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探析
【第一章】民企社会责任缺失困境研究绪论
【第二章】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第三章】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量表建立与调研设计
【第四章】企业社会责任方差调研数据分析及结果讨论
【第五章】构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结论/参考文献】民企社会责任体系完善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5 章 构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我国民营企业在社会责任建设方面,既有突出表现,也有缺失表现。在目前责任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加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构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章基于企业社会责任量表的五个维度,即员工责任、产品责任、诚信责任、慈善责任和环境责任,从企业自身、政府、社会等角度来构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5.1 强化民营企业员工责任的措施。
5.1.1 构建民营企业与员工的和谐的劳动关系。
企业员工是企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都离不开员工。强化民营企业员工责任,应注重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培养,构建民营企业与员工的和谐的劳资关系[47]
.这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企业为员工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建立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机制;企业为员工提供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和合法的福利待遇,切实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企业平等对待员工,为员工提供自由和集体谈判权等。民营企业与员工和谐的劳动关系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能够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利益。第一,和谐的劳动关系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企业收益。第二,和谐的劳动关系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减少员工的流动性,留住企业优秀人才和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第三,和谐的劳动关系有利于形成和谐、互帮互助的企业文化。第四,对社会来说,和谐的劳动关系能够减少人员的流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民营企业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应该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一方面,民营企业要改变对员工的态度,不应把企业与员工仅看成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而应平等的对待员工,重视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与员工存在的依存关系。另一方面,企业应改变对员工的管理方式,企业维持与员工的劳动关系不应仅靠管理制度、管理约束手段等,更多的是要依靠激励制度和手段。
5.1.2 加强企业管理者的道德文化修养,鼓励人性化管理。
由于很多民营企业具有家族式管理的特性,企业主要由企业家个人进行管理,企业家个人行为对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问题起着决定性作用。企业管理者自身的伦理、道德文化修养和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方式。具有较强责任心和较高伦理道德素养的管理者,他们的行为对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
这类管理者在员工管理方面倾向于人性化管理,他们为员工提供公平的晋升机制,如实评价员工的工作绩效,妥善处理纠纷,奖惩分明,平等对待员工,从员工的切实利益出发,既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也实现对企业员工的高效管理。[48]
加强企业管理者的道德文化修养,鼓励人性化管理,对强化企业的员工责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企业应开展对企业管理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课程培训和教育,把社会责任管理贯彻到企业的各个层次,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另一方面,提高民营企业管理者的伦理道德素养和自身素质,充分重视企业员工,鼓励企业管理者对员工实行人性化管理。
5.1.3 政府完善员工保护制度,加大责任处罚力度。
当前,我国的员工保护制度还不够完善,政府对企业在承担员工责任时出现的违法问题监督和执法力度不够。尽管有一些保护员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在承担员工责任方面做了相关的规定,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企业逃避履行员工责任。但是,目前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执法不严和处罚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企业无视劳动者保护法的规定,与员工签订不平等的劳动合约,延长员工工作时间等,严重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一方面,立法机关应加快劳动者保护的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劳动者保护法,通过明文规定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对员工的行为。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好规制作用,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政府对不履行员工责任的企业必须依法处罚,对严重违反劳动法规或肆意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企业进行重罚[49].
5.1.4 政府提供免费的就业培训及法律教育,提高劳动者维权意识。
民营企业的劳动力大多由教育水平有限、素质相对偏低的员工构成,他们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普遍较差。因此,政府应该为劳动者提供免费的就业培训及法律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维权意识。第一,政府为劳动者开展就业及再就业培训课程,鼓励劳动者参与培训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第二,政府宣传和鼓励企业为员工提供多种免费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能力。第三,政府为劳动者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举行各种讲座普及劳动法等相关法律知识,提高劳动者在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方面的知识水平,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并合理的维护自身权益。
5.2 强化民营企业产品责任的措施。
5.2.1 坚持"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提供全面、真实的产品信息。
企业是通过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获取利润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消费者的支持。消费者则通过购买企业的产品或享受企业提供的服务,来满足物质或精神方面的需求。企业和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强化民营企业的产品责任,应坚持"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向消费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产品信息,保障消费者享有对产品的全面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一方面,企业应诚信经营,不弄虚作假,对企业产品实行质量监督管理,确保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另一方面,企业应保证产品的宣传资料、广告等的真实性,不作虚假性的、夸大事实的广告宣传。企业在消费者购买产品前应能够提供全面的产品信息,包括产品的性能、功效等,以便消费者选择到称心如意的产品。
5.2.2 政府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企业生产行为的监督和约束。
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生产过程的监督工作,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以限制性措施规范企业的生产作业行为,防止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第一,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的生产行为,依靠法律制度来促使企业遵守生产原则,自觉建立企业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监控机制。
第二,政府可对企业生产过程进行随时随地的抽查,对企业生产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予以相应的惩罚,并对企业的生产进行跟进检查,以督促企业按要求进行产品生产。另一方面,政府应制定产品质量检测制度,对企业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监管和控制,保证企业提供的产品符合质量检测标准。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政府应及时没收并销毁,避免伪劣的、不合格的产品流通到市场,对消费者健康安全造成危害。
5.2.3 发挥舆论监督和宣传作用,对企业产品信息进行及时披露。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和运作的,企业与社会息息相关。因此,强化民营企业产品责任,应充分发挥社会大众的监督和宣传的作用,对企业产品信息进行及时披露。首先,应充分发挥媒体的力量,对企业产品进行监督。新闻媒介在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问题上要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对民营企业存在的产品问题进行真实报道,施加压力督促民营企业纠正不良行为。
其次,应充分发挥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宣传作用。对提供优质产品的民营企业,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应予以宣传和推广,以增强企业的信心和坚持提供优质产品的决心。再5.3 强化民营企业诚信责任的措施。
5.3.1 加强民营企业责任文化和诚信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包括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民营企业在诚信责任建设中,应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切实培育企业的责任文化和诚信文化。一方面,责任文化要求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企业不仅要对员工、消费者负责,也要对供应商、合作伙伴等负责。民营企业要积极培育企业的责任文化,实现企业对社会责任理念的认同和内化。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应当将企业诚信融入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包括企业生产、销售、经营管理等过程,培育协作共赢的经营理念,提高企业对员工、顾客等的诚信度和透明度,加强企业的诚信文化建设。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讲究诚信,诚实对待合作伙伴,不欺骗不利用,实现诚信公正的合作模式。
5.3.2 企业诚信为本,公平竞争,树立"企业公民"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外在表现,关切到企业被消费者认知的程度和速度。企业形象代表着企业的市场声誉,它在吸引消费者、获得忠诚客户、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民营企业要加强企业的形象建设,企业应坚持"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诚实纳税,参与公平竞争,制定合理的合作机制和定价机制,打造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公民"形象。
5.4 强化民营企业慈善责任的措施。
5.4.1 企业积极转变慈善观念,培育企业慈善文化。
企业是开展慈善公益事业的主体,强化民营企业慈善公益责任,应转变企业的慈善观念,变被动的承担慈善公益责任为主动参与,切实培育企业慈善文化。
第一,民营企业应改变对慈善公益责任的认识,企业参与慈善捐赠活动,是一种回报社会的表现,也是企业获得长久发展的有力支撑。第二,民营企业应开展多种慈善公益活动,除了基金上的捐赠外,企业还可以鼓励员工切身参与各项慈善活动,包括参与社区基础建设、结合自身提供免费的专业服务等。第三,培育企业慈善文化。企业管理者要以身作则,主动参与慈善活动,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营造互帮互助的企业氛围,从帮助有困难的员工做起,组建企业员工志愿军队伍,参与社区服务建设。
5.4.2 政府积极宣传慈善公益事业,引导民营企业主动参与。
政府在推进企业参与慈善公益事业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对民营企业的慈善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另一方面,政府的宣传和奖励机制,能够正确的引导民营企业主动参与慈善事业。具体而言,第一,政府可以举办多种活动、开展相关讲座,积极宣传中国的传统优良美德,引导民营企业主动投身于公益事业中,帮助国家和社会解决实际困难。第二,政府要鼓励企业对领导阶层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企业意识到企业参加慈善捐款是对社会的一种回报,是企业对自身较高价值的追求。企业参与公益事业,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形象、获得顾客的认可、开拓更多的市场。第三,政府还应组织各种宣传和表扬活动,建立慈善公益网站,及时发布各相关信息,表扬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5.4.3 优化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慈善组织的推动力量。
目前,政府对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的企业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捐赠税收优惠或免税政策,目的为了鼓励企业积极积极投身慈善公益事业,在国家、社会需要帮助的时候贡献企业的一份力量。强化民营企业慈善公益责任,政府应积极落实捐款税收优惠政策,并推出更多的优惠政策,既鼓励企业热心于公益事业,又降低企业在参与慈善时增加的企业成本。另外,慈善组织可以开展多项慈善公益活动,包括慈善募捐、帮助困难儿童、开展社区维护和建设等,让慈善意识深入到每个企业中,使企业充分认识到企业是以社会的存在而存在,企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需要为社会做出贡献。
5.5 强化民营企业环境责任的措施。
5.5.1 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环境保护和治理能力。
民营企业资源、技术、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难度。企业缺乏先进的资源开采技术和环境处理设备,导致企业资源利用效率低、对环境破坏和污染严重。因此,民营企业应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企业经济实力,扩大企业规模。首先,民营企业应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招贤纳士,吸引科技人才到企业中来,壮大企业的后备人才力量;其次,人尽其才,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智力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引进新技术、提出环境保护等新理念,尽可能提高企业保护和治理环境的能力;再次,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创新,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他们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开发环境处理新设备,有力地处理好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
5.5.2 政府完善环境监管机制,加大地方政府监管力度一方面,政府要切实提高环境标准,加大执法力度,强化重点污染源监管,严格执法,完善环境监管机制;对污染非常严重的行业和地区,采取强制性手段和措施,并实行全程监管,尽可能的减少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环。另一方面,环境执法以地方为主,地方政府应加大环境监管和处罚力度,对存在环境问题的企业给予处罚,在环保上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地方政府应改变传统观念,不能为了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放松对企业的环境监管和污染处理[50]
.
5.5.3 采取鼓励性政策,促使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政府可以利用非行政的方式来进行引导,用鼓励性的政策推动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各项活动。第一,政府可以采取政策激励、技术帮助和资金奖励的方式,如深圳市 2006 年开启的"鹏城减废行动",促进企业创新以改进生产工艺、开发环境处理新设备和提高企业环境治理能力等,从而有效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环。第二,政府可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提倡构建绿色生态家园,为社会创造舒适的环境等。第三,政府可以采取一些鼓励性政策,如低息贷款、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等,对环保企业给予经济奖励或补贴。
5.5.4 发挥社会和媒体舆论的监督作用,提高民营企业环保意识当前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对人类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我国迫切需要对其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已经成为需要全人类共同参与的一项系统化工程。强化民营企业环境责任,应充分发挥社会和媒体舆论的监督、宣传作用,提高民营企业环保意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环[51]
.一方面,社会和媒体宣传环保知识和和谐社会理念,提倡企业绿色经营,在考虑环境的情况下实现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发挥社会和媒体的监督作用,对企业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社会公众和媒体要予以监督和曝光,并通过环保局出台的一些规范和原则来督促企业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