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当代作家马朝虎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原题为《饿水》,作者描写了“缺水”“惜水”的故事,他从小生活的村子常年处在缺水之中,人们对水有强烈的渴盼之情,每次下雨都像一个节日,每次洗澡都带给他们巨大的欢乐。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言浅意深,通过简简单单的几个场面的描写,就把水的珍贵之处展现出来,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就是一勺水从头到尾浇下来,皮肤都在滋滋作响,让人想到了久旱逢甘霖的庄稼,生动传神之处触手可及。
然而,由于这篇课文是五年级课本里的,五年级的孩子相对来说比较单纯,人生经历比较少,只通过普通课堂讲解,学生很难把握课文的深刻内涵,也难以理解作者内心深处对于水的爱和珍惜之情,所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让孩子们把握《水》的阅读重点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之处。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法让学生们把握这篇文章的阅读重点。
第一,画面再现。把握好文章中的画面展现,通过与学生对话去品味、解读三幅具体画面。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处于甚为关键的位置,我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把握这一点,在课堂上与学生积极对话,通过对话,让他们品味三幅画面:“一担水”“一场雨”与“一勺水”.通过话语及图片启发他们的感悟、想象,让他们身临其境,体会水的珍贵与缺水的痛苦,进而了解以苦写乐的反衬手法;我首先从“一担水”这个场景开始品读,展示这幅远景画面所体现出的“苦”,大家为了一担水要跑十公里,排上几个小时的队伍,的确是很“苦”,体现了水的缺乏与珍贵;接着展示近景画面“一场雨”,雨水一来,整个村子就进入了狂欢,大家在雨中奔跑,有一种发自生命深处的喜悦和热情,雨水给大家带来了“乐”;然后我并没有继续展示第三幅场景,而是引导学生质疑:“雨中洗澡,却有一种特别的滋味,你体会到了吗?”从而引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雨天洗澡的“乐”与背后的那种缺水的“苦”之间的反差,这种反衬手法的运用在对话中得以揭晓。最终,通过解读“一勺水”的快乐,让孩子们通过想象补充完整这幅画面,一勺水虽然少,带来的欢乐却是弥足珍贵的,这样就加深了学生的感受,文字创造性、个性化地成为学生们脑海中的画面,情动而辞发,他们对于水的珍贵就有了情感体验。
在授课过程中,我用朗读的方式带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比如“雨中洗澡”“雨中狂欢”,都是通过激情的朗读让孩子们感受那份“酣畅”;通过朗读,让孩子们从画面中发现其核心,即“痛痛快快”.随后我提出问题,“句中哪些词可以表现这种痛快?”让学生分析,引导他们去思考,为了能把这份“痛快”进行到底,应该如何去做,学生们多少都有一番独特的体验,能够在画面再现中捕捉那份快乐、自在,那份尽情享受的乐趣。
第二,咬文嚼字,寻找、解析关键词。对关键词进行把握,能够读出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感受。五年级的孩子大体能够读懂文本,但无法读透,他们缺乏涵咏文字、咂摸咀嚼的能力,缺少对文本的个性化体验。所以,我通过寻找、解析关键词的方式来引导他们理解《水》的阅读重点。我选取了文章中两个关键词作为文本的切入点,一个是“饿”,一个是“笑”.我首先提了一个问题,文本中通过哪些场景描写来表现“饿”?学生们各抒己见,问题结束后,我又设定另一个问题,“这是一种怎样的笑呢?”学生们的答案有无奈、苦涩、对孩子的爱等理解,随后,我顺势引导出文中母亲也缺水,但在如此困境下她传递给孩子的依然是笑,于是主题就被一层层牵出。
我在处理《水》一文时对“饿”进行了新的解读:一般意义上认为饿是缺粮,渴是缺水,用饿来说缺水,显得水和粮一样珍贵,把渴说成饿,写出了水的重要以及人们对水的渴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能够很快地理解。水本来是很平常的,但在那个特殊的地方却成为了最珍贵、最稀缺的,因为作者从此再也没有听到那个字眼,不仅水稀缺,生活中一切物质都匮乏,没有水也就没有粮食,没有水喝就等于没有饭吃,他们把水当成饭,所以才说是“饿”!我觉得这样引导更能够让孩子们理解,在那个年代,生活中的一切物资都是匮乏的,所以《水》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珍惜水资源,更要惜物,即珍惜生命中的一切,这是我从教学设计的第一个关键词“饿”中所体悟出来的内容。
第二个关键词是“笑”,学生争辩关于笑的含义,我引导说,“母亲也缺水,但她却是坚韧的,她没有以泪洗面,而是用乐观的态度来对待,这一切都源于她在困顿生活中对生活的热爱”.
这就将文本的主题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孩子们由此感悟到对生活要热爱,要积极乐观。同时我还告诉学生,母亲为何打开又锁上水窖,那是因为她懂得“好日子就是要细水长流的”,这样就又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对学生做出了相应的导引,这种对关键词的多层次解读,实现了教学目标设置的三个维度。
第三,主题发掘,引导学生从表象走向内核。在画面再现和关键词解析后,学生们对于文本已经有了大体印象和具体了解,此时,我引导学生去进一步分析、挖掘这篇文章的主题,完成阅读分析的升华。在大多数老师的眼中,一篇文章就是用来表达一个主题。比如《水》一文中着力表现水的珍贵,于是很多老师会将主题定位在“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上,由此浅尝辄止,认为只要教给学生这点足矣。但实际上,因为中国文字的语义丰富性,所以文章的内涵往往是多层次的,会有多个主题。语文教师不但要告诉学生一般的寓意,也应尽量发掘文章的多种主题,将其讲解给学生。比如在《水》中,人们的生活一年四季都需要忍受缺水带来的苦痛,但作者却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人们在雨中狂欢,写母亲用勺舀水冲凉的舒畅,这就是对“惜水”主题的升华。我在讲解中,紧扣住作者无限放大“有水之乐”这一契机,将文本主题向前迈进一步,提升为“苦中作乐,乐观面对生活”.这种人生态度是本文要表达的核心,通过分析这个主旨,引导学生能够接受一种人生精神,即“乐观面对生活”,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时,不要害怕,要乐观面对,这样才能从人生困境中走出来。这种乐观的态度是学生能够从本文学到的最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