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大多数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和身心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社会化能力的提高,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然而,对事物的发展的把握,需要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认知。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小学生身心发展不可或缺的必然学科,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或者对教学进行革新,对提高教学效果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从小学语文的现实情况入手,对国内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的发展动因进行研究,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参考。
二、国内分流方式的相对单一对现行小学语文小班化策略的局限
分流方式是小学语文小班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英、美、德等发达国家,最初以口试能力作为小学语文小班化的主要依据。对所申请教育的受教育者,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类似于今天的结构化面试情形,进行人才的选拔。而我国教育的分流最初以推荐性人才选拔方式。而近年来,随着受教育人员的增多,国家采用笔试成绩作为小学语文小班化的主导方式。“一考定终身”的小学语文小班化方式在一定的时期内,起到较好的功用,给大部分学生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然而,单一的考试分流方式已表现出诸多不足,学生为考试而学习,进入学校后,自我学习能力较差,因此,要求教育的分流方式的多元化。从践行性角度来分析,考试分流的过程中淡化教育平等,则会严重伤害小学语文小班化的初衷,导致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降低教育平等的水准,使小学语文小班化人才培养的最优化价值受到扭曲。
三、小学语文小班化的历史性考察与动因
(一)小学语文小班化的历史性考察
小学语文小班化,顾名思义,依据不同的标准,根据主体的需要,通过调控和规范,实现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对个体进行一系列的分配是小学语文课程的操作主题。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小班化采用校际间分流与专业间分流的模式,也称为外分流和内分流,其目的是使教育与个体的意愿相结合,实现个体能力最优化培养。
众所周知,现代教育的发展源头在西方,教育的发展以个体的社会地位、经济基础与阶级影响为考虑前提,进行教育对象的选择。其中,阶段地位和社会关系成为能否进入教育藩篱的重要条件。然而,随着人权意识的增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给个体对教育认知能力的提高,使人们渐进认识到教育的选拔应以学业知识为权衡标准,从而改变了社会上层人士所把持的教育的垄断局面。对于大多数学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性进步,在肯定个体后天的努力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然而,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选拔入学,使部分个体受制于特定条件的限制,而使得部分群体无法享受到教育的培养。因此,进行小学语文小班化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打破教育对个体化重视程度不强的栓桔。
(二)小学语文小班化动因分析
小班化对于我国教育实践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体制构成因素,有着深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根源。其中,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是出现在小学语文小班化的必然原因之一,是任何阶段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教育平等的前提下,在选拔过程中获得胜出的人们才有机会享有较高程度的教育方式。小学语文小班化给各类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前提。只有通过小学语文小班化,才能实现各类人才的划分,而进行不同教育目标人才的培养。社会对个体能力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小学语文小班化也给受教育者提供多层次的技能来适应社会的需求。对于成绩良好、品质突出的个体,则成为社会和国家所关注的对象。
客观上来讲,学生的个人意愿与家庭背景、周围群体所从事行业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部分自主性转差的学生个体来说,其个体对未来就业方向选择上缺少主动权,而任由家长进行安排。
同时,个体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发现对所学专业兴趣相对较低。因此,有强烈的意愿进行在专业或学校方面进行重新选择,这可以说是引起小学语文小班化的内因。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小学语文小班化是体现教育平等理念的直接手段。小学语文小班化并非是教育差别化岐视,而是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给予部分个体以最优化的培养。
也可以说是通常意义上的“积极性岐视”。政策性扶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和落后地区教育发展,则体现小学语文小班化的重视,然而,其前提是正视教育区域的差异性,目的是为促进教育者的教育机会平等和社会教育整体的平等。
四、结束语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教育的推广。人口的流动使教育资源的相互传播在短时间内即能实现。教育的教育资源已不再为特定区域性所固有,而是为全球各个角落所共享。同时,教育公平理念给所有个体受教育的权益。其中,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作用显得更为关键。考虑到教育公平和个体的差异,教育提出了小学语文小班化策略。小学语文小班化成为顺应社会需求与发展需要的重要手段。从小学语文小班化标准、分流时机、分流形式对小学语文小班化进行深入的解读,借鉴与学习,将是我国小学语文小班化要走的长期路线。
在进行小班化的过程中,应有合理的评价体系作为保障,通过对学生学业与生活能力的自我评估,来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发挥个体在集体中的能力,增加其参与集体活动的能力。学生与教师在通过评价反馈进行互评,提出调适方法。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以具体的活动形式来发展学生参与能力,扩大学生对学习环境的认知能力,对隐蔽课程给予重视,通过其积极影响学生多元化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景芳玲.小班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小学管理.2000(03)
[2]鄂艳.解读我国小班化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1)
[3]叶志登.实施小班化教学的构想[J].教育评论.2004(01)
[4]陈月茹.美国小班化教学研究述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1)
[5]房蕊,郭庆兵.小班化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好形式[J].教育探索.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