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初中语文论文

《家塾教学法》中的“合作式”学习方法探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0-01 共4579字
论文摘要

  纵览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在每一时期都不乏新颖而高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其中“合作学习”的方法贯穿了整个语文教育始终。这一学习方法早在古代教育论着《学记》中便有所体现,如“教学相长”就是要求人们要相互切磋,在交流中学习、成长。魏晋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在其着作《颜氏家训》中也提出了“切磋相起明”的观点,即在做学问的过程中只有互相之间切磋辩论才能引出通达明了的见解。宋代书院多采用提问论辩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与老师、同学的辩论过程中得以提高。清代语文教育学家唐彪在其《家塾教学法》一书中,对这种“合作式”的学习方法---“联会”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阐述。

  《家塾教学法》是一部谈论语文教育的语录体专着,由《父师善诱法》和《读书作文谱》合编而成,前者以谈论教法为主,后者以讨论学法为主。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学习方法,在倡导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很有必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①在新课标全文中,“自主”一词出现了十次之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合作”一词更是被强调了十四次之多。

  如何培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直是困扰教育、教学研究者的难题,而《家塾教学法》一书中对“联会”这一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合作式学习方法的提倡,对于今天素质教育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联”本意为联结,“会”本意为会合。唐彪所提出的“联会”即以学习为目的而组织起来的一种聚会方式,参与联会的成员可以是老师、同学,也可以是亲戚、朋友,以十人左右为最佳,内容以背文讲经为主,并伴有饮酒赋诗等活动。这些活动旨在增进大家的学识,拓宽求学者的眼界,解决其在求学上遇到的问题。“从事于此而成名者极多”,多数人最终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成名或考中科举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从古至今,人们的勘探活动都源于对世界万物的惊讶。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实际也证明了一个真理: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去学习,才能维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最终达成高效率的学习。学生在快乐之中学习的知识是很难忘记的,然而学习是一个枯燥、孤独、漫长的过程。唐彪在《家塾教学法》中也提出了“若孤居独学,无友相助,兴致既衰,操觚必懒。惟联会课文,群相鼓舞,自然勤作”的观点。意思是,如果没有学习上的同伴相互督促与鼓励,学生的兴趣会逐渐消退,随之产生懈怠心理。相反地,如果大家相互鼓励,学习的积极性随之会得到提高。在当今社会转型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的学校教育迫切需要建构一种阳光的语文教育。阳光语文关注各个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阳光的语文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欲望,能够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唐彪的“联会”学习方法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及学友的重要作用,力图把孤独被动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且富有趣味性,这符合阳光语文课堂构建标准,也是当前所急需使用的语文学习方法。

  古语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即在学习上如果没有同学、朋友间的相互切磋与交流,人容易成为目光短浅、知识狭隘的井底之蛙。学习是一个不断开阔眼界,拓宽自我知识体系的过程,而绝非是进入自我封闭的死角之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广泛听取大家的观点与见解,才能够让自己走出自我思维的局限,让困扰已久的问题豁然通达,并在这个过程中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唐彪在《家塾教学法》中表示,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采用“联会”的学习方式,与品学兼优者一起讲书、背文,最终达到“记诵熟、书史明、文艺进”的境界。思想在与思想的碰撞中会产生智慧的火花,古今成大器者,都尤其注意在学习生活中广交学友,并在交流学习中取得收获,道理就在于此。所以,教育者在学习中应该引导学生采用“联会”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结交志同道合的学友,鼓励学生进行切磋讨论,最终形成爱学、乐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需要学生会进行学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掌握一些学习方法。②进行自主学习的策略包括向教师、同学、朋友寻求帮助,在相互帮助的过程中,问题顺利得到解决,学生之间也容易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但往往因缺乏同伴间的合作与互相尊重的意识,而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的误区中。“联会”式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样的联会不仅仅限于学校,邻里之间也可以进行。可指导学生自行进行组织,并采用奖惩的方式进行鼓励与惩罚。青少年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表现欲望逐渐增强,喜欢自我表现和发表自己的看法。由于多数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表现中自信心得到不断增强,所以这样的兴趣小组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生的自主性与分享意识会大大提升,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古人意识到了所处环境对一个人的重大影响,提出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孔子经常教导学生要多向身边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由此可见,需谨慎选择在学习上的朋友。唐彪在《家塾教学法》中建议学习时,选择“资胜兼好学者”、“同志者”,即聪明的抑或是勤奋的志同道合之人。③一方面,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互相讨论,互为分享自身擅长的方面,在相互交流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产生顿悟与灵感,最终每个人都从中受益,但不可盲目崇拜、相互夸耀。另一方面,能够促使人们进行自我反思,使人产生见贤思齐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学习欲望也会得到极大激发。相反,我们要避免与“雌黄人物”一起交流学习,这些乱发议论、信口雌黄之人,往往只会嫉妒、攻击对方,最终使得联会变成一个排外且内部矛盾激烈的小团体。这种情况在学生之中并不罕见,小组中一些原本资质、品行不错的学生最终被周围的人所同化。唐彪的成员选择观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其适用范围应该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学习团体。当今的教育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阳光教育,所以不能完全把学优生集合一起,而忽略了学困生。这时,教师应该发挥调控指导作用,使小组内各个程度的学生在数量上保持均衡,进而维持小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古时,三吴一带的求学之人采用抽签决定讲书人员的方式,遭到了成员的反驳与责难,没有取得较好的成效。

  唐彪针对这一问题,在《家塾教学法》中提出了公平民主的联会讲书方法。即对于那些道理极深的文章书籍,大家推选出学识较渊博的人仔细研究一两个月后反复讲解,而对那些容易理解的文章,则可以采用抽签的方式分人进行讲解,如果以强迫的方式不分难易地让每个人去讲,那么大家就会因为困难而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每个人的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与联会目的相背离。在构建阳光教育的今天,民主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坚持语文教育的民主性,主要体现在与学生商量上,教什么内容、怎样教、写什么内容、如何评讲作文等等,都需要与学生商量。除此之外,还应坚持让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班级的大大小小事务都有指定的学生负责。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升,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自主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真正艺术并非是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受到鼓舞与激励。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一定的激励措施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对于语文学习也是如此。任何的一个小奖励对于学生来说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真正吸引人的地方不在于奖品本身,而是由奖励带来的自信与鼓励。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受到合理的激励时,能发挥其能力的八九成。但是,惩罚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正面的激励效果:学生会出于避免自身受到惩罚的动机而去努力学习。唐彪同样看到了奖惩措施在联会学习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在联会背文过程中,学员如果出现生疏或者字句错误之处,应该标记下来,对其进行惩罚,督促成员进行改正,惩罚所筹得的物资可以用来做慈善事业。如果筹备联会过于奢侈的话,也要惩罚,因为只有崇尚节俭,联会才不会只是昙花一现,才能长久持续的坚持下去。

  “联会”学习具有一些具体的实施策略。

  重质轻量,精读深思。哲学上的质变、量变规律,阐释了世界万物的质变都是由量变的积累来完成的。但是,这里的量必须是每一次都保证质的量,否则再多量的积累也不能产生质的飞跃。唐彪认为,读文应“篇数贵少,遍数贵多”.即在联会背文的学习中,注重的是读文的遍数而不在于篇数的多少。学员在背诵过程中出现的生涩之处、错误之处,一定要及时地督促其改正,加深理解。如果每一篇都保证了完成的质量,那么“读十可当百”,最终“精微难明”之理也能得到明晰。古代先贤采用这种方式取得了非常显着的效果,如果一味地追求数量,疑惑之处不求人指点,那么读一百篇也不如精读十篇的效果好。除此之外,唐彪还对“多读”与“熟读”加以区分,认为读之至熟,就能够深刻理解文章中修辞手法等技巧的运用,并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内涵,最终达到一种“文、我”合一的“化境”.这样才能实现融会贯通,把自身的理解与作者所表达的内涵融为一体,下笔作文才能如泉涌般滔滔不绝。否则,读再多的文章也没有实际的效果。

  区分难易,循序渐进。联会也要讲求一定的方法,要做到区分难易,由于参与联会学习中的学员程度参差不齐,如果对学习的内容不加以区分,那么程度相对较低的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就容易受到打击,程度相对高的学员又因内容简单而缺少学习的热情,这与联会学习的目的相违背。

  相反,对学习内容加以区分的联会学习,有利于调动各个程度的学员的学习兴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语文学习需要长时间积累,唐彪坚持对于文章中的道理要做到“当日不透彻,明日继续思考,今年不透彻,明年继续思考”.

  要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实际程度来规定学习任务、学习顺序,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劳逸结合、循序渐进。

  积累问题,查考审问。不少古人在做学问的过程中都坚持下问,如孔子、颜回等。好问才能集思广益,才能通达天下万物之理。联会之中的“问”,对于求学有显着的效果。唐彪指出,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疑问,这时应该查阅书籍、请教同学老师。如果忽视不记,时间一长,纵使遇到可以咨询问题的大师,想问却已经把问题忘记了。所以,读书应专置一个小册子,摘记书中有疑想问之事;自身不明白的书中至深之理以及古今典故,抑或是教师也无法解答的问题,可以日后请教学问品德更高之人。

  这一观点与构建高效课堂不谋而合,因为学习不仅仅是将学会的知识加以理解与记忆,更应该是侧重于问题、难题的讨论与理解。一次联会解决一个问题,远比把已清楚明白的文章讲上十遍、百遍有意义得多。

  尽管现在的班级里也不乏各式各样的兴趣小组,但多数情况下却是在教师强制下进行活动,教师不强制,学生就不会坚持组织,最终没有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在人数较多的小组里面,不爱发言的学员长期习惯于沉默不言,往往只是固定的一两个人在发言。长此以往,小组中的成员便不会有进步,原因在于成员之间没有因为联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唐彪提出的把奖惩措施纳入联会之中,并且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讲书者,还专门设置一个人定期去组织联会,使联会得以长久坚持等等,这些观点对于改进今天的学习小组,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页。

  ②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2期。

  ③唐彪:《家塾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