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小学语文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构建
【第一章】小学语文教学困境研究引言
【第二章】小学语文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3.1 3.2】互动教学共同认知与分级递进原则
【3.3 - 3.5】互动教学其他实施原则
【4.1 4.2】师生双向协作备课
【4.3 4.4】活动对接承载教学互动
【结语/参考文献】互动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小学语文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一个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为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以取得预期效果,就必须有科学的实施策略来精心谋划、科学统筹各个事关教学的大小环节,协调好教学关系,把控住教学质量,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应对安排。尤其对初入行的年轻教师,在制定实施策略时更加力不从心、难以下手。事实上,实施策略制定得当,可帮助教师理清思路,把握教学方向,使教学有章可循,让学生轻松学习。忽视实施策略的制定或制定不当,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错,甚至有时出现课堂失控,导致教学混乱或失败。
在"面向全体学生"和"倡导探究、合作、自主学习"的理念影响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然而,在热闹的背后,低效的教学现象仍然存在。为提高课堂实际操作中教学互动效果与质量,笔者经几年的实践、探索,从互动主体、互动内容、互动形式、互动媒介这四个方面提出以下几个应对策略。
第一节 搭建三级互动平台
由于教师在知识掌握、能力水平以及技术操作上都具有相对优势,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真正保证。而三级互动平台的搭建是小学语文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为实现师生、生生充分互动,发挥学生主体性而做出的探索与努力。通过三级互动平台的搭建,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这是一种优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它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
搭建三级互动平台的具体做法则是在学生中挑选出语文学习能力强,善表达,爱思考,有组织管理能力的学生,把他们称之为"导生".所以,导生在学生中是具有特殊身份的特殊学员。导生的设置是由其特殊的职能所决定的,与其他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小组长的职能有所不同。导生的职责则是组织协调、管理、收集记录,汇报等。组织协调是指组织学员们交流观点和想法,协调好各个学员提问顺序与说话时间,并且接受学员们的提问,成为主要发言人。管理则是指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导生要管理好各个学员的言行,维持好纪律。收集记录是指导生课前收集本组学员准备好的问题,课中记录最终的讨论结果或者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于白板上。汇报是指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由导生进行汇报。以上职责对导生的综合素质有相当高的要求,极大的锻炼了他们组织领导力、思维反应力、管理能力、口才等各方面的能力,打破平行教学,根据学生自身学习情况分层次培养,设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使得班级中的拔尖人才能有更多地展现机会。为扩大锻炼机会,导生不是固定人员,而是每月一换,普通学员也有晋升为导生的机会,通过努力获取导生名额。因此,导生身份在学生看来,还会成为一种荣誉的象征,激励学生们竞相奋进的动力。
教师给每个小组安排一名导生,导生就如同教师的分身在组内能起到"小老师"的作用,相比教师一人要同时面对几十名学生,这样做能为教师教学减轻压力。在导生与学员即组内互动时,教师也深入小组,倾听各小组讨论的内容,当小组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由导生举手示意,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同时,由于小组的迅速反馈,学生在某一内容上出现学习困难,教师能当场了解学生难以掌握的部分。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按编号轮流汇报,彼此之间还存在竞争,相互互动。那么就产生了导生与学员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多层次的互动。如下图所示:
通过上图可知,在互动过程中,形成一个三级层次的互动网络。在实际操作中,三级层次的互动网络可遵循以下流程运行:
环节一:教师与学生互动(调动)环节二:导生与学员互动(小组内部互动)环节三:小组与小组互动(小组之间)环节四:教师与学生互动(总结、评选)教师与学生互动是基础,为引入学生之间的互动做好铺垫,同时对学生的互动状态随时调控。在导生与学员,小组与小组之间互动时,教师只是位观察者,当学生需要请求帮助时,教师可随时参与。所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并不是只存在于环节一和环节四中,环节二和环节三也可以允许师生间穿插互动,只是处于一种辅助性地互动行为。
建立这种三级互动网络可调动师生、生生全方位互动,展示出多元化、多层次、立体式的互动效果,并且易于操作。
第二节 师生双向协作备课
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一般都是由教师单方面确定,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在学习内容上没有自主权。由于各类学生存在个性差异和需求差异,教师单方面统一安排教学内容时,难免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真正做到人人满意。因此,小学语文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打破只按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在教学内容方面尝试改进,不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备课,教学内容不是由教师个人安排,学生也可以凭自己的兴趣点来确定课堂学习内容。让学生也参与到备课中来,与学生共同完成备课内容。
这种做法是对传统教育"教中心"体系思想的彻底颠覆,也是为真正实现从"教中心"到"学中心"的转化而做出的改变。以人本为基石,改变教师头脑中旧教育思想枷锁,改变主导教学和管理的强权思想观念,去除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解放教师教育观念的表现之一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相信学生、信任学生,将学生转化为教学中的资源来加以利用。
因此,教师备课可采用师生双向协作备课的方式来丰富和完备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师在备课前,心中要存有两种目标,一个是落实语文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近期目标),另一个是发展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品质,关乎学生个人成长的培养目标(长远目标),如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自学能力。将这两种目标融入到所要教授的内容中去。
再依据教材和教学目标,确定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涵盖学科知识、技能、学习方法等。
教师在做每课具体教学设计时,教案上要有留白,即是说教师教的部分不能将课堂时间全部占满,一定要为学生留出讨论时间,教学内容也由学生参与备课加之完善。教师向学生提供预习单,学生通过预习的方式参与备课。许多教师都深知学生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但学生究竟该如何预习具体指导还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预习会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预习的效果差强人意。有的教师对学生预习非常重视,设计了"讲学稿、导学案",安排得非常细致。学生根据导学案一步一步进行预习,为自主学习教材扫清障碍,但是学生仍不可避免地受到教师思维的隐性控制,学生决定学什么、怎么学的自主权仍然难以实现。所以,笔者经过多方尝试与验证,在遵循有机整合原则和开放发展原则的前提下,设计了适合小学生课前预习的预习单:
小学语文预习单:
任务 A:浏览课文一遍。然后把不认识的字的拼音写上,不理解的词语写上意思,再朗读两遍。
任务 B:课后生字写上拼音,组两个词。
任务 C:不明白的地方或感兴趣的内容划记下来,准备好问题在课堂上提问。
任务 D:把不理解的句子多读几遍,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写在书上空白处。
任务 E:将自己的阅读感受用一句话或几句话写下来。
其中 A、B、C 是必做,D、E 是根据具体课文任选其一。
字词始终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点,因此预习单中的 A、B,围绕字词而设。
字词的学习可以结合工具书,学生是能够独立完成的。如果在家完成对新课字词的学习,那么,这部分的内容在课堂上可以大大缩减,节省出很多时间,供小组讨论时用。同时对课文的学习减轻理解上的难度,提高学习的效率。
任务 C 是要求学生自备问题,至少准备一个问题。在课前预习时,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理解困难的内容设疑,形成一个个问题,用于课堂讨论。真正的思考是从提问开始,所以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当然,学生对新课问题的准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
曾在一篇文章上看过这样一段话:"中国学生在课堂上能回答的很精彩,却提不出像样的问题。"确实,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做作业、考试,学生习惯了被提问,缺乏自主提问的意识。自发提出疑问,成为当下学生的软肋。所以,学生的预习首先从萌发问题开始。布置学生预习时,要求学生对新课内容准备至少一个问题。每天早读时间,导生会向本组学员搜集问题并记录在问题搜集本上。教师则根据每个小组提问的优劣,勾选出高质量、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再将问题本返还给导生。通过问题搜集本,学生知道哪些问题被征用,可用于课堂讨论。教师通过问题搜集本,可以起到调控作用,避免出现离题万里的问题或者没有讨论意义的问题,保证教学高效、有效。课后,公示学生的问题作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问题才算高质量、有意义,怎样才能提出好问题。
经历一段时间后,会慢慢发现学生在提问方面的进步。提问角度多样,问题切入关照了语文知识点的方方面面。如,有抓关键字词提问,有抓中心句提问,有对课文标题提问,有对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提问,有对课文中人物如何分析,人物特点如何把握提问,对标点符号提问……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借助辅导资料、同学提问方式的启发,问题源源不断,问题搜集本上可供讨论的优质问题越来越多。在这个阶段,教师无需再甄选问题,小组根据自己学员报上来的问题直接讨论。在进行小组讨论时,每个小组讨论的问题都不一样,有的小组问题的切入点一样,但问题的表述又不一样,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质的飞跃。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如此。
长久的坚持下,学生越来越爱思考,不断有疑问产生。学生开始习惯处处发现问题、找寻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好奇心、求知欲、敏感度这些可贵的品质都是问题产生的动力,教师应以包容的心态保护这些品质,不以强势自居,否则磨灭了学生强大的自学潜力,与教育的真谛背道而驰。
任务 D 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如何去理解句子,并养成在书上做笔记的习惯。任务 E 则从学写作文的角度,通过写简单的读后感,教会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又对今后写作大有帮助。
从任务 A 到任务 E,都是有层次地进行了设计,语文讲求"字、词、段、篇"A、B 是围绕字词而设,C、D 是围绕句、段而设,E 是纵观全篇而设。C、D、E 都属于开放型要求,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各自理解与独特的体验。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既落实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做笔记的良好习惯,还涵盖了读与写。学生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可通过上网查询、辅导资料等搜集大量课外材料,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面。如此一来,师生双向协作备课的做法既弥补了教师欠考虑的地方,又真正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内容学习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