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兴起打破了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同时也引爆了语言革命。在虚拟空间这个“无羁”的高度互动性与参与性的语言场域中,网民击破了时空的枷锁,沉浸于后现代文化的狂欢中,颠覆、重构、消解着自然语言的严肃性和规范性,追求着碎片化、快餐式、混搭式的语言表达,对传统的书写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造,亦或创造着新奇迥异、形象直观的新型语符,催生了独特的网络流行文化,并形成了新的符号表意系统———网络语言。因特网使人人成为记者、广播员、专栏写作者、评论员和批评家。高尔基指出:“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创造的艺术作品,在分析文学作品的形式要素时,首先应对语言要素加以分析。网络文学中使用组合自由、聚合开放的“能指复合体”,将不同的符号系统聚合在一个符号系统中,使得能指不断扩大,内涵与外延不断增长。网络语符作为网络虚拟场域中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信息主体创造属于自己的符号文化世界。在网络语境中,网络语言不仅传情达意,表达思想,也是网民个性化的标签和求异、求快的后现代心理的最好诠释。本文就网络中的一些语符,运用皮尔士的图像符号、标志符号以及象征符号进行分析。
一、皮尔士的符号学理论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和实用主义的创始人皮尔士 (Charles Sanders Peirce)从符号自身的逻辑结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逻辑符号学”理论。在他看来,一个有效符号的基本成分应该包括符号代表物、指涉对象、解释者,三者合一,构成不可分割的符号化过程。随着符号的产生过程,从“符号代表物”到“对象”,再到“解释者”,每个阶段都是一个符号。因此,符号应该具有三种关联要素: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符号是现实存在的事物或事件,对象客体是符号所代表的对象,解释项是用于表示符号意义的,是解释者对符号进行感知、认知、解释和评判的过程及结果。解释过程是一个复杂、往复、递进、永恒的开放过程。将符号分为三种关联物后,皮尔士又将生物分类法运用于对符号的分类,并依据符号与它的三种关联物的不同关系将符号进一步三分,共划分为九种下位符号。
在皮尔士看来,将符号从对象关联物的角度进行三分是最根本的一种,后人也的确认为,图像符号、标识符号、象征符号的符号分类法是皮尔士符号学理论中极有价值的一点。因此,本文也以这种符号三分法对网络文学语言进行解读,探求这些语符能指背后的所指。
二、网络文学语言的符号学解读
(一)图像符号
图像符号又叫相似符号,它是通过对于对象的写实或者模仿来表征对象的。网络语言中的表情符号或者“键构符”就是典型的图像符号,这些表情符号或者文字就是利用键盘上已有的符号或者利用简单的字母组合,制造出一些惟妙惟肖的人类面部表情,直接明了,易“读”性高。网络虚拟空间的特点,决定了言说主体的“在场而不出场”。
言说主体不能像真实情景中面对面交流那样通过辅以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方式来表达思想、传播感情。为了达到亲近化、个性化表达的表达效果,在键盘化的技术逻辑下,表情符号应运而生。网民通过“以键为舌,以手为口”的简单敲击,可即时地表达内心的诉求与情感。
如最近十分流行的“囧”字,它已经作为窘迫的代名词,广泛流行于网络,活跃于网络作品中,例如《我的囧人囧事》《囧人一家亲》等。仔细看来,“囧”内的“八”字犹如皱着的八字眉,“口”则是大张着的嘴,肖似人脸的轮廓,组合而来就恰似一张表情丰富的脸孔,外形极像一个人委屈窘迫时的样子,表达出悲痛、无奈、忧伤、尴尬等含义。符号不断产生新的符号,新的意义也在不断产生。
网民们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创制了许多极为生动形象且风趣幽默的表情和动作的图形,用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来模拟现实交际。这些模拟表情或者人体动作的图像符号因其较之于文字更加的直观直白,诙谐幽默,能瞬间给人留下印象甚至传递某种只可意会不便言传的感情,而逐渐在网络语境中消解着传统文字的统治地位。
在这个“快餐式”阅读的时代,表情符号更容易产生视觉冲击力,成为视觉中心,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其亲身体验文字话语中潜存的情感世界。这些符号有利于营造出一种轻松幽默的网络传播氛围,弥补了网路人际传播中情感交流的缺失。在网民的符号互动中解说内心、缓解气氛、表达兴奋、发泄不满,强化了网络语言传播符号的传递效果,由此产生仿“面对面”式的、生动的近距离传播效果,既“使不在场的主体成为虚拟在场,增强了网络人际传播中的真实性”。根据皮尔士的理论,相似符号是一种肖似图像。这种符号具有代替性,以实物图像形式实现对文字信息的代替。网络非语言符号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图形表情、动画表情以及字符画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图形表情。
人的认知建立在“符号化”的基础上。网民创立种种非语言符号。就是借由视觉符号的发现、选择、组合和再生的研究和实践的一个符号化过程。
(二)标识符号
当符号与对象之间有存在性关系,与对象构成一种因果的或接近的联系时,被称之为标识符号,如烟与火。正因为标识符号与它的对象具有这种直接的关系,所以其对象是一种确定的,单一的,个别的,与时间和地点相关联的对象或事件。也就是说标识符号是基于由因到果的认知而构成指涉作用,让人了解标识符号与所指涉的对象之间具有因果或时空上的关联。网络语言中存在许多简称或缩写,如:LZ(楼主)、BS(鄙视)、RPWT(人品问题),这些汉语拼音缩写没有改变词语原有的含义,但外形上简练了许多。还有英文的缩写形式:BTW:By theway(顺便说一句)、BRB:Be right back(马上回来)等等。
漓江烟雨《我的爱慢慢飘过你的网》中的对话:漓江烟雨:“我帮你找个MM聊天,我知道这网友里面哪些是MM,哪些是GG。”无聊:什么是MM?老兄请讲。漓江烟雨:MM就是妹妹啊,GG就是哥哥。李寻欢《迷失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爱情》里的泄愤语言:你连这些都不懂,还想入丐帮混?真是7456!
这类由缩写而来的网络语言的兴起主要是网民们为了迎合网络交际的即时性原则或由于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的语言了。网民们在体会到缩写带来的便捷后,又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简称的“变体”。如利用数字代替同音字得到的7456(气死我了)、9494(就是就是),还有对语符的解构后又结构,出现了如“表”(不要)、“酱紫”(这样子)等对发音精简,或“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是什么,但是觉得很厉害),“十动然拒”(十分感动,然后拒绝)等书写方面精简的缩略语。“大虾”是网络高手的称呼。
“围脖”不再是衣饰或者保暖用品,而是“微博”的谐音代表。“白骨精”不再是《西游记》中的“妖精”之本意,而是指“白领+骨干+精英”。网民借用原有语符的语音或者符形,通过新的意指行为,赋予这些能指新的所指意义。使用比喻或者引申的手法。使得符号的原能指被赋予新能指。出现了“符号的增长”。这些“简”符号不仅仅是符号缩略形式的简单再现,而且是符号的转换和再创造过程。这些缩略语颠覆、破解、重构了原有的符号结构或形态。在这个从写实到符号化,再通过到传达与交流,再到内容积淀的过程中,指示符号化的行为非常明显。
(三)象征符号
象征符号是一种与其对象没有相似性或直接联系的符号,所以它可以完全自由地表征对象。象征方式的表征只与解释者相关,它可以由任意的符号贮备系统中选择任意的媒介加以表征,并可以在传播过程中约定俗成地、稳定不变地被应用。如“鸽子”作为和平的象征是完全自由的选择,它作为象征符号与和平无直接的联系,因为它不涉及一个具体的和平,又没有任何相像之处,而是特定历史的或现实的文化语境影响下的选择性创造。
“元芳,你怎么看?”这句话不过只是《神探狄仁杰》系列电视剧中狄大人常对副手李元芳的一个普通发问。而李元芳的回答也固定化:“大人,我觉得此事有蹊跷”,或“此事背后必有隐情”。但在网络中这句话却有了不同的含义,此句的流行,源于一起网络事件。网友以“元芳,你怎么看”对警察进行嘲讽,暗指案情背后或有蹊跷。世间万事问元芳,使得“元芳”迅速被网民引用,表达某种质疑、嘲讽或公开征询看法。由此看来,假如不知道“元芳,你怎么看”一语背后的故事,人们是很难联想到它在网络中的这种用法的。虽然“元芳,你怎么看”本身已经属于一种语言符号,但在网络中,它的使用经过了网民们的再创造与再阐释,形成了表达任何质疑的新释义,因而笔者认为,“元芳,你怎么看?”在汉语中的本意就成为这个符号的本体,而它的新解释则是指称对象,二者之间显然没有任何形似或联系,因此若按皮尔士的三分法来划分,应当归类于“象征符号”这一类。
再看“躲猫猫”一词的窜红。据当地公安部门通报,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某青年与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被受伤”,送医后不治而亡。事件经媒体报道后,众多网民纷纷质疑,一群成年男人在看守所中玩小孩子玩的“躲猫猫”游戏听起来非常离奇,而这种“低烈度”游戏竟能致人死亡就更加令人难以置信。于是,“躲猫猫”井喷缘于公众知情权受阻,使得舆论迅速掀起抨击热潮。“躲猫猫”作为一个象征符号,“摆脱了权力的控制,开始游离出原有的能指,而寻找新的所指的建构。在网络平台中,这种新的所指建构多是以调侃的方式出现,而其背后则体现出网民对权力话语做出判断的意见倾向”。网络中,人们将“躲猫猫”看做具有搪塞理由之功效,将它用作负责人为了规避法律责任的一种托词。又如上海的“楼倒倒”引发了重庆的“楼脆脆”,北京的“楼塌塌”、南京的“楼歪歪”、烟台的“楼垮垮”。
这类带有象征意义的网络语言,代表着最高级、最抽象的相似性。所指与能指之间的平行性被最大限度地抽离、抽象。能指在解读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实现了由虚到实、由具体到抽象的意义协商过程,内涵和外延同时被扩大。在这个意义的流失或者膨胀过程中,解释者还加进了感情色彩,大多带着无奈、调侃、戏谑、嘲讽的意味。公共媒体以这些匪夷所思的理由解释为借口掩盖真相,隐喻事件背后的真相,网友也就顺势借用了这些词语,同样用于那些想说却不好详说的场合,于是一系列新义词汇就在媒体与大众两相缄默的默契中形成,说的也恰是那些你知我知而不便宣之于口的意义。象征符号的魅力与生命力似乎也正在于此。它一方面行使着作为符号表情达意的使命,一方面又技巧性地对真意进行修饰,使得使用符号的双方需要付出更多的思索过程,而它蕴含的丰富内涵也使得符号的解读更具变化性,更适于用在多变的网络世界中。随着符号的高频率重复使用,它也自然而然为人们熟知,一个网络流行语也就因此形成。
三、结语
网络书写主体以后现代文化的反话、传统界限的混乱、流动的身份、互文性、戏仿、占有、拼贴、仿制、杂交,对语言做了充分的去中心创制,记录着社会表象,表达着内心的诉求。新颖奇特、生动诙谐、形式多样网络流行语的盛行是大众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表现。网民由颜文字像“打酱油”,“躲猫猫”,“范跑跑”,“跨栏”,“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这种网络谚语的转变,也暗合符号由图像符号向象征符号的递进规律。图像符号可以模仿对象,标志符号给对象以标识,象征符号则能自由地叙述对象。符号信息量的清晰度和符号化程度成反比关系,符号化程度越高,其蕴含的信息量就往往越大。网语符号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任意性与规约性、单一性与多样性、能指与所指的不对称性充分体现出作为语言的符号性和符号的任意性与意指性。
参考文献:
[1]曹进.网络语言传播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曹进,张娜.语言无羁———网络影响书写的逻辑路径[J].现代传播,2013,(9):108-111.
[3]丁尔苏.论皮尔士的符号三分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4,(3):10-14.
[4]何洪峰.从符号系统的角度看“网络语言”[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2):74-78.
[5]刘国强,袁光锋.论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以“躲猫猫”时间为例[J].现代传播,2009,(5):54-56.
[6]李玉洁.符号学理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传播———以“囧”为例[J].东南传播,2009,(8):111-113.
[7]徐鹏.皮尔斯一般符号学初探[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7,(1):23-29.
[8]朱立志,王岩松.从符号学角度审视“网络语言”[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1):103-106.
[9]张向荣.符号与接受———论皮尔士的符号理论对平面设计的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