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作文教学论文

比较国内外高考作文命题的不同

来源:语文建设;2017 作者:何明锋
发布于:2017-06-16 共5166字
  考试只要有选拔功能,就 会 是 教 育 的 指 挥棒,考试制度对教育的影响某种程度上甚至胜过教育方针。不同考试制度选拔不同的人,反映本民族核心教育价值观。开放的考试制度借鉴其他民族的积极因素,不断革新完善自己,从而选拔真正有发展潜能的学生。
  
  一、中西高考作文命题的差异。
  
  比较中西高考作文命题,大致有三方面不同。
  
  1. 客体与主体不同。
  
  我国高考作文命题主要以学提炼出“大方热情、机智幽默、乐观向上、热爱生活、追求爱情、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等特点,大大提高了做题的效率。
  
  同时,在勾画的过程当中,也要指向于故事情节的梳理、主题的体味,这都是命题的焦点。如这篇小说情节是“我”在伦敦被炸伤,因接线生的错误,“我”和“她”通过电话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大部分话题上相似的看法,使通话很有情趣,很“畅快”.在通话中了解到了各自的情况,渐渐相互依赖,但就在双方对爱情充满渴望、期待的时候,女主人公却在一起空袭中丧生。表现的主题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这些内容正是第3、4小题答题所需要的。
  
  2. 指向答题思路的训练。
  
  在语文试题中,无论是记忆性的知识考查,还是理解性的能力考查,本质上都是思维水平、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思维方式的检测。因此,语文备考毫无疑问要关注学科思维的酝酿、生成、转换、外化等过程。许多文本阅读试题,答案的归纳是有“条条框框”的,平时训练就要指向这些“条条框框”.比如小说,凡是考查“作用”的题,诸如“题目”“句子”“段落”等的作用,起码要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题表现三个方面归纳总结。如2016年全国II卷小说阅读的第3小题: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阅卷给的参考答案“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就是从上述三方面来组织的。
  
  加强阅读的指向性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阅读效率,使考生能够从容应对考题出现的各种变化。生视角来关注社会,旨在考查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西方国家高考作文命题主要关注学生主体,以作文为载体考查学生文化素养,选拔有个性和道德素养的学生。
  
  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和观念自然也能反映主体的精神世界,表现主体的人文素养,问题在于主体精神沉睡,即失去态度,一切都无可无不可,丢失独立思想。只要关注我国高考作文,就不能不忧虑主体精神苍白的生命现状。深入探究发现,由于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作文教学和考试特别注重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观念,不够关注自我。更由于人性观察自我的固有缺陷--感觉器官只对客观世界敏感,却对自我无可奈何,自我极易丢失。从写观察日记到写记叙文、议论文,学生从来都是观察者,而不是被观察者,要学生拥有自觉的自我意识(认识自我的意识),培养认识自我的智慧就难了。从我国历年高考看,作文命题习惯于关注客观世界而忽视主体精神,触及不到自我生命,也缺乏自觉的文化使命。这就难怪,主体精神沉睡的学生在记录客观世界时缺乏热情,割裂作文与人生的固有联系。人们在呼吁写真性情时,却缺乏深刻的文化和教育反思。在这种背景下,偶尔出现关注主体而命题的作文,也一定遭到诟病。重庆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为“自嘲”,较深刻地观照自我,是对人性讳疾忌医弱点的超越,却遭到普遍批评。
  
  法国高考作文题“认识他人是否比认识自己更容易”,题目中虽有对客体“他人”的关注,却是以“认识他人”为参照来“认识自己”.自我是谁,将走向何方(即未来自我是谁),是文化探究的核心问题,也是法国向来高度关注的作文命题。再看法国高考作文题“对于活体的科学认知是否可能”,“活体”即活着的生命,包含自我和他人;“科学认知”即正确认识,既对他人也对自我的认识提出怀疑,直指“人是难以认识”的命题,暗指只有“盖棺”方能“定论”.由于社会赋予人种种包装以及私欲的隔阂,他人难以认识;而自我,由于习惯和环境意志的长期支配,更是难以科学认识。至于“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等命题,更是深刻、具体地观照自我。这不仅是法国文化,也反映法国教育的价值观,即教育的使命是引导孩子认识自我,然后才是认识社会和自然。
  
  我国高考作文题也有触及自我精神世界的,但还缺乏普遍自觉的认识。2016 年全国卷Ⅰ漫画《奖惩之后》看似关注他人,其实触及自我认识,即奖惩对自我心理行为的影响,可考场作文对自我认识深刻者很少,特别是辩证地认识到奖励的积极因素、惩罚的消极因素者更少,而命题者似乎带有鲜明倾向,阻止考生辩证地认识奖惩。从命题意图看,似乎针对惩罚教育缺失的现实,就只是偶然触及文化而已。今年全国高考有三套题关注“阅读”,从不同侧面命题。阅读是认识自我、重塑自我的重要方式,阅读的本质是读自我,是对自我经验体系的重构,可从命题切入角度看,似乎都没能抵达探索自我生命的深度。上海卷的“评价他人的生活”是较有深度的命题,透视出自我的品格,虽把考生注意力指向“他人”,却能引导考生探索自我在评价他人时的心理和性格问题,比如,尖刻批评他人时宽容的缺失,肆意赞美他人时尊严的缺失等。
  
  2. 感性与理性不同。
  
  西方国家高考作文命题主要关注考生的理性认识,检测的是思想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我国高考作文命题主要关注考生的感性认识,其中以检测爱的素质为较好的命题。不可否认,比起中考,我国高考作文明显走向理性化,但对考生思想和个性素质的考查还是太少。也就是说,把独立思想的培养作为作文乃至语文目标的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
  
  我们总是把作文视为单纯的语言技能,与主体经验割裂开来,也就不能自觉呼唤经验,建构新经验,即思想。作文是培植独立思想的土壤,学生之所以喜爱作文,原因在于它是创新实践的重要阵地。国外作文被视为思想和个性的载体,不仅反映语言素养,更反映人文素养。比如美国高考作文题:“谁是你们这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问题具体而开放,成为考生价值观和人生观自由发挥的舞台,以此鲜明看出考生未来的发展潜能。芝加哥大学作文题:“想象你是某两个着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呢?他们将什么样的素质传给了你?”既是对自我深刻的观照,又是关于素质的思想发挥。如果没有对自我的深刻认识,没有对生命的严肃观念,作文就很肤浅。法国高考作文题“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已深入到认识世界的方法论,是对教育间接传授知识的功能作深刻解剖,甚至质疑;“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则是分析艺术审美对人生的影响力,求索艺术感染的现实意义。
  
  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思想倾向很明确,命题材料里含有的道德律往往令人生畏,创新独立的思想没有舞台,把考生赶向了圈定的价值观。近年来,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开始自觉向思辨方向发展,是命题上的重大突破,上海是突破的先驱,比如“如何将‘坚硬’与‘柔软’有机统一”的作文就是很好的尝试,更是对考生认识自我的能力的直接检测。
  
原文出处:何明锋. 中西高考作文差异与融合[J]. 语文建设,2017,(01):53-5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