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小学语文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构建
【第一章】小学语文教学困境研究引言
【第二章】小学语文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3.1 3.2】互动教学共同认知与分级递进原则
【3.3 - 3.5】互动教学其他实施原则
【4.1 4.2】师生双向协作备课
【4.3 4.4】活动对接承载教学互动
【结语/参考文献】互动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探讨有效的小学语文多维互动教学,归根结底就是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就是要在教学中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就是要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平台,以此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小学语文课才能长效焕发生机活力。
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既须改变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机械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又须防止语文课堂停留在"假热闹"、"伪互动"的表面。正是基于这些认识,笔者萃取影响较为广泛的一些优秀教学模式研究成果,如主动学习教育模式、"问题讨论"教学模式、"差异参与,自助合作"教学模式、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模式、"导生制"教学模式等等,集各家之所长,因地制宜地结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学习特点以及小学语文学科特点,通过实践探索,总结提炼出小学语文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该模式从多维互动系统的高度重新诠释主体互动,灵活搭建教师、学生个体、小组(学生群体)之间的三级多层互动网络,并汇集教学要素(如工具、时间、空间)与资源,与教学主体一同构成更深层的高级多维互动,从而提升教学的综合效果。
本模式具有多主体、多层面、多层次、分阶段的互动特色,具体特点表现为互动主体多元、互动内容多维、互动形式多样、互动媒介丰富。就如何实施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原则与实施策略,能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展开多维互动教学提供一条有益的学习途径,并能引发教学上的创新思考。
笔者运用本模式展开小学语文教学以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成绩。所带班级小学语文学科期末测评平均分与优秀率多次排名年级第一,学生在校、市级语文写字、作文、演讲、知识竞赛比赛中表现突出。其中,经由笔者采用本模式指导的学生习作《美丽的东江湖》获湖南省第一届小学生优秀习作评选活动特等奖。
本人运用本模式执教的习作教学《小城凤凰》成为郴州市新课改骨干教师培训的观摩学习课。
从小学语文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未来发展看,除了从课堂应用角度做研究外,还可以从小学语文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评价与管理、优化小学语文多维互动软硬件配置、小学语文多维互动模式数据化研究等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一、书籍类:
[1][美]乔伊斯。教学模式(第七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严先元。走向有效的教学[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3]李春华。合作教学操作全手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4]马玉玺。"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实践操作指南[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5]王浩明。主动学习教育模式的建构[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6]郭建军。 活动建构教学体系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探索[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7]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1]王增昌。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小学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2]张伟。小学语文"球形"阅读教学原理与应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13]孟万金。协作互动资源整合的教育力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4]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5]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16]陈奎喜。教育社会学研究[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2.
[17][苏联]尤客。班巴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18][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9]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0]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1]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22]郑金洲。互动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
[23]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二、论文类:
[1]何浩峰。简论课堂互动教学设计[J].教学与管理,2002.
[2]徐小川、卢宏。从传统学习到合作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1)。
[3]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
[4]肖美艳。我国近二十年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
[5]吴也显。课堂教学模式浅谈[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8.
[6]吴也显。我国中小学教学模式试探[J].课程。教材。教法,1989.
[7]高笑天。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J].教育探索,1996.
[8]蔡伟。语文教学模式:问题和策略 [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3.
[9]张晓磊。新课改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研究 [J].语文建设,2014.
[10]徐飞·国内外课堂互动研究状况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5(2):55-63
[11]付立新。谈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4.
[12]陈少峰、于蓉。参与式语文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2013.
[13]吴清彩。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3.
[14]蔡一鹏,语文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 课程· 教材· 教法,1999.
[15]凌荷仙。多维互动 让语文课堂更灵动[J].小学时代,2014(122)。
[16]严仲连,曹霞。谁是真正的主体:关于主体性教育理论的述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06)。
[17]李盛。"多维互动"教育实践探索研究的互动观及组织模式[J].时代教育,2007.
[18]杜少礼。谈主体性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语文教研,2006
[19]段克丽。语文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探微[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
[20]方瑞兰。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
[21]解娟。新课改条件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索[J].新课程学习(上),2015.
[22]陈明月。如何创建"以生为本"的语文教学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5.
[23]曹荣誉。教学互动:支持因素与实施策略[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8.
[24]俞冬伟。关于语文教学互动场的构建[J].辽宁大学学报,2002.6
[25]亢小梅。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4
[25]叶澜。重构课堂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
[26]刘咏梅。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4.
[27]刘小坤。以综合性改革方式构建语文高效课堂--"团队·互动"语文教学模式深化研究介绍[J].福建教育,2014.
[28] [日]佐藤学。课堂改革:学校改革的中心课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5.11.
[29]韩时琳。注重师生互动 提高教学效果[J].中国高教研究,2003.4.
[30]朱丽华,王运行。浅谈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策略[J],教学研究。2002.2.
[31]蔡小平。"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J].华人时刊(校长),2014.
[32]毕胭。设计课堂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初步探讨[J].科教文汇,2013.
[33]杨成平。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J].语数外学习,2014.
[34]王连仓。近二十年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J].教学与管理,2000.
[35]吴丹青。"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学月刊中学刊,2003(6)。
[36]章华。从赫尔巴特到魏书生--浅谈我国语文教学模式的发展与进步[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37]张玉利,张俊。建构"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J].语文教学研究,2005(8)。
[38] 王家瑾。从教与学的互动看优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研究,1997(1):p51
[39]朱成祥。主体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40]岳欣云。师生互动:从形式走向实质[J].当代教育科学,2004(14)。
[41]杨丽。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调控[D].湖南师范大学,2011.
[42]孙泽文。课堂互动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43]杜永强。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研究[D].宁波大学,2012.
[44[李慧洁。新中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5] Mehmet Gültekin. Program reform in primary schools in turkey: what do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ink?[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1, Vol.9.
[46] Yaron Schur, Igal Galili.Thinking Journey - a New Mode of Teaching Sci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2009, Vol.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