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初中语文论文

初三语文论文(精选热门范文10篇)

来源:学术堂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20-01-06 共4051字

  初三语文论文是教师探讨初三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再以论文的方式写作出来,本篇文章就给大家介绍几篇初三语文论文的范文,供给大家作为一个参考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语文论文精选热门范文10篇之第一篇:着眼于构建阅读策略的初三语文教学

  一、不该被忽视的九年级下册教材

  九年级下学期,中考复习成了重中之中,这往往会让教师忽略九下教材中那些"不考"的篇目。第四单元是文艺理论单元,学生理解有困难,教师处理费时间,更是容易被"遗弃".然而,本单元的内容在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提升阅读层次和初高中衔接上,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这个单元所选的文艺论文,虽然大多数学生理解起来困难,但这些内容的学习,却是初中学生阅读层次从以小说和简单散文为主的阶段向理论、哲学类阅读提升的重要途径。同时,如果能在教学实践中把对议论文阅读的复习与之相结合,也能极大地节省复习时间,提高效率,事半功倍。

  二、阅读理论性文章要从"搞清楚"上着手

  阅读浅显的文艺论文,要引导学生把握核心概念,理清概念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的观点;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概括起来,就是要把一篇清清楚楚的文章"搞清楚".在这个基础上,再试着引导学生迁移运用,产生独立思考,那就是"搞清楚"的更高境界了。

  1. 从清楚的部分入手,这是教学的起点。

  《山水画的意境》从结构上讲是非常清楚的,作者遵循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述思路,阐述了自己的核心概念。九年级学生在自读中紧扣关键句,抓住这些有效信息,应该不难。但能找到并不代表真正地理解。作者的核心概念是靠着很多次级概念和具体的例子来阐释和丰富的,只有读懂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文章。这也是这堂课教学的起点。

  2. 以思维导图为支架,搞清楚概念间的关系。

  大概是因为本文是由李可染先生的讲课笔记整理而成,对于意境获得的论述,相对比较散,学生不容易搞清楚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而这些搞不清楚的,恰恰就是课堂中需要力求解决的。

  这堂课,我引导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就是试图让学生去理清概念的内涵、关系,找到不懂的地方,同时又通过事例与观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带着学生从解读相对形象直观的事例入手,去反解文艺观点。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目的就在于要搞清楚这些相对分散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把对文章的理解推向深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力求以课文为范例,消除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陌生感,构建阅读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3. 应对中考,尝试应对"陌生阅读".

  李可染谈到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这个例子时,并没有引用原文,教材编者也没有给出注释。这三首小词大多数学生是陌生的,但我在课堂中并没有急着引用资料加以解释。这是因为,在学生的"陌生阅读"甚至是考试中,也会经常碰到这类不熟悉的例子、词语,这常常会对他们的理解造成困扰,而在很多特殊情况的阅读中,也是无法查找资料的,但这并不妨碍学生去理解文章。这堂课的这种处理方式,带有教师明确的阅读训练目的。这种教学的尝试,把新课教授与中考复习有机结合,是初三后期对教材处理的一种有效策略。

  4. 紧抓教材,用好教材中配有的所有辅助资料。

  这堂课教学的另一个特色就在于对教材选配插图的巧妙运用。统编教材选用的每一幅插图都是很好的辅助资料,但这往往被教师所忽略。这节课从对插图的未学习状态的鉴赏,到理解之后的再赏,很好地完成了引导学生对所学理论的迁移运用,使学生提高了鉴赏能力,也在学以致用中产生了阅读的乐趣。

  这堂课虽然力求构建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但从迁移训练和拓展上来看,还是略有欠缺。如果能引导学生在作者此类其他文章的比较阅读中,或者从本单元其他篇目的群文阅读中,多一些站位更高的设计,学生的阅读策略构建会更有收获。

  文献来源:曾令华。着眼于构建阅读策略的初三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9(Z2):128.

初三语文论文精选热门范文10篇之第二篇:初三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摭探

  摘要:新课改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教师要关注学困生的转化。在语文教学中要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 端正态度, 激发兴趣, 强化指导, 不断激励, 持之以恒, 促使学困生逐渐转化, 实现自我飞跃。

  关键词:语文; 学困生; 转化; 策略:信心;

  新课程理念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落实到教学中, 就是要积极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他们的学习情绪、学习状态。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 教师总会遇到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这类学生大多由于种种原因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成为学习困难的学生, 即学困生。在面对这类学生时, 教师就要加强关注, 积极转化, 促进课堂的优化。本文对语文教学中的学困生转化进行探究。

初中语文

  一、树立信心, 端正态度

  根据表现, 可以发现学困生大多存在共性, 即"自我评价低""自卑感严重, 总感觉低人一等"等。在班级里学困生可能会受到其他学生的歧视, 回到家中可能会受到父母的责骂。久而久之, 学困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 进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针对上述情况, 如果一直放任不管, 学困生就会越来越差, 以致于完全丧失学习兴趣, 无法正常融入集体学习中。这将严重影响其后续发展, 也是教师和家长不愿意看到的。为了避免这种状况, 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及时关注学困生, 给予关怀, 增强与学困生的互动交流;要坚持"以生为本"的转化理念, 将学困生需求放在首要位置;要落实到行动上,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 对学困生都要充满爱心和耐心, 不能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在与他们交流时, 教师应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性格与气质类型展开有针对性的引导, 要善于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 逐步建立学困生的自信心。由此, 学困生就能感受到爱与关怀, 内心不再孤独、畏惧, 进而喜欢上语文, 消除抵触心理。为了让学困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困生, 例如安排他们做小助手负责分发作业。此外, 还可安排他们与学优生做朋友, 让他们感受到同学间的友谊, 进而端正学习态度。这样一来, 学困生就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的动力, 逐步融入课堂, 慢慢消除抵触心理, 进而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 及时引导, 适时启发, 以此落实课堂目标。

  二、激发兴趣, 强化指导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课堂上, 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让学生充满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那么就难以调动学生, 学习自然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对于学困生, 更是如此。

  学困生常常表现为学习缺乏积极性, 长期处于一种消极状态。作为教师, 要努力消除学困生这种情绪。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 时刻记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困生, 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入一些知名作家的逸闻趣事, 以此导入新课。这样一来, 无形中就能激发学困生学习的热情, 增强其自觉性与积极性, 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主动融入课堂, 开启全新体验。其次, 要明确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 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能引起学困生的直接兴趣。这就需要间接培养, 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让学困生感知语文的魅力, 让其充分意识到学科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以此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进而产生兴趣。最后, 要让学困生体验成功, 享受来自语文学习的愉悦体验, 从而产生内驱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样的设计, 就能充分调动学困生, 让其在多元化的语文学习中充满信心, 在兴趣驱动下主动融入, 积极求知, 以此收获成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 给学困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

  三、不断激励, 持之以恒

  教师对于这一点必须要正视, 并且不厌其烦地引导, 拥有一颗包容的心态。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 教师要做好心理准备, 不能仅通过几次谈话、补课、家访就希望看到效果。在整个转化过程中学生的行为与思想会出现反复, 对于这种现象教师要有充分准备, 这也是学困生转化的一个共性特点。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做好转化工作, 积极落实教学目标。具体实施时, 要引导学困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增强学困生的信心。例如, 教师可以对学困生提问比较简单的问题, 鼓励他们积极举手回答, 并找准时机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表扬他们。这样一来, 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 学困生上课举手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多。进而, 在这一基础上就可逐渐增加题目的难度, 尝试着让学困生自主回答, 还可以邀请他们上台在黑板上默写, 如生字词或古诗等。这样坚持下去, 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并且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有所增强。由此, 学困生就能充分融入课堂, 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 扎实掌握课堂知识, 还能增强学习的信心。此外, 教师还可进行课外辅导, 针对学困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 及时查漏补缺, 做到"当日知识当日清".

  总之, 转化语文学困生, 让其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每一位教师的艰巨任务。要想完成好这一任务, 教师要有一颗无私的爱心, 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 摒弃自卑心理,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强化对学困生的指导, 在不断激励和帮扶中促使学困生乐于学习, 善于学习。

  参考文献
  [1]徐银花。初中语文学困生的自卑心理及其疏导[J].语文天地, 2015 (03) .
  [2]阮小耘。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谈初中学困生转化[J].江苏教育研究, 2014 (20) .

  文献来源:周佳燕。初三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摭探[J].成才之路,2018(34):55.

初三语文论文推荐范文10篇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