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明确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要求契合了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在欧美“一个全面的开放教育体系”“开放教育”、“开放课堂”等教育理念方兴未艾。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借鉴并在教学中积极实践。
一、开放是立体化的、全方位的
(一)教学内容广泛化
开放的语文教学强调的不仅仅是掌握语文知识之间的单向联系,而是要掌握语文学科与相邻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是力求教学内容的广泛化,立体化,并引入历史、政治、地理和生物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使之和语文知识沟通交流,形成立体网络。这样,既可以充实语文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又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新颖的方式来学习,强化语文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手段现代化
鲁迅先生曾说过:“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要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如今,多媒体介入语文教学已使当年的语言变为了现实。语文学科在《标准》的指导下更突出人文性和工具性,即:以培育综合性人才为宗旨,结合思维能力的训练,心理素质的提高,科学文化的丰富,道德情操的熏陶以及审美观念的提升等。
(三)教学空间扩大化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只有在课堂上才能进行。而今,开放的教学空间观在有力地冲击着人们固有的观念。这就是教学空间要扩大,室内教学要和室外教学有机地结合,校园教学和校外教学有机地结合。
现代语文教学的开放性特点,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联系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
二、因循,使语文课堂多彩
(一)因循是必须的
在开放的语文教学背景下,近年来语文教学存在一种偏向,认为语文课堂是完全开放的,应是全新的一种面貌。宋遂良教授对语文教改提出的经验是:“学习语文并无捷径可循,总想‘多快好省’、‘巧学巧练’这是违背教学规律的。”上海复旦附中黄玉峰老师在介绍教学经验时曾指出:“学语文的主要途径是靠自己读书,靠自己作文,靠自己领悟,靠自己修炼。”
主张让学生去实践并有一种体验:
1.创新与打好基础的关系。
2.创新与基本科学方法训练的关系。
仔细想想这两句话,的确蕴含了很多道理。记得看过这样的一篇报道:有人问一位访华的美国教师,美国中小学是怎样教创造性的对方却不知怎样回答。的确,美国学校没有冠之以创新的课程,教师培训也没有专门讲创新的内容,但是师生的创新精神都很强。那么,创新是课堂教出来的吗这恐怕又归结到“教育到底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的老问题上来。无论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共同之处都有一个首先继承,然后创新的过程,而创新的基础是继承。因此,在中小学阶段,教师和家长的任务只能是帮助中小学生打牢知识基础,只要不去限制学生正当的兴趣爱好,不去抑制学生的好奇心,就是为构建创新的平台作准备了。
(二)最该因循的东西:朗读、多写
1.朗读。《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让学生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是,为什么语文教学非要重视朗读呢首先,朗读讲究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学生在朗读中不知不觉就进入了角色,读得越多越能受到感染,并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写作经验,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有一定道理的。其次,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一篇课文学生要真正做到有感情朗读,一定要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平时读得多了,对许多语言文字组合的形式有了较多的了解,就会在大脑中以组块的方式储存起来,等用到的时候再呈现出来。所以,具有较强语感的学生,具有从一句话来把握整篇文章朗读基调的能力,并能从某前半句话预测整句话趋向的能力。最后,朗读是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关键。欣赏文学作品无论是语文功底多深的人,刚开始时,定会从朗读开始。无论是出声朗读还是不出声地默读。有人会说,不出声不叫朗读。
但这里的默读具备朗读的大部分要领。如:有感情、抑扬顿挫等。因为只有这样做,才有助于把握作者的思路,准确地理解文学作品。因此,许多有识之士指出:“没有朗朗读书声的教室不能算是语文课堂。”
2.多写。《标准》中指出:“写作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写作是使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功能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从中可见《标准》对写作作了明确要求。吕叔湘先生早就指出:“学习语言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技能,养成一种习惯。”它的养成靠的是模仿、积累、感悟和实践。这似乎就是学习写作的客观规律,至少可以说是比较接近客观规律的认识吧。
面对铁一般的事实,我们不得不痛心地承认,我们作文教学改革有好的一面,也有惨痛的教训。如何扬长避短我想首先要树立一个观念:只有写,你才会写。这是以前作文教学中常提的一句话。我想它不应该成为过去式。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要确立以内容为中心的作文训练序列。这也正体现了《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标准》中说:“写作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为此,我们必须找回以前丢掉的东西。比如:踏踏实实地做好“抄写”“仿写”“改写”“试写”等作文训练工作。
要记住:生花妙笔是老老实实地磨炼出来的,不是靠趣味引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