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课堂点拨是把双刃剑, 适时到位的点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拉近师生距离;反之,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怎样才能让课堂点拨帮助学生的学习之舟行得更远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用充满智慧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点拨一旦到位,就宛如智慧的火种,能点燃师生共鸣的火花,能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在教授李白《 将进酒》的过程中,一名学生诵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声音过于平缓。这时,笔者装出睡眼惺忪的样子对他说:“ 你扮演的李白估计是快要要睡着的李白, 而非诗歌中满心悲怆的李白。”
学生闻言都笑了。在接下来的朗读中,他们都有意识地将前两句读得高亢奔放,后两句读得舒缓低沉,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的悲慨之情。在这样的点拨中,教师敏锐地指出了学生的不足, 让学生明白了努力的方向。
又如在教授李清照的《 声声慢》时,学生也知道诗歌表达的情感是悲伤的, 但就是读不出那种悲戚感。在朗读首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时,学生只注意到声音要低,因而读出来时显得平淡无味。 笔者灵机一动转而问:“ 大家认为李清照在寻觅什么呢?”
生:“ 她在寻觅‘ 误入藕花深处’的青春时代。”
生:“她在寻觅与丈夫‘ 东篱把酒黄昏’的幸福时光。”
师:“但她最后找到的是什么呢? 对此我们都心知肚明,只是徒增了伤悲。请问,当你内心充满无尽的伤痛时,你会用怎样的声音回答别人呢?”
生:“ 哭着回答,声音有哭腔。”
师:“很好!所以我们在读时要读得深沉。停顿的地方,要用气息带动声音,形成拖腔,声断而意不断,就能读得更悲了。”
生:“ 我认为读时要读得轻、读得慢,才能读出忧郁。另外‘ 惨惨’一词语调要高些,这样富于变化,才会有更强的感染力。”
生:“朗读时应带有一种迷茫的感觉, 因为她什么都没有寻觅到。”
师:“ 同学们回答得真好, 我们朗读诗歌时只有使自己身临其境,才能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
对学生精彩的回答, 笔者赞叹不已, 但又想追问:学生的智慧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显然,这是点拨的结果,而且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并不是直接的、生硬的,而是瞅准时机顺势而发,先通过点拨让学生认识到原有的不足,从而进入愤、悱的状态,然后再通过点拨让学生有所思悟,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精彩课堂
课堂上,教师的点拨是教学的助推器,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点拨应在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进行,通过教师真诚的关注、精妙的评价、智慧的引领,不显山不露水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比如执教鲁迅的小说《 祝福》,在挖掘祥林嫂的悲剧根源时,教师问“ 祥林嫂是被谁害死的”.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名学生语出惊人:“ 祥林嫂是自杀的,不存在凶手问题!”该生摆事实、讲道理,滔滔雄辩。其他学生针对他的观点展开辩论,课堂气氛甚为热烈。另一个学生辩论说:“ 祥林嫂本就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她以何种方式死并不重要,黑暗的社会才是幕后黑手。”
学生间的互动评价之所以热烈, 是因为教师点拨精当,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之间产生了一种合作、竞争的意识,课堂教学因此生机勃勃。
三、在点拨中培养学生美好的人性
( 一) 教师要关怀所有的学生
爱默森曾说过:“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学工作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破除“ 师道尊严”,消解“ 教师中心”,以尊重为基础,尊重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用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充满人情味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用幽默而富有哲理的道理去启迪学生,用真实生动的事例诱导学生, 尽可能多地给他们一些表现和实践机会,让他们张扬个性、展现才华,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自身价值实现的幸福。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厚德载物,用丰富的学识和海纳百川的胸怀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 二) 教师要尊重个体 ,真诚交流,共建和谐课堂
教师的课堂点拨要及时到位,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教师多给学生一点理解和鼓励,对学生而言便无异于雪中送炭,使他们在情感上受到安慰,在心理上获得补偿。这样一来,学生便更善于表达,且乐于表达。
( 三) 点拨要避免单调,力求多样
教师要巧妙利用课堂上随机出现的情境变化,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例如在一次作文评讲课上,一名学生这样写道:“ 她的眼睛明如春水。”笔者立刻予以嘉许,并追问“ 还有其他比喻吗”.学生有的说“ 葡萄”,有的说“ 水晶”.诚挚的交流既开启了学生的心灵之锁,又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 1] 辛 立松。高 中语文课堂“ 点拨时机 ”探究[ J] .现 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2015,(03)。
[ 2] 张 思荣。巧 点拨 妙生成 ---论高中语文点拨法[ J] .中 学语文,2013,(03)。
[ 3] 孔立新。运用点拨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J] .中学语文教学,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