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会探究
深度阅读的提出,是立足于学生对生命和人生的观照, 要求教师带领学生不仅要观照语言文字本身,更要重视探求文本背后的东西。 实践中,我们逐步健全完善了“讨论导练课”和“自主阅读课”两种课型,这两种课型依据单元教学需要,相互依托,互为补充,孰先孰后,根据需要教师自行调整。
讨论导练课, 建立在学生全文默读的基础上,对学生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言”的地方,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引领学生进行多角度探究,使学生达到“心求通而能通,口欲言而能言”,进而达到通他人之未通、言他人之未言的目的。
如在教学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时,学生对于“秋雨”一节的理解是有难度的。 如果让学生仅仅看到“雨”是作者散文中精选的一个场景,仅仅看到“凉”是秋雨的一个重要特征,仅仅看到“天凉好个秋”中的“凉”不仅指天凉,也可照见作者心凉,就戛然而止,这是对文本和生命的不负责,必须引领学生对此做出更深刻的体悟。而此时,学生的所思所想往往无路可走。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关注到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处境、情怀融入学生思考,把作者其他作品如《沉沦》等引入学生视野,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凉”,是特定背景下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当然,如果能把同时代作家如郭沫若的作品一并纳入学生视野,让学生进行同类鉴赏和对比鉴赏,可使其思维更广更深,对学生构建更为全面、深入的思维框架是大有裨益的。 (如图)
自主阅读课,基本分为两个环节:一是学生自读,摘抄读书笔记;二是完成 800 字读书随笔一篇。 它是讨论导练课的支撑与深化,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提高自我深度阅读的探究能力。
3.改善评价
评价是检验师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为确保学生深度阅读质量,莱州一中建立了“师生同共体”多元综合评价体系。 对学生而言,要求每名学生每学期提交 1 本阅读笔记、4 篇阅读随笔,提交一篇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的 5000 字以上的研究性论文,然后由“师生评审团” 根据文章质量评定出 A、B、C、D 四个等级。对教师的考核, 则是依据所带领学生的等次进行评定。这种综合评价的方法,促使师生互为依托,共同发展,也是深度阅读得以长期有效开展的保障措施。
(二)配备“套餐”课程
当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大量阅读、海量阅读等做法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大家都认为厚积薄发、举一反三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这是从一般意义上对阅读教学的理解,是一种教育哲学的思考。然而,对于培养学生深度阅读,仅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的深度阅读走向深入。美国着名教学心理学家加涅在“语言学习”上有其独特见解,他认为,“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影响最大的是先前习得并已组织成图式的知识。图式是一些观念及其关系的集合, 并形成学习者可用来理解的类别”;“图式是抽象的, 这意味着图式为相互联系的观念留有’空位‘或’占位符号‘.当给学习者呈现课文中的新信息时,学习者便能以这些新传递的信息填补这些’空位‘”(《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 还以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为例,学习前,阅读郁达夫作品多的学生和阅读郁达夫作品少的学生头脑中的“空位”数量是大不一样的,前一类学生头脑中的“空位”填补可能只是对郁达夫生平的一般了解。而后一类学生由于对郁达夫作品读得多,其写作特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及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都是“空位填补”的内容。 由于“空位”较多,所以对深度理解《故都的秋》就会有很大的帮助。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我们提出了为学生配备“套餐”课程群的做法。
1.打造必读课程群
必读课程群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主要目的,借助同类阅读和对比鉴赏,加深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理解,加深学生对自我人生和当今社会的思考,以涵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润泽学生的人文情怀。它是基于课堂教学实际的一种考虑,是文本教学的有益补充, 也是每个学生在自主阅读课上必须学习的内容。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结合单元教学篇目,围绕教学主题,建立“同题材、同体裁、同作家、同时代、同题目”五大系列校本课程。 截至目前,我校共研发了 100 多种校本教材。 以郁达夫《故都的秋》一课为例,我们为学生准备的校本读物有两种。 一种是《郁达夫作品读本》,其中收录了郁达夫《沉沦》、《采石矶》、《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作品。 一种是《郁达夫同期作品读本》,其中收录了庐隐的《海滨故人》、《曼丽》,许地山的 《缀网劳蛛》、《命命鸟》、《商人妇》, 王统照的 《微笑》、《湖畔儿语》, 叶绍钧的 《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郭沫若的《牧羊哀话》等作品。
2.打造选修课程群
选修课程群的开设, 一是着眼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着名作家贾平凹说:“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 若书读面窄,借鉴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 ”高中教育要培养人,就需要用更宽广的视野、更前瞻的思想,为青年学生储备更多的能量。莱州一中提出了高中三年五个学期(不含高三下学期)“读百本经典”的口号,力求学生阅读涵盖社会、科技、文学、经济、军事、体育、艺术、地理、历史、哲学等十个领域,每个领域至少选读一本经典作品。 二是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发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坚持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突出强调了“应当考虑到儿童天性的差异 , 并且促进独特的发展”,“不能也不应使一切人都成为一模一样的人,并教以一模一样的东西”.在读书方式与时间上,我们采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学生阅读效果。 立足校内,把周日确定为学生自由阅读日,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安排阅读场所和阅读书目。 对于节假日,则实行假日作业签批制度,提高作业质量,控制作业数量,留足阅读时间,为学生深度阅读提供保障。
(三)构建“悦读”文化
我们新提出的“悦读”文化是指让学生爱上读书,它是培养学生深度阅读的助推剂,或者说是一种动力系统。 对于“悦读”文化的构建,我们主要从文化认同(环境)、文化体验(活动)、文化激励(奖励)三个方面着眼。
1.盘活图书馆
让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感,重点要考虑为学生提供一种什么样的阅读环境,盘活图书馆,堪称我们的“专利”. 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了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漠,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学校是培育人的地方,拥有适合学生发展的、丰富多样的图书是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志,但如果这些书籍不能为学生服务,仅堆积在图书馆中无人问津,则有与无没有什么区别。把学生放进来,把书放出去,让优质书源流通起来,才能发挥书籍的最大效用。 所谓“把学生放进来”,一是自主阅读课时将学生集中在图书馆阅览,确保安静的深度阅读环境; 二是全天候开放图书馆,包括双休日和节假日,学生持学生证即可借阅,满足学生随时的阅读需求。 所谓“把书放出去”,即与市新华书店联合建立师生阅读区,在每座教学楼设立图书馆的分馆,安装开架图书和电脑,方便随时借阅或查阅资料;在每座宿舍楼、每个餐厅设立开放式图书吧,学生随取随读,读后归还,不需借阅手续,让学生阅读成为生活的常态。 要“让优质书源流通起来”,就要及时做好图书推介工作。 从 2010 年开始,莱州一中推出了“高素质人才与百本好书”栏目,由图书馆负责每月每个领域推介 100 本阅读书籍, 附详实的内容简介,制作成海报,张贴学生活动区,上传至校园网,规避学生选书读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确保学生的阅读高位运行。
2.活跃阅读文化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展示深度阅读成果的重要载体。 活动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我发展后劲的过程。莱州一中一贯重视以活动带动学生深度阅读,用活动丰富阅读文化内涵。在“经典诗词诵读与研究”方面,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贯穿于校园生活的每日、每周、每月、每学期、每学年,让学生时时浸润经典文化,日日获得发展提高。 一是精选编印了《中国古诗词选集》《中国古诗文选集》《中国经典诗词散文选编》等校本教材,通过每日诵读,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二是精选包括市歌、校歌、三德歌在内的《100 首经典歌曲》,课间在广播中反复播放,振奋学生精神,营造团结活泼、正气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是加强了阅读活动课程建设。 每周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一次读书交流, 学生自主组织,不拘形式;每月以教学部为单位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或辩论赛,师生自愿报名,根据阅读的经典分场次举行;每学期以年级为单位举行一次读书随笔展示活动,师生同台,展示竞技。 每学年五月中旬举行一次全校性古诗词诵读演唱会,一年一个主题,年年都有新意,引领学生对经典全方位的关注。
3.评比阅读明星
“阅读明星” 评比活动是对每学期学生阅读成果的一种验收手段,分两个系列进行。 每学期,在学生中,分年级评选产生 100 名“阅读之星”和 10 名“阅读大王”;在教师中,分学科评选“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和“十大读书人物”,分别颁发荣誉证书,并赠送不同价值的购书卡。
五、深度阅读的成效和收获
深度阅读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大了学生的知识源,利于形成知识间的关联,让学生的思路变得开阔, 思维走向深入而且改变了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融入现代社会更为容易。在我校组织的“我看钓鱼岛”问题研讨会上,学生的思维呈现出了多元化、立体化的走向,他们分别从地理位置、历史发展、世界格局、军事战略、政治立场、文化思想、外交策略等层面进行剖析,涵盖了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维度,同时用包括中国、日本、美国等国在内的内政外交政策进行了佐证,可谓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尽管推进学生深度阅读任重道远, 但成效显着。
自 2010 年我校实施深度阅读以来, 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其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 一是自主招生考试竞争力明显增强。 每年有 40 多人获高校自主招生加分;2012 年起,学校连续三年同时获得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和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制”推荐资质,所推荐的 6 人均顺利通过高校面试,并获得当地录取分数线下 40 分以上录取的资格。 二是学生社团得到长足发展。以辩论社和模拟联合国社团为例,这两个社团均 2011 年组建,短短三年时间,已发展成为可与大城市学校相媲美的高端社团,多次应邀参加国家、省市级比赛,成绩斐然。 截至目前,辩论社有 20 多人成为省级以上“杰出辩手”和“优秀辩手”;模拟联合国社团十余次参赛,每次都有多人获得“最佳立场文件奖”或“最佳学术研究奖”,另有学生的两份决议草案,通过了模拟联合国会议表决,载入联合国档案。
六、深度阅读的前景与发展
深度阅读的意义并不在于让学生获得一个证书,得到一份荣誉,而是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探究的路子,真正培养起“全面、关联、智能”三性合一的深度阅读能力。 但这个过程又是相对漫长的,需要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地做好。一要坚持优质图书资源的补充,让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并行,让素质整体提升与学生个性需求共生。 二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让学生沉静下来,建立不被打扰的、安静的阅读环境,让学生读得深入又透彻。三要调动所有的教师参与学生深度阅读的积极性,与学生一起进行深度阅读,两相促进,共同提高。 四要组建一支以心理健康教师、语文教师和人生指导教师为核心的指导团队,让学生的阅读与其身心发展、人生规划相协调统一,坚定学生发展自信力,促进终身发展。
总之,阅读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于提升一个人的文学修养和思想境界,增强一个国家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教育名家朱永新曾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丽的城市。 ”深度阅读恰是通向一个人、一个民族、一所学校、一座城市美丽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