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微课的案例设计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3-31 共4629字
  第三节 小学语文微课的案例设计
  
  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知识点繁多,虽然表 1 中我们列举了小学阶段的重难点,但它远远不能涵盖所有的知识点。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掌握情况及微课时间的长度等因素合理制定微课的主题,因材施教,让微课的价值得以彰显。针对不同的学段,本节选取了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古诗《望庐山瀑布》和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知识点《对联的特点》来进行微课的设计。
  
  《望庐山瀑布》是二年级语文教材上的一首古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尚不具备良好的古诗解读能力。教师无须过度解读文本,点到为止,让学生感受到庐山瀑布的壮丽气势即可。二年级的小学生的想象力有所欠缺,单凭教师的语言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图片或者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也是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趋势的。本微课程的设计是从朗诵和赏析这两个部分来设计的,有助于让学生在聆听与直观的欣赏中感知古诗的言语美,与作者产生共鸣。《对联的特点》是六年级的知识点,可供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也可供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这是一节专题型微课,专题型微课的设计的出发点就是小学的重难点知识,乃至考点。但是对于这类知识点,学生又很容易忘记做题方法。
  
  而微课是可供学生反复观看的,学生通过多次观看微课的详细讲解,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牢靠。这类专题型微课解决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这“道”题,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这“类”题的解题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小学阶段 1-2 年级是低年级学段,3-4 年级是中年级学段,5-6 年级是高年级学段,他们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是不同的。鉴于小学生在不同学段的心理特点的不同,教师在微课设计上也应进行具体的区分。
  
  首先,低年级的学生具象思维占主要地位,逻辑思维尚不发达,在 PPT 的制作中教师要运用图片、视频等具体直观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望庐山瀑布》中,以图片及视频的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到了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开始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有了一定的想象力,教师就可留下适当的想象空间以培养其想象力。其次,低年级的学生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教师要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对微课的趣味性要求更高。再次,从教师的语言及 PPT 的整体感觉上来说,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语速可以稍慢一点,字体最好用楷书或宋书等比较规范的字体,PPT 的风格可以卡通活泼一点,语气可适当亲近一些,可以用“小朋友”等称呼他们。但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希望被当做“大人”来看待,往往不喜欢“小朋友”等的称呼了。同时,PPT 应尽量少用卡通之类的元素,要以简洁大方为主。最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自我独立意识逐渐提高,对新奇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在讲解中或最后的知识拓展等环节要留出更多的让学生渴望探索的“点”,这其中任何一个“点”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影响。
  
  一、低学段微课程设计--《望庐山瀑布》
  
  笔者以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古诗《望庐山瀑布》为例,设计出朗诵与赏析《望庐山瀑布》的微课程案例。首先我们从学习内容、教学目标、学情及可行性等几个方面对微课设计进行前期分析,以凸显微课设计的出发点及价值。
  
  从学习内容上来看,古诗《望庐山瀑布》是冀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作者为唐代诗人李白。李白(701 年 2 月 8 日-762 年 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他的诗歌风格豪放,达到了盛唐诗歌的巅峰。诗作多表达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或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描写了瀑布的朦胧美及雄壮美,表现出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后两句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进一步表现出瀑布的气势。此诗通过描写庐山瀑布雄伟独特的景观,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本次微课程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朗诵和赏析两个部分,在朗诵教学中让学生感知古诗所描绘出的瀑布的气势及意境美,在赏析中理解诗句的含义,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愫。
  
  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来分析,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言语能力的提高,也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认知能力,更要帮助学生积累社会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也就是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鉴于这三个纬度的目标,将《望庐山瀑布》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学会认读文中的生字词并规范书写,并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了解作者,并学会通过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感。第二,学会有感情地朗诵,感受诗句所传达出的意境美。第三,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从具体学情上来看,二年级处于小学阶段的低年级学段,学生对背诵课文比较在行,背诵古诗更是不在话下。但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往往不到位,甚至还没有主动揣摩古诗含义的意识。而古诗所传达的意境又很难用言语去阐释,加上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尚未形成,他们需要具象的事物才可以理解文本。示范性的朗诵及背景音乐的配合,更有助于学生感受到本诗所传达出的意境美,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同时,教师应该从小培养学生朗诵的爱好,有些学生极具朗诵天赋,小时候的爱好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由此可见,《望庐山瀑布》的微课设计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案例以录屏式微课的形式呈现,投入成本低,操作方便快捷,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及可行性。
  
  (一)朗诵《望庐山瀑布》的微课设计
  
  课程主题:朗诵《望庐山瀑布》
  
  1. 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体会作者情感。
  
  2. 学习重点:学会划分节奏,初步感知朗诵要领,感受作者所抒发的情怀。
  
  3. 微课教学实施过程:
  
  (1)提问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导入语:小朋友们,你们见过的瀑布是什么样子的?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你所见到过的瀑布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著名诗人李白笔下的瀑布是什么样子的吧!
  
  (2)作者简介。李白(701 年 2 月 8 日-762 年 12 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他的诗歌风格豪放,达到了盛唐诗歌的巅峰。诗作多表达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或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3)扫清文字障碍,划分诗文的节奏。首先看生词,点读“庐、炉、紫、烟、川、尺、疑、银”,并注音。接着划分节奏,本首诗每一个小句都是七个字,这类诗我们叫做“七言诗”.七言诗的划分大多是二二一二或二二三的形式,本诗就是“二二一二”这样的形式。比如第一句是这样读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那么,剩下的句子你照着这样的形式,试着划分一下句子的朗诵节奏吧!
  
  (4)创设情境,感知全诗。教师播放本诗的示范朗诵视频,并配合视频的背景音乐初步感知诗句含义,感受本诗所创设的意境美,进一步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并让学生不断尝试朗诵。
  
  (5)知识拓展训练。掌握了七言诗的朗诵划分节奏的形式,让学生试着划分唐代杜牧的《山行》的朗诵节奏,感受这幅山林秋色图,并比较两首诗的节奏划分的不同之处。
  
  (6)编写微课脚本。微课的脚本可有可无,主要是为了方便制作者的微课录制,包含详细的过程设计。本节微课采取录屏式微课,为了让微课的步骤直观呈现出来,我们制作了本节微课的教学课件。具体课程脚本如下表所示:
  
  (二)赏析《望庐山瀑布》的微课设计
  
  课程主题:赏析《望庐山瀑布》
  
  1.学习目标:大概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感知古诗的美。
  
  2.学习重点:理解诗句含义,陶冶情操,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壮丽。
  
  3.教学实施过程:
  
  (1)微课导入。
  
  李白曾多次隐居庐山,在这首诗里虽句句写景,但是呢,句句也都饱含了他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感受一下吧!
  
  (2)配合 PPT,逐句讲解。来看题目,“望”就是“看”的意思,“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是著名的风景区。那么“看庐山的瀑布”,李白看到了什么呢?
  
  来看第一句,“日”就是“太阳”,“香炉”是指香炉峰,因为它和香炉很像,来看图片。再来看一张图片,我们可以看到紫色的烟,感受一下第一句。第二句的意思就是“远远看去呀,瀑布就像匹白练挂在山前”,来看图片。再来看第三句,从远处看,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下来。“三千尺”是虚指,并不是真的有三千尺,再来看图片感受一下。就好像是银河从九天落下来一样。“九天”指的就是很高很高的天空。
  
  (3)视频片段赏析。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产生视觉冲击,让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象,与作者产生共鸣。
  
  (4)整体感知作者情感。想象一下,如果你看到了这种气势磅礴的景象,你会有什么感觉呢?会不会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又会不会舍不得离开呢?那么这就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了。当时作者也是这种情感,这就很容易从景中感受到作者的“情”了。
  
  (5)课外拓展。你有没有被这种景象所感染呢,那么,请把自己的所感所想分享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吧!也请小朋友以后要留心观察生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6)编写微课脚本。具体课程脚本如下:
  
  二、高学段专题型微课设计--《对联的特点》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一篇课文是《我和春联》,作者为黎汝清。本文讲述了作者从小对春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因此为作者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埋下了伏笔。所以,本微课以此为出发点,延伸设计了一节专题型微课,主要讲解对联的特点。对联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也是小学积累与运用板块常考的知识点。
  
  对联起源于秦朝,作为汉族文化的传统习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语言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讲求“仄起平落”,在现代汉语中,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字数相等,词性一致,这是对联的特点。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是十分贴近我们生活的学科,所学的知识以各种形式灵活地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应该留心生活中的大语文,更需要家长及教师正确引导。任何一个好的引导都有可能影响孩子,就如同《我和春联》的作者一般,因童年的爱好而决定其一生的文学创作之路。
  
  综上所述,笔者设计了以《对联的特点》为主题的微课。
  
  1. 学习目标:掌握有关对联的题型。
  
  2. 学习重点:在了解对联特点的基础上,掌握做题方法,产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
  
  3. 教学实施过程:
  
  (1)微课导入。
  
  对联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你能区分上下联吗?你又知道对联的特点吗?
  
  (2)配合 PPT 及写字板,具体讲解对联的特点。以 PPT 中的对联为例,说明右边的是上联,左边的是下联。对联的特点一是字数相等,词性一致,比如“一”与“五”都是数词,“年年”对“岁岁”,“称心”对“如意”等。特点二是平仄相合,上联尾字用仄声,即我们平时的三声和四声,下联尾字用平声,也就是一声和二声。比如这里的上联尾字是“意”,是四声,下联尾字是“心”,一声。
  
  (3)结合讲解,做例题。根据对联的特点,找出词性一样的对联,写出例题中尾字的平仄确定上下联。从第一句看起,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并根据平仄确定“花香鸟语无边乐”是上联,“水色山光取次回”是下联。再看第二句,“寿比南山不老松”一看就是祝寿的话,根据经验我们也知道它对的是“福如东海长流水”,再标出声调,我们可以发现“松”是一声,所以它应该是上联还是下联?对,下联。那么剩下的两句话就是一副对联了,再来看尾字,“描”是二声,“化”是四声,所以上联应该是“东去残妆随雪化”,下联是“春来美景任君描”.
  
  (4)拓展训练,以拓展题检验学习成果,并超链接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渊源及其他相关延伸性知识。
  
  (5)编写微课脚本。根据搜集的教学素材,配合课件及写字板详细讲解。
  
  具体课程脚本如下: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