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本文在阉人歌手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论证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通过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完成了对艺术鉴赏中审美心理特征的论证,结论如下:
第一、通过实例进行艺术鉴赏中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是可行的,可以极大丰富理论研究中过于专业化的研究过程。
第二、社会大环境会对审美心理造成影响,美学不仅仅包括艺术学科,还受社会背景的推动,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就应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主要是人文环境。
第三、世间万物皆辩证,事物之间存在联系,审美心理的多样性与一致性,保守性与变异性,看似相互矛盾,实际相辅相成。
第四、审美心理作为美学与心理学的边缘学科,不应该单从一方面进行学习,要结合各学科知识并探寻学科间的交叉点才能够全面深入的理解。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尽管力求做到面面俱到,但由于时间仓促,个人能力有限,论文依旧存有一定的研究局限:
对心理学派研究的局限性,心理学分为很多学派,不同的学派具有不同的观点,并不是所有的观点都可以与审美心理产生交集,所以从心理学引申至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时难免会有不完整之处。
正如人们常说的:"有时成功的人生是需要一条路走到黑的",这理论研究需要的坚定不移,攻坚克难精神,同样也是对从阉人歌手的产生发展过程中论艺术鉴赏审美心理继续深入研究所需要的学术态度。本文中的不足之处,我将在日后的研究中继续深入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晓春《多姿多彩的巴洛克文化》。中华读书报。2006(8)
[2]陈伯海《人为什么需要美》。学术月刊。2013
[3]潘丽君《阉人歌手:巴洛克时代独特的声乐现象》。文艺研究。2010
[4]林继尧《艺术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江曾培《艺术鉴赏漫笔》。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6]曾雅云《艺术鉴赏入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7]H.加登纳《艺术与人的发展》。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8]李泽厚《美的历程》。广西师大出版社。2000
[9]叶郎《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
[11]郭建民《声乐文化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12]余润祥《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13]朱光潜《谈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5]张玉能《17、18 世纪音乐美学》。吉林大学学报。2004(8)
[16]倪海霞《意大利歌剧的诞生及早期发展》。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9)
[17]居其宏《歌剧美学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18]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19]郭琳《声乐教学艺术论》。新华出版社。2009
[20]王群英《欧洲歌剧阉人歌手衰落原因探析》。艺术探索。2009
[21]王超群《残缺的辉煌--浅析阉人歌手》。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
[2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3]朱斌《雅俗的审美心理比较及其审美启示》。2011
[24]杨辛 甘霖《美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5]张法《中国美学史》。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6]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7]朱荻《艺术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8]马奇《西方美学资料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9]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0]周宪《美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1]李建盛《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32]张汝伦《意义的探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33]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34]赵鑫珊《科学。艺术。哲学断想》。三联书店出版社。1986
[35]司有仑《新编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