,同时充分考虑到主客观因素对翻译过程的影响。语言学家Mandelblit 通过研究 Herbrew 语,首次提出句子的形成实际上是概念和语言符号合成的过程,并进一步说明翻译是一个双整合过程: 一个有意识的将源语言的句子分解成其表达的概念结构和语言结构逆整合(De - integration) 过程,以及一个将解构出的概念结构与目的语的语言结构重新整合(Re - integration) 的过程。[9]

  王寅持相同观点,将翻译的动态模式表示为: BTT = (ST+ TT) / GT,并将其解释为译文文本 (TT:target text) 是原文文本(ST: source text) 及其文化认知心理图式(GS: generic space)制约下通过投射整合而成的交织文本(BTT: blended text of translation) .[10]](P19 ~20)本文采用上述观点,将翻译过程看作是原文空间(STS: source texts space) 与译者空间(TRS: translator space) 两个输入空间经过独立的双整合过程,在类属空间(GS: ge-neric space) 的制约下,最终在层创空间中形成译文文本(TTS: target space text) 的过程。不止于此,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在这个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

  虽然概念隐喻认为翻译是由源域(Source Domain) 向的域(Target Domain) 投射意义,但从概念整合的角度来看,这种投射是整合后的投射,源的两域内都存在着各自概念与语法之间的整合。原文空间本身就是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概念结构和源语言语言结构的整合结果,是作者主观因素、源语言语法、文化、语用及语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译者空间也是译者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个人偏好、语境以及目的语的文化、语法习惯等因素的整合空间。

  至于究竟选择哪种语法结构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什么概念,是由译者在类属空间中选择映射完成的,其中只选择了译者可理解的两种语言空间共有的概念结构,并成为进一步形成新概念和整合意义的制约,即遵循了翻译中的"信"的原则。换言之,当两种语言的文化,习俗习惯,认知模式越相近,越有可能形成相似的概念结构。译者的任务是在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下,首先从原文空间通过分析语法解构出原文作者的概念结构---理解原文,然后将解构得到的概念结构再次作为输入空间 III 与目的语的语法结构进行重新整合,从而产生表达这一概念结构的译文文本。如图 1 所示。

  (二) 概念整合对直译、意译的解释

  当原文和译文中的概念结构不对应或是语言结构不对应会造成重新整合路径的不同,概念整合的映射网络运作途径恰巧可以在整合途径选择上做一些解释。概念整合过程中具体存在两种映射途径: 单一框架网络和双向网络。虽然两种运作模式最初是用以解释语言内意义构建的两种途径,但下文将尝试用其解释两种语言间的意义解构及重构的映射途径及其产生的两种翻译策略。

  1. 单一框架网络和直译的映射过程在单一框架网络(single framing net-works) 中,一个输入空间包含一个组织框架,而另一个输入空间则只有用来整合的具体内容。简单隐喻都属于这类映射。

  在两种语言空间中,单一框架网络可以看作是源语言空间中的概念结构和目的语空间的组织结构的直接整合。当原文空间解构出的概念结构与目的语空间存在对应的概念结构时,这些概念被共同映射到整合空间中,并与目的语语法结构重新整合形成译文文本。这时,不论表达相同概念的源语言的语法结构与目的语的语法结构相似或不相似,译者都是采取单向网络映射途径,将原文空间的概念结构和译文空间的语法结构整合或稍作语法调整即可,直接将原文按字面意思翻译,即我们所谓的直译。如例句"when you are old andgrey and full of sleep "我们有多个中文译本"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思昏沉"或是"当年华已逝,白发苍苍,睡意朦胧"等虽在措辞上稍有差别,基本意思是大同小异,从"雅"的角度看二者可能有良莠但也都属于直译。因为英汉两种语言中本来就有这些概念及表达这些概念的语言结构,二者之间的解构和重构过程就变得省力一些。

  2. 双边框架网络和意译的映射过程意译主要采用双向网络(frame net-works) 映射途径。双边框架网络运作是指所有心理空间共享一个组织框架布局,当原文空间内解构出的概念结构与译者空间没有对应概念时,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很可能会导致翻译错误。如例 1 中将句 ST直接翻译成 TT1 就会造成汉语读者不知所云,TT2 虽然译文传递了原文的意义也符合汉语的认知模式,但却改变了源语言的语言结构而不能实现词对词的翻译即采取的意译。

  例 1.ST: she is shedding crocodile tears.

  TT1: 她在掉鳄鱼眼泪。

  TT2: 她是猫哭耗子假慈悲。

  然而,对于读者而言,更希望看到译文TT2,因为 TT2 更符合汉语的认知模式,减少了读者的认知负担。但是可以看出,TT2改变了源语言的语言结构,只传达了相似概念,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意译。TT1 例中,采用直译的方法但由于汉语中没有"鳄鱼眼泪"而只有"猫哭耗子假慈悲"这一概念结构,所以读者一时无法理解其含义。

  但随着文化的相互渗透,人们不断建立起相同的认知模型时,形成相同的概念结构,就会将其规约化直接采取直译就可以了。

  例如现在汉语中的很多表达已经表现出英语的概念结构,如译者在翻译"The ivorytower"时,不需要将英语先映射成汉语概念"脱离现实生活的学术机构",而直接译出"象牙塔",因为汉语中已经接纳了该词汇来代替更为复杂的前者,其最初也是通过直译创造新语言结构。

  从直译和意译的映射过程可以看出,概念结构和语法结构都参与了逆整合和重整合过程,关键是两种语言空间之间是否能找到共有的概念结构及共有概念的语言表达结构,将决定译者选择哪种映射途径。

  当源语言和目的语有相同的概念结构和形式对应的语言结构,我们可以直接采用直译的方法; 反之,就需要在目的语中建立这一概念结构,再用目的语言结构表达即意译。其次,由于概念结构基本对应词,短语语言层次,所以单个词语,短句的翻译有直译意译的区别,但宏观意义上的翻译活动涉及到的大都是段落或篇章的翻译,是对大量个词、短语及小句的共现翻译,其中涉及的翻译方法必然有直译也有意译。如例2:

  ST: Observing the way of religion in thelife of Pakistani,I thought that a mosquewoven into the space fabric of the assemblywould reflect this feeling. It was presumptu-ous to assume this right. How did I know thatit would fit their way of life? But this assump-tion had anchored.

  TT: 观察一下巴基斯坦人生活中的宗教影子,我觉得把清真寺穿插设计在议会建筑群之中恰好能反映这种感觉。虽然这样假设是冒失的,我怎么就知道这契合他们的生活方式呢? 但是这种假设在我脑海中已经根深蒂固了。

  译文中的"宗教影子"和"根深蒂固"是对"the way of religion"及"had anchored"的意译,因为汉语中没有"宗教方法"和"抛锚假设"这种概念,将原文概念整合到汉语语法中就成了符合汉语思维的意译结果。其余基本是直译及增译等技巧的配合使用,可见该文段的翻译涉及到了直译也有意译。

  四、结语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阐释了直译和意译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认知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了翻译的认知机制,探讨了在直译与意译背后的认知过程,主张直译与意译是翻译这同一认知活动的不同认知途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关键取决于两种语言的概念结构和语言结构的相似度。同时,本文强调了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要求将主客观因素结合起来研究翻译策略,并且充分考虑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语篇语境以及译者主体性特点等主客观因素对翻译认知过程的影响。由于人们对于直译和意译的定义不统一,本文采用了普遍认知上对直译和意译的定义,没有作细微定义的区分。仅希望本文浅薄观点能为广大的语言翻译工作者的翻译实践带来点滴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关标签:翻译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