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暧昧的语言表达并非日本独有的语言文化现象。但如日本民族那般执著于暧昧,能够顿悟出其妙趣,并将之熟练发挥到极致境界的,世界上十分罕见。
一、“暧昧语”的社会界定
《广辞苑》第六版中,将“暧昧”定义为:はっきりしないこと。 まぎらわしく、確かでないこと。 (不明确,含糊不清,容易混淆。 )日本人通常超越逻辑的诠释,习惯、推崇并陶醉于暧昧。他们凭借“以心传心”的特殊通道,善于创造、疏通和解决暧昧。刻意采用间接含蓄的暧昧表达,表达思想、传递信息、抒发情感,最终达到调和人际关系的效果。
二、“暧昧”的语言表达
(一)随声附和
日本人的交谈过程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景象。伴随着频频点头的肢体语言,挂在嘴边的词汇常有「はい」、「ええ」、「そうですね」、「はるほど」等。看似肯定的表达,在不同的语境中,实际上并非完全表示赞同或允诺,很多时候只是礼节性的随声附和。 没有这些附和,谈话人不免会觉得对方不在认真听自己讲话或者对自己的话题不感兴趣,为此感到惴惴不安,从而造成双方的误解和不快。
(二)委婉拒绝
日本社会崇尚和睦,规避冲突,并以此为礼仪标准和言行指针。 为了建立和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们很少直接无情地拒绝对方。即使有时实在没法办到或者不能答应,为了保全对方的“面子”,他们往往倾向于使用正面积极的语气取代负面消极的语气,婉转、间接、巧妙地回绝对方。
如果听者能够审时度势,领会对方的暗示,便可避免气氛尴尬。但这种婉拒有时过于暧昧,令人费解。外国人经常不得要领,产生误会。 即使是土生土长的日本人,偶尔也参不透其中的奥义。 例如日本电视剧《日本 OL》 中场景: 朝比奈课长向女主人公神崎求婚,神崎本不愿违心接受,但唯恐伤害到对方,没有直截了当地拒绝, 回答道:「お気持ちはありがたく頂いておきます。 (您的好意我心领了……)」不明确表态、迂回曲折的回答方式,维护了课长的面子,似乎还给他留下了希望,但是否愿意接受求婚,课长实在琢磨不透。
(三)含糊词语
日语中含糊不清的词语很多。 在不同语境中,有的词语并非仅有一种含义,需要听话者用心揣摩说话者的真正意图。 常见的有「どうも」、「けっこう」、「いい」等。 「けっこう」和「いい」朦胧暧昧,既可解释为好,可以等,也可解释为够了、不必等。与日本人聚餐一般费用均摊。 偶尔有人不胜酒力或想表示慷慨,把费用全部付清。 当大家按照惯例把钱给他时,他回答「けっこう」或「いい」。 到底钱是收,还是不收,初到日本的外国人一头雾水。
此外, 交际过程中还大量使用表示概数的词汇,既可表示数量,也可表示时间、程度的大概。 例如「大抵」、「くらい」、「ごろ」等。 还有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模糊词语,例如「そろそろ」、「一応」、「すぐ」等。
(四)省略现象
交谈双方都心知肚明的信息, 倘若完整表达,就会显得重复刻板。 若将已知信息省略,对话则显得生动简洁。 如果按照字面意义直接翻译,可能使人摸不着头脑,但结合真实的语境,就不会产生歧义。在某些场合,有些原则性的话难以启齿却不得不说。为了避免将可能伤害到对方利益或情感的话直接露骨地表达出来,日本人更倾向于使用句末省略的方式,半吞半吐、朦朦胧胧地把意思传递给对方。从而维系彼此关系的和谐,促成人际交往的顺畅。
(五)禁忌表达
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而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 具有社会文化功能,它被人类赋予某种神秘的力量,即成为“语言禁忌”。 所谓语言禁忌,实质上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灵物崇拜,一是语言的禁用或代用。日本人信仰万物有灵, 产生了丰富的语言禁忌。
如在产妇面前不能说:「死ぬ」、「流れる」 等容易联想到“死亡”、“流产”的词语;新房建成或店铺开张等喜庆场合,不能说「閉める」、「倒れる」等不吉利的词语;结婚典礼上,不能使用「終わる」、「離れる」等与幸福美满的意愿背道而驰的词语。
此外,日本人还偏爱使用委婉的前置表达、避免断定的句尾表达等留有余地的表达方式,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暧昧语”的社会文化历史根源
(一)封闭的岛屿环境
一个国家的地域环境是民族文化特定的自然地理空间,一定程度上对文化起到决定性作用。 东瀛岛国日本,位于亚洲大陆极东,四面临海,相对与世隔绝,形成了统一的国民性。日本列岛气候温和,空气中弥漫着的水蒸气给山岳、 森林和村落都蒙上一层薄纱,线条柔和优美。日本人细腻敏感的内心,恰似充分吸收了这种自然环境中的养分。 人们感性丰富,感觉灵敏,交流时无需过多语言,便可敏锐地传递信息。
(二)悠久的稻作文化
稻作文化萌芽于远古弥生时代,源远流长,意象深邃。 当时生产条件极其原始,成功种植水稻,人们需要依附自然,相互协作。 灌溉、插秧、收割、脱粒, 练就了日本人对事物细微之处敏感的职人气质。协同劳作,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日本人替他人着想的处世原则。
(三)同质化的社会构成
从人口构成上看,日本民族主要是大和民族。 人们拥有共同的语言、信仰和生活方式,其纯粹性是其他任何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同质化的社会构成,交流起来非常便利,通过“以心传心”的特有技能,有时只需只言片语,或者仅靠开动眼、耳等传感器官,利用视觉与听觉来动悉细微的眼神、动作、语气的变化,那里蕴涵着暧昧的真谛。
(四)空寂幽玄的审美意识
语言与人们的感官意识、精神世界息息相关。 日本人受到佛教禅宗思想的洗礼。 铃木大拙指出:禅认为,不完整的形式和有缺陷的事实更能表达精神。 太完美的形式容易使人将注意力转向形式本身而忽视内部的真实。不完美的东西留给人们丰富的遐想空间。 空寂幽玄的审美意识强调「寂び(幽寂)」、「侘び(风雅闲寂)」,使得日本人认为直白的表达粗俗,暧昧的表达才优美高雅。
(五)“集团意识”的渗透
“根深蒂固、坚如磐石”的集团归属意识,是日本独特的民族意识的核心特征。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日本人趋向于力避矛盾,以和为贵。无法回避对立时,往往使用柔和、暧昧、婉转的表达方式来缓冲对立。以此达到缓和谈话氛围,顺利融入集团内部,不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的目的。
(六)“言灵信仰”的传承
在人类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量还不能完全理解的时代,人们通常相信语言具有某种魔力,相信语言这种符号与它所代表的真实内容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完全同一的效应关系。由此, 某种自然现象或力量带给人类的祸福,一旦与语言联系起来,语言就超越了其本身,神秘又令人敬畏。金田一春彦指出:“日本人对语言持有近似于原始人的敬畏感, 这在现代文明人当中是十分少见的。 ”
四、跨文化交际应对策略
千差万别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意向,势必在语言、行为、意识、理念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 差异的客观存在,必然给人类的跨文化交际带来各种障碍。 由英国语言学者布朗(Brown)和莱文森(Levinson)提出的礼貌策略理论是以面子为基础、旨在解决交际中的问题的理论。 “面子”是指“公众中的自我形象”,分为“积极的面子(希望得到别人赞同)”和“消极面子(希望不被打扰)”。
研究并依据礼貌策略理论,正确理解“暧昧语”的社会文化历史根源,熟练掌握并运用“暧昧”的语言表达方式,准确解读日本人所注重的“谦虚谨慎、以和为贵”的暧昧交际心理,把握好交际双方社会角色定位所需求的语境规范,于细微之处予以关注,定能逾越跨文化交际中的种种障碍。
参考文献:
[1] 王 秀文,孙 文.日本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北 京:世 界知识出版社,2004:28.
[2] 鈴木大拙.禅と日本文化[M].东京:岩波書店,1981:12.
[3] 项梅.日本集团意识的根源及在语言中的渗透[J].湖 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2):113.
[4] 任骋.中国民间禁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297.
[5] 金田一春彦.日本人の言葉表現[M].东京:講談社,1975:52.
[6] 潘钧.现代日语语言学前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