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初中语文拓展式教学模式研析
【绪论】拓展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中的运用研究绪论
【第一章】拓展式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第二章】拓展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当前初中语文拓展式教学的误区
【第四章】初中语文拓展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结语/参考文献】如何开展初中语文拓展式教学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当前初中语文拓展式教学容易步入的误区
拓展式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不容置疑的指导意义。由于新课程改革时间不长,而拓展式教学理念推广的时间更短,因此,在初中语文拓展式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初中语文教师"好心办坏事"造成的,他们对概念理解不深,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偏颇,使语文拓展式教学步入不少误区。以下,笔者将从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拓展以及教学时空拓展三个角度,分析当前初中语文拓展式教学容易步入的误区。
第一节 教学内容拓展容易步入的误区。
在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应当通过文本拓展学生视野这一理念已经逐渐成为一线语文教师的共识。那么,应当如何通过文本拓展学生的视野呢?在拓展中应当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对于这些深层次问题,很多初中语文教师或由于知识储备不足,或由于课业任务繁重而无法兼顾,导致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并不明晰,并由此造成了内容脱离教材、拓展中本末倒置等问题。
一、随意拓展,脱离教材。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四大理念之一,而在建设开放有活力语文课程的过程中,语文教学至关重要。教材内容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起到"轴心"的作用,教师应当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向外拓展延伸。然而,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却对"拓展"一词的理解出现偏颇。某些初中语文教师讲究心之所至,随性而发,只是一味追求迎合学生兴趣,脱离了教材而天马行空,上至天文,下到地理,无所不包。课堂看似热热闹闹,老师"舌灿莲花",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然而从实际内容上讲却是缺乏"干货",学生的基础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例如,《范进中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一篇重要的讽刺性文章,作者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范进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又以岳丈在范进中举前后极其鲜明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揭示了当时的世态炎凉,艺术成就非常高。
在讲解这篇文章时,教师应该着重突出的是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荼毒之深,是范进以及周围人在中举前后态度的变化。然而在某些语文教师的课堂上,这篇课文演变成了"模仿课"或者"笑话课",学生对于范进及其岳父胡屠户引人发笑的形态、语言颇为感兴趣,而教师则顺从学生的思路,挑选其中的细节让学生模仿,希望这样可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将精力集中于课堂的目的。这种做法看似能够抓住学生眼球,提高课堂活跃度,实际上,教师的讲解完全偏离了教材的重心,也脱离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乃至提高语文素养,并无多少实质性帮助。因此,这种天马星空般的拓展不仅是不值得提倡的,还应当是被禁止的。
二、本末倒置,不分主次。
课堂是最能展示语文教师能力与素养的舞台。教师的谈吐、教师知识的丰富程度、教师的拓展延伸能力以及对课堂的把控能力,无一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将核心内容传递给学生并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1是考验语文教师能力的一大标准。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课文都属于较为经典的作品,因此在很多不同的部分都可以引经据典,打开教师思想的闸门。由于可供发挥的空间相对较大,很多语文教师甚至因此忘记了教学目标和重点,他们认为,既然是拓展式教学,就应当放飞思路,只要授课内容与课文相关,那么就是有效的。这种想法导致他们在非重点知识上浪费过多的时间,使得教学内容本末倒置,不分主次。
例如,《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篇文章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内容为日常小事,即作者夜中无法入眠,因此便来到承天寺寻老友张怀民,二人月下漫步的场景。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对皎洁而清冷的意境的把握,都很有功力;与此同时,文章也体现出作者被贬后的一种苦闷心境。《记承天寺夜游》作为一篇抒怀的散文小品,共 80 余字,其中蕴含的感情却极为充沛,月色相同,而观景之人则有不同的心境。
对这篇文章的讲解,应当以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为主,感受和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从作品讲解的角度而言,适当介绍作者个人和作品写作背景是应当的。但是,某些初中语文教师则打着"拓展学生知识和视野"的旗号,在这部分大肆延伸,从苏轼的身世背景讲到其"东坡"之名,从"三苏"拓展到苏轼的仕途沉浮和政绩,甚至讲到历史上并不存在的"苏小妹"以及"东坡肉"等和课堂内容完全不相干的内容。一堂课下来,对细枝末节的拓展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而对于真正的重点内容,教师则是语焉不详。这样的拓展,看起来信息容量很大,拓展面极宽,教师博闻强识,学生兴趣盎然。但是,这对于我们解读《记承天寺夜游》真正的内涵和核心内容并未有多少帮助,学生真正能够掌握的知识并不多,更难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对学生在思想上的升华起不到多大作用。
三、老调重弹,换汤不换药。
还有一种误区,其负面影响比以上二者更加严重,笔者将其称为老调重弹,换汤不换药。这种误区一般是由于某些初中语文教师受到长期的不良教学习惯的影响,对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拓展式教学理解不足,眼界不够宽广,对其方法掌握也不够熟练。因此,他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往往走上老路,即他们所开展的拓展延伸不管是从内容、角度还是表现手法上,都与课本要求以及教师自身对于课文的解构分析基本相同,只是在"教教材"而已。
《背影》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一篇经久不衰的文章,也是被初中语文教师研究最多的作品之一。作品对"父亲"形象的塑造是极为成功的,尤其是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更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如何在课堂上对这篇作品进行成功的拓展和延伸,无疑是很显示教师"功力"的。而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成功对此进行创新的教师寥寥无几。一般而言,在讲解重点内容时,教师往往会以"谈谈你眼中的父亲"或者"在课文中,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等作为拓展性内容来分析父亲的形象,深化"父亲"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
常规而言,这种拓展延伸确实紧扣课文内容,而且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此项拓展中所得到的答案大同小异,几乎就是对课堂内容的复制。
这种重复性的拓展延伸,对于加深学生知识的理解,开拓学生视野没有实际作用,无疑是低效的。
除了以上三种容易步入的误区,在课堂内容的拓展性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某些教师为拓展而拓展的情况。例如,某些语文教师将拓展作为第一要务,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带领学生囫囵吞枣般地解析完课文,不管学生对自己的讲解内容是否理解,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各种各样的拓展延伸活动。为拓展而拓展,这种做法忽略了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的目标。拓展与延伸如果没有了基础知识的土壤,就会导致其变成空中楼阁而失去实际意义。
第二节 教学时空拓展容易步入的误区。
初中语文的拓展式教学,除了包括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之外,也包括对教学时空的拓展。笔者认为,所谓语文教学时空拓展,秉承的是叶圣陶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强调语文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生活化空间。因此,语文课程要架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必须将课内外的资源加以全面利用,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学习的空间,提高其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除了固定的语文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帮助学生走进社会,感触社会,打开了解社会的窗口,加强学生的社会体验。
然而,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时空拓展中,教师经常步入的误区有:轻重不分,课外延伸唱主角;目标模糊,语文课变说教课。
一、轻重不分,课外延伸唱主角毫无疑问,作为实践性极强的语文课程,同生活有着天然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语文课程之外也有丰富的资源可以为语文课程所开发利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师在进行拓展式教学时,可以无限制地进行拓展,甚至将语文课外拓展当做课堂主角,而忽略了本该居于核心地位的内容。
某些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过度拓展,课外延伸内容占用大量课堂时间,影响了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学习和吸收。例如,在讲解《苏州园林》一课时,从上课开始,某语文教师用了 19 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总结文中体现的苏州园林的特点。其后,他补充了 1500 余字有关苏州园林的文字介绍,夹杂了 20 余张苏州园林的图片。最后,教师布置了几道拓展题:1、图片展现的苏州园林的特点是什么?请设计符合其特点的广告语。2、《苏州园林》一课的写法主要是什么?模仿这种写法对家乡公园进行描述。3、结合历史知识以及学过的课文,对文中有关景色的著名诗句进行摘录,择其部分进行阅读赏析。
我们可以看到,这位语文教师对这堂课的延伸材料准备相当充分,而拓展题目本身也与课文内容相关,带有很多生活气息。但是,仅仅用 19 分钟的课堂时间如何安排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如何在完成大量题目的前提下,还能将注意力集中到课文的核心内容上?这是语文教师犯了不分轻重的错误,课外延伸不能够为了延伸而延伸,而应该是在保证学生对核心内容掌握的基础上对其作出的拓宽和深化。
二、目标模糊,语文课变说教课。
"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即强调语文课程必须关注生活。生活中蕴含着巨大的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并将其与语文课程本身融合,学生就能够在相对枯燥的语文课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认识到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激发学生联想,生成创意。
与此同时,拓展性资源的使用也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那就是必须注重其"语文性"的特征,即对课外或者其他学科资源的使用必须回到语文这一课程的范围之中。
例如,《藤野先生》是各版本初中语文教材中一篇重要的作品。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鲁迅先生依照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变化,回忆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并以深沉的感情表达了给其带来重要影响的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怀念。然而,某位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连续提问了诸如谈谈如何正确看待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对日本右翼势力一直想为二战翻案事件的看法等具有明显政治倾向性的问题,并引起了教师和学生之间长时间的讨论。对语文课堂而言,这种脱离了课堂核心内容,与课文无关的内容虽然并非需要阻止,但是也应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长时间讨论此类问题挤占了原本不富裕的教学时间,应当尽力避免。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时空的拓展必须要适度。所谓适度,就是要将关注重点集中在品读和把握课堂内容的精髓上,以此为基础,将其从课内延伸至课外,而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思想政治课或者道德课等说教课。语文课堂中的拓展,应该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的拓宽和深化,应当成为语文课堂学习中的点睛之笔。适度的课堂拓展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反之,则不利于语文课程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节 教学方法拓展容易步入的误区教学方法主要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主要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等三方面的内容。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教师教法出发,探讨当前初中语文拓展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方法的革新成为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关注探讨的重点,很多成果的诞生也对语文课程的发展起到了切实的推动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语文教学方法的拓展与创新也往往与新技术的更新紧密相关。科技的发展,在给语文教学方法带来深刻变革的同时,也给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步入了一些误区。笔者将从丧失导向性以及多媒体过度使用两方面来分析当前初中语文拓展式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误区。
一、丧失导向性。
针对以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启发式教学不足以及学生个性受到压抑等问题,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并要求教学方法应当适应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需求。
新课程改革以来,注重学生个性成为了语文教师的共识。当前,语文教学理念不断拓宽,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也成为其中的核心内容。但是,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于对如何拓展教学方法这个问题认识不清,很多语文教师出现了"附和学生"以及"千人一面"这两个丧失教学导向性问题。
所谓附和学生,即教师在拓展式教学中,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指导性地位,生云亦云。学生的思维信马由缰,教师对其缺乏有效地引导,从而造成学生对文本主要思想解读失误甚至错误。例如在讲《五柳先生传》时,有学生认为陶渊明之所以选择这种闲适的生活是因为他仕途不顺,是因为他本身是一个官场"失败者",只是他压抑了内心的悲愤,通过文章强颜欢笑等等。这些解读虽然是多元的,但是他们本身是极为错误的。某些教师则片面地认为,这些想法是学生个性的体现。他们囿于"保护学生求异思想"、"提倡学生个性"等思维的影响,对其一味附和、不加有效地引导,这样的拓展延伸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反而对初中生正确的"三观"养成具有极强的负面作用。
"千人一面"是与课程改革理念相违背的一种教学观念。由于目前课程改革时间不长,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受到长期的"应试教育"以及教学习惯的影响,对课程改革的理念认识不深,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拓展新的教学方法并不熟悉。因此,他们往往采用"新瓶装旧酒"的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忽略了不同学生的成长经历、生活经验和个性特征等,对语文教学的拓展内容采取"整齐划一"的方法,主宰着拓展的方向和延伸的深度,脱离了实际,走入了"千人一面"的误区。
二、多媒体的过度使用。
多媒体技术以其生动形象而又迅捷的特点,自进入语文课堂之后便引起了一场教学方法的革命,当前语文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技术已经蔚然成风。教师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展示自身的个性,并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过度使用已经成为语文课堂上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的负面影响也逐步显示出来,并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
目前,多媒体技术过度使用主要体现在课堂对多媒体的过度依赖以及课件制作过于花哨两个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口语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而黑板也是教师们展示自身的平台。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当前,由于对多媒体技术的依赖,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流利地使用教学语言,不能合理地安排板书,甚至不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使自己沦为多媒体技术的附庸。更严重的是,多媒体技术的滥用削弱了语文课程作为一种表达工具的魅力,缩小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也削弱了他们的个性体验。同时,多媒体技术的无限拓展,切断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课堂效果。有些老师在讲《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只是从网上找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大量的图片去自由理解文意。整个讲课过程几乎演变成了图片欣赏课,缺少必要的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学生们对文章的理解恐怕也只限于几张图片而已。
教学方法的拓展延伸和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对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对二者保持足够的重视。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拓展式教学已经逐步为研究者和广大一线教师所重视,在日常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由于对理念理解不深或在实际操作中遭受困惑,许多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时空以及教学方法的拓展延伸上,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拓展式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