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高中语文论文

逻辑思维能力在高考语文考查中的历史变革

来源:中国考试 作者:赵静宇
发布于:2020-02-20 共6364字
高考语文论文精心挑选范文10篇之第三篇:逻辑思维能力在高考语文考查中的历史变革
 
  摘要:逻辑思维能力一直是高考语文考查的重点内容,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考查的侧重点、深浅度、难易度有所不同。在基础阶段,考查形式简单,方式直接,以陈述性知识为考查重点,考点是孤立的;在提高阶段,考查深度、考查难度有所提升,考查形式更加灵活和多样,以技能性考查取代知识性考查;在深化阶段,在以往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式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对探究能力进行考查。然而,逻辑知识在教学中的缺席使考查结果不尽如人意。基于改革要求和历史经验教训,高考语文应全方位优化,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考查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逻辑思维; 思维能力测评; 高考语文; 思维品质
 
  Abstract:
 
  Assessment of logical thinking skills has long been regarded as one of major goals of Chinese in Gaokao.However, assessment objectives, depth, and difficulties vary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In the primary stage,assessment was simple and direct, featuring separated points of knowledge. In the advanced stage, depth and difficulties increased along with multiple assessment methods, featuring skills rather than knowledge. In the developed stage, it tries to assess exploration abilities on the previous basis of assessment objectives. Nevertheless,assessment of logical thinking skills is compromised by the absence of logical thinking skill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ccordance with innovation and reflection of history, Chinese of Gaokao aims to improve the consequences of logical thinking skills assessment through optimization of test papers and items.
 
  Keyword:
 
  logical thinking; Chinese of Gaokao; thinking ability assessment; thinking quality;
高考语文
 
  逻辑思维,也称抽象思维或概念思维,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1]。逻辑思维一直是高考语文的重点考查内容,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渗透在对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之中;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考查的侧重点、深浅度、难易度有所不同。从关联词语知识、概括能力到思维品质,从单维、孤立的测量到全面、综合的评价,随着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和基础教育质量提升,高考语文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也不断深化。
 
  美国教育领域通常使用清晰度、准确性、精准性、相关性、深刻性、宽广性、逻辑性、重要性、公正性9个指标对思维进行测量和评价[2]。林崇德将思维品质分为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5个方面[3]。这2种分类既有重合,也有差异,比如,林崇德提出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3],包含了美国指标中的深刻性、宽广性和逻辑性,而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则在美国学者提出的9个指标之外。
 
  本研究借鉴这2种分类方式,同时结合高考实践,将之整合为13个指标,以对高考制度建立以来高考语文考查逻辑思维能力的试题进行分析。其中:清晰性指表达的意思可理解、可把握,不会造成困惑或引起歧义,不令人费解;准确性指没有错误,没有被扭曲,与事实相符,是正确的;精准性指细节达到所要求的程度,足够具体和详尽;相关性指与事情或问题有紧密的关联;深刻性指不停留在表面,考虑到复杂和深层的问题;宽广性指考虑到多种多样的观点,思考的范围宽广、问题宽泛;逻辑性指各部分能够有机结合在一起,前后没有矛盾,观点能够得到证据支持;重要性指重要的、有实质性的意义;公正性指不带偏见,诚实公平;灵活性指善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能够随机应变,不拘泥;独创性指具有创造性,能够提出新问题,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批判性指能够进行独立分析、反思和评价;敏捷性指思维迅速而灵敏。
 
  根据考查重点和考查形式的不同,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考语文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分为基础阶段、提高阶段、深化阶段和改革阶段。
 
  1 基础阶段:1952—1985年
 
  高考语文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逻辑知识和技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1956年的《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在“教学法”一节,介绍了如何通过“编提纲”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4]338。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在谈及议论文时特别提及要教授逻辑知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初中三年级的教材选有专门介绍逻辑常识的文章,如《立论——论点和论据》《论证的方法》;高中二年级的教材选有《准确的概念》《严密的判断》《推理——归纳和演绎》《论断的根据》《常见的逻辑错误》[4]415-433。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将逻辑知识作为语文知识中的一个大类,并要求将逻辑和语言中的词汇、语法、修辞和篇章组织结合起来讲授,学生在初三年级就在复句的学习中接触到逻辑知识,高一学习概念和判断、定义和分类、推理,高二学习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4]437-457。这一阶段的逻辑教学有2个特点:一是教学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二是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都讲究循序渐进。
 
  这一阶段高考语文的阅读试题侧重考查逻辑思维能力中的归纳概括能力,要求考生总结文章内容大意、主要思想,或者要求考生划分段落。这2类试题与课堂训练和课下练习的习题相近,对于基础教育起步阶段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形式还是难度都是适宜的。语言文字试题注重考查关联词语的应用,1952—1955年、1978—1981年均有试题要求考生在句子的空格处填入关联词,作答时,考生先要根据句意分析前后的逻辑关系,然后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除此之外,还考查过必要条件、下定义等知识和技能,例如1985年的语用题,要求考生写出形成泥石流的必要条件,并用精练的语言给泥石流下一个正确、严密的定义,可以说是对逻辑思维能力的直接考查。写作试题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所要求,主要体现在卷面上的注意事项和阅卷时的评分标准中:注意事项要求考生写作有层次或给文章分段,这其实是对考生有逻辑地进行表达的一种初步要求;评分标准则从内容和语言结构2方面提出更加细致、明确的要求,例如第一类作文应当达到的标准是:“内容充实,有观点,有材料,观点明确,材料典型,观点和材料紧密结合。中心思想明确,切题。段落层次清楚,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语言确切,句子通顺,绝少病句。”[4]28这些试题考查形式简单,方式直接,以陈述性知识为考查重点,考点是孤立的,带有基础阶段高考试题的典型特征。以13个指标观之,仅对清晰性和逻辑性进行了初步考查。
 
  2 提高阶段:1986—2006年
 
  20世纪80年代后期,基础教育在质量提升的同时,努力摆脱机械应试的影响,“知识”一词在教育话语体系中被贬义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1978年版的基础上,分别于1986年、1990年和1994年进行调整,在强调能力培养的同时,也不断淡化知识的提法,逻辑知识教学首先消失在教学大纲中。1986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语文知识”仅包括读写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大纲中只有2处出现“逻辑”字眼:“阅读比较复杂的议论文,能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学习写比较复杂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比较充分,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4]4832002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全文没有提及“逻辑”一词,“知识”一词也不再单独出现,而是作为“知识与能力”组合被提及。从大纲修订者的角度来推测,意在强调逻辑思维能力与语文学科能力的贴合,强调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而不意味着中学语文不再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知识的积累;但从实际效果来看,逻辑知识的缺席给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这一阶段高考阅读试题主要从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4个方面对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考查:一是理解能力。试题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对关键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特殊的含意进行解释,如1990年有阅读题要求考生指出原文中3处相同文字各自不同的含意。二是归纳概括能力。既有针对全文的,要求考生选择合适的标题,也有针对部分内容的,试题设问较为灵活。三是分析能力。分析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原因、目的、态度、作用、特征、判断等,有的需要就细节仔细推敲,有的则需要结合全文综合考虑。四是推理能力。要求考生根据原文给出信息推测,如1997年有阅读题要求根据原文内容推断符合作者观点的选项。
 
  这一阶段的语用试题从词语、语法、语序、衔接等方面对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考查:一是词语应用。关联词考查的考点依然重要,1989—1993年试卷中均有试题进行相关考查;除此之外,还增加了词语辨析试题,要求考生辨析近义词的含义,根据语境选择最恰当的词语。二是语法方面,要求考生选出或修改存在语病的句子。语意自相矛盾、句子承接不当、多重否定、重复啰唆等语病,既属于语法错误,也属于逻辑错误。三是语序方面。或者要求考生调整一段文字的语序,使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或者要求将打乱顺序的几句话重新排列组合,成为逻辑顺畅的一段话。四是衔接方面,要求考生选出一句话填入文中,使之与上下文相衔接。
 
  这一阶段的写作试题从标题作文、话题作文逐步过渡并定型为材料作文,评分依据也逐渐由评分标准演变为评分量表和说明,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以2000年的评分量表为例,12个评分点中,“符合题意”“中心突出”“结构严谨”“语言流畅”“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与逻辑思维能力直接或间接相关。
 
  这一阶段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更加充分,在考查深度、考查难度上有所提升,在考查形式上更加灵活和多样;对陈述性知识的考查逐渐消失,而代之以对技能的考查。以13个指标观之,清晰性、准确性、精准性、逻辑性是考查重点。
 
  3 深化阶段:2007—2016年
 
  2007年,高考推出与2003年版课程标准相对应的课标卷。2003年,教学大纲变为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整个理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强调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知识”一词在课程标准中依然缺席,并在语文的教材、教学中被进一步边缘化。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仅有3处提到逻辑:表达实践中要发展逻辑思维;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和逻辑的严密性;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评价,要着重考查考生抽象思维能力,如能否概括和提炼文本的思想观点、发现观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作出初步的评价。值得一提的是,与逻辑思维能力密切相关的探究能力异军突起,在2003年版课程标准中,“探究”一词出现37处。虽然并未对这一新概念进行准确定义,但通过对它的使用可以大致了解其含意:是指发现新问题、用于反思、敢于创新的能力,是在观察、感受、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关注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能力。可以看出,探究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有所不同,但两者有较大的重合地带,甚至可以说,探究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以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的。
 
  高考语文课标卷试题一方面继续延续以往的考查方式和考查内容,另一方面开始探索对探究能力的考查方法。阅读题设置了开放性很强的探究试题,鼓励考生对文本内容或文本形式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探究试题一般不设唯一答案,除了命题者给出的2种或多种参考答案之外,其他言之成理的回答也可得分,同时赋予支持结论依据的分值高于结论本身,鼓励考生使用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例如,2012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参考答案给出了2种截然相反的回答:答案一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理由有3条;答案二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小说中的“我”没有人性弱点,理由也有3条。评分标准特别注明:“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理由是否充分、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其中,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给6分。”由此可见对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视。
 
  这一阶段的写作试题固定为材料作文,材料的复杂度和所需的思辨性要求较之上一阶段有所增强。评分量表在发展等级中设置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4个评分点。“深刻”要求中的“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丰富”要求中的“材料丰富、论据充足”,“有创意”要求中的“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都是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
 
  以13个指标观之,清晰性、准确性、精准性、逻辑性依然是本阶段的考查重点,同时在相关性、深刻性、宽广性、重要性、公正性上,也进行了有益尝试。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阅读试题还是写作试题,考生答案常常不尽如人意。以写作为例,考生的作文中不乏精彩词句、思想闪光点,但通观全文,能够对自己观点进行严谨而有效论证的却不多见,不少作文甚至存在前后矛盾、观点论据缺乏关联等问题。
 
  4 改革阶段:2017年至今
 
  针对上述情况,2017年高考语文借考试大纲修订之机,对试题试卷的设计进行了全方位的优化,进一步提高对清晰性、准确性、精准性、逻辑性、相关性、深刻性、宽广性、重要性、公正性的考查要求,并开始对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进行有意识的测量,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实际考查效果。
 
  高考语文阅读试题的能力要求整体提升:一是加强对论证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深入思考问题,对文本有全局的把握,能够系统理解、完成逻辑推理,如2017—2019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二是加强对迁移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作出判断或解决问题,能够举一反三,如2019年全国Ⅰ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掌握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分类和延长纸张寿命的初步方法,就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三是加强对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不盲从、不迷信权威,对他人观点不被动接受,而是理性质疑和选择,主动分析各类论断中包含的立场、假设,如2018年全国Ⅰ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采用复合文本的形式组织材料,3则材料均为围绕“墨子号”卫星发射进行的新闻报道,但来源各不相同,要求考生在阅读后能够发现3则报道内容的差异并思考背后的原因。四是从试卷的角度对思维敏捷性进行考查,要求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完成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应用、写作4类试题。
 
  2017年至今,高考语文试卷的文字量、思维量总体而言呈缓慢增长趋势。虽然绝大多数考生正常情况下都可以读完、答完,但思维敏捷的考生明显更有优势。高考的语用试题和写作试题,也有诸多尝试,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5 结束语
 
  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个体发展和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培养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具备逻辑推理、文字写作等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思维发展与提升”明确列为语文学科的4大核心素养之一,逻辑思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目标则明确将“发展逻辑思维”作为其中一条。正在构建的高考评价体系也将逻辑思维能力作为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纵观历史,从单维知识到综合品质,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水平和考查要求总体来说是在不断提升的;但不可否认,在提升的过程中,有得有失。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要以培养为前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以知识掌握为基础。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要把教授逻辑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上议事日程。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1486.
  [2]琳达,理查德.思维的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4.
  [3] 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6:124.
  [4]课程教材研究所.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点击查看>>高考语文论文(优秀范文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教育部考试中心
原文出处:赵静宇.高考语文逻辑思维能力考查的历史演变与改革趋向[J].中国考试,2019(11):52-5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