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的菜市场,细雨蒙蒙之后的山林,总给我们一种亲切、温馨,久违了的幸福感觉。徜徉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笔者对“绿色语文”情有独钟,并于教学过程中积极实践、不懈探索,让高中生在一阵阵“蔬菜的味道”中快乐学习、茁壮成长。
一、关注生命,那是扎根大地的“土豆”
我们会不时地发现有年轻人甚至是莘莘学子因情侣间的小矛盾,父母的教育失策,或者考试压力等问题会选择自杀轻生、伤害他人的消息。扼腕之余,我们也应当思考目前生命教育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渗透是否有效。一颗小草、一座高山,哪怕出墙的“一枝红杏”,都是勃勃生命力的完美诠释,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中教师,我们更应教育他们珍爱生命。在绿色语文课改理念中,这是虽很普通,却扎根于大地的颗颗“土豆”.历经求学的艰辛、求职的颠簸,还有默默地耕耘教坛数年的惊喜与失落,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对生命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但于课堂之上,我们须通过种种策略、环节引导学生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教授必修二《我与地坛》一文时,笔者就有意地在以下几个环节渗透了浓浓的生命教育:
导入环节:笔者向学生们列举了贝多芬双耳失聪,却勇敢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奏响了全世界最响亮的乐音;海伦·凯勒生活在无声、无色的世界中,却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我们明白了她对生命的挚爱与永不言弃;还有张海迪、霍金等等,这一连串的名字足以让我们感喟:生命无价,倍加珍惜!
研读部分:就像史铁生遭遇疾病、残疾一样,我们每一个人在生命的旅程中总会邂逅或大或小、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挫折。我们会伤心、悲观,觉得全世界都抛弃了自己。即便如此又怎样,不是还有那个荒芜冷落的地坛来接纳失魂落魄的史铁生吗?看到文中作者的母亲如此痛心,又坚强地让孩子重塑对生命的信心,我们又怎么忍心随意地弃母亲而去?
坚持下去,我相信这颗颗“土豆”一定会滋养一个个茁壮的灵魂,在班级学习中塑造一个个“硬汉”形象。
二、丰润情感,那是清新爽口的“黄瓜”
新课程背景下 ,课程标准首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来阐述语文教学的课堂目标。遗憾的是,在应试教育制度的长期影响下,情感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抑或只是将其作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工具、手段,是顺应改革表象的点缀与标签。相比于教书,语文课堂更多的责任在于育人,这既出于学科知识工具性的内核,也是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世纪英才的需要。在绿色课堂教改理念的影响下,笔者于教学过程中着眼于升华高中生一个个鲜活、悸动的灵魂,依托教材,创新教法,在丰润学生情感的同时,也促使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辅相成、并行不悖,让语文课堂挂满了一条条清新爽口的“黄瓜”.
记得在教授必修三杨绛先生的《老王》这篇课文时,笔者认为它有别于常见的父母之爱,或者感天动地、生离死别之类的文章,须要深入挖掘、引导才能彰显其蕴藉的内涵,情感的魅力。在组织学生谈谈读完课文之后的感受时,一名学生的回答引起了我的兴趣,他说:“这篇文章读了以后,觉得老王是一个很善良、可怜的人,但整篇文章让我觉得反而有一丝温暖,没有绝望与恐怖。”结合这句话,我组织学生开始思考、概括以下两个问题:1.文中哪些细节可以体现老王的善良与可怜?2.文中哪些细节让我们感到了一丝温暖?
很快,学生们就从文中发现了诸如老王愿意车费减半给我们家带冰块,并且带的冰块比他前任要大一倍,送钱先生看病,不但不要钱,还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等细节都能体现老王的善良;杨先生的女儿送给老王一大瓶鱼肝油,治好了他的夜盲症,为了照顾老王的生计,特意地坐他的三轮等细节也让我们感到了一丝丝温暖。在此基础上,笔者组织学生搜寻生活中类似的人和事,并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或许是教材文本触动了学生们心灵深处那根柔软的情感之弦,学生们纷纷地说起了桥墩下的两个流浪汉,穿梭于大街小巷收破烂的单身汉,还有一家三口都身患残疾,在小区里打扫卫生的保洁员,谈到了与他们交往过程中点点滴滴令人感动的瞬间。
课后,学生们一个个的表情都很凝重,他们似乎从中汲取了某种强大的力量。一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这篇文章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幸福,也让我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我要努力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为了天底下所有善良而不幸的人。”我十分欣慰,因为我不仅摘给学生们一条清新爽口的“黄瓜”,还给他们开掘了一条汩汩流淌的情感之河。
三、品析文化,那是温和软润的“茄子”
对于我们语文老师来说,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品析文化,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他们沐浴着传统文化的光芒,如一个个温和软润的“茄子”,在绿色课堂的构建中散发着自己独有的香气与色泽。
在教授必修二鲁迅的《祝福》这篇小说时,笔者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了“阅读文章,寻觅中国过年风俗”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活动中,学生们从课文中发现了“送灶神”时杀鸡、宰鹅、买猪肉、放爆竹“,祝福”的时候只能有男人参加等民俗文化。在这篇小说中,这些传统的民俗似乎更多了一些封建迷信思想,折射出其对底层人民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迫害。当然,这是由于小说主题的需要而设计的,学生们显然没有落入偏颇的窠臼当中,他们积极地查阅资料,引经据典,论述了中华民族“祝福”之礼的历史形成与演变过程,其更多的意义在于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又把课堂探究的视角伸向了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清明节等民俗节日,整理了许多详实的文化资料,并把它们制作成电子小报,上传到网络中,引发了不少网民的点赞、评论,也有提出修改意见的。由品析文化开始,到深入的文化探究活动,语文课堂上氤氲着浓郁的“茄香”,在绿色课堂之“蔬菜的味道”中别具一格、三日不绝。
总之,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更是欣欣向荣的生命之色。徜徉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们应坚决摒弃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以生命的活力、情感的色彩、文化的气息、自然的脉动让语文课堂充满“蔬菜的味道”,将“绿色课堂”课改理念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霍学林。高中语文教学应体现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关注[J].东西南北,不恨年华 2011,(21)。
[2]高丽娜,于晓飞。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