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精神本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21 共901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音乐教育对人全面成长的价值探究
  【第一章】音乐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作用探析绪论
  【第二章】音乐教育的本质及特征
  【第三章】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精神本质
  【第四章】音乐教育的作用
  【结语/参考文献】人的全面发展中音乐教育的功能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3 章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精神本质

  3.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形成的历史追述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在继承和发扬前人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它联系着整个马克思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解放。这一思想在马克思的很多部著作中都有所体现。 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产生、发展以及成熟三个阶段。

  3.1.1 人的全面发展观的萌芽期

  从《博士论文》到《在爱北斐特的演说》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萌芽阶段。在这期间,马克思虽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提出"人的全面发展"这个观念,但他所写的多部著作中,他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已经萌芽。他在写《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博士论文》时,对伊壁鸠鲁的自由观念的关注,就已体现了他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思考。马克思说:"伊壁鸠鲁在宣称自然是自由的时候,他重视的是意识自由。"马克思通过对伊壁鸠鲁的自由观的评及肯定,为自己自由观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马克思还指出:"对于伊壁鸠鲁的宇宙观来说,具有代表性的是创造世界的问题,因为它能充分说明,这种哲学与世界的关系是怎么样的,这种哲学的精神是如何创造世界的。"这就说明,马克思注意到了人的主体能力(即人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的能力。)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哲学手稿》中,他打破了通过从自由和解放的角度,来谈人的发展和人的本质问题,而是从,把劳动作为起点来探讨了人的本质。他基于劳动异化理论,研究了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的片面性,并提出了基于类本质的关于人的发展的理想和目标。 这时,"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思想萌芽已经产生,《手稿》便成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形成初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论述体现在:

  (1)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即人的类特性)是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而完整的人是占有自己全部的本质。

  唯物主义认为,是劳动创造了人,更是劳动发展了人,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也正是从人的劳动入手,研究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第一,劳动使人和社会发生联系。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智慧和力量是通过劳动表现出来,又通过劳动得到发展的。人们通过劳动不断的认识和发展自己的个性人格。这种由劳动产生的联系、认识和发展,构成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动物直接附属于它本能,而人的劳动是主动的。第二,劳动使人与自然发生关系,通过劳动逐步认识自然,在这种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劳动实践中,人们既满足了自身的各种物质需求,又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总而言之,劳动是自由自觉的,人的本质是人自由自觉的劳动,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对自己本质的占有。劳动在创造人本身的同时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如马克思说:

  "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产品的感性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的享受,不应当仅仅理解为占有,拥有。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本质。"(2)认为分工和所有制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分工是"在简单协作中开始,在工厂手工业中得到发展,在大工业中完成。"所有制是产生分工的根本原因,私有制下的分工使人们越来越片面化和从属化,这样劳动变成了被强制的,不自由的,工人在劳动中不能自由的发挥自身的智力和体力,这样的劳动使他们觉得自己的精神被摧残,肉体被折磨,他们在自己的劳动中不能肯定自己,感受不到幸福。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下,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被资本家所占有,而不属于劳动者本身,劳动发生了异化。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消灭私有制和分工。

  马克思认为:"一方面随着分工的扩大,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的积累,工人日益完全依赖于劳动,依赖于一定的极其片面的,机器般的劳动,工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被贬低为机器".

  "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至一个对象,只是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它对我们来说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等的时候。总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

  因此,只有实现共产主义,彻底消灭了私有制和分工,使劳动异化不会发生,人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实现自己占有自己全面本质,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手稿》是一部过渡性著作,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和人的具体特征的角度研究人的本质,从而进一步研究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和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创立的里程碑。

  3.1.2 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发展期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形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形成阶段和初步发展阶段。

  (1)形成阶段:是从 1845 年春到 1846 年初,这个阶段的经典代表著作就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部著作中,马克思深刻阐述了实践的极端重要性,从而确立了"实践"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确立了与唯心主义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所有旧唯物主义区分开来的,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充分肯定实践在整个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揭示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写于 1845 年春,以下简称 《提纲》),在深刻剖析费尔巴哈"类本质"观点局限性的基础上,批判了人的本质就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错误观点,鲜明的提出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科学论断。

  它用"社会的人"取代了费尔巴哈的"自然的人",代替了黑格尔"自我意识的人",把人从抽象转化为具体的人。《提纲》中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但他从根本上分析和批判了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并与唯心主义和旧的唯物主义彻底划清界限,提出了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研究开始全面展开,为人的全面发展问提的解决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确立的标志。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做了辩证唯物主义论证,提出了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作了第一次科学阐述,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历史规律。首先,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个人的存在表现的形式,是以类存在物、社会存在物以及个体存在物状态存在的。人是精神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所构成的,是追求全面性的存在物。那么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类特性、社会特性、个性的全面发展。其次,在《形态》中,马克思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分工,把分工作为研究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出发点,说明人的全面发展是和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发展一致的。"就个人自身来考察,个人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他们变成片面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到限制。"从文中可以看出,《形态》有进一步的发展了《手稿》对私有制财产的批判及异化理论。

  在《形态》中,马克思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将与社会发展同步前进的思想,对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前景做出了科学的预测和展望,指出要消灭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就必须消灭"分工",而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才能真正摆脱分工对人的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矛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使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真正变成自由自主的活动,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在今天看来,这些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和观点还处在起步阶段,尚不够系统和深刻,但透过这些思想观点,我们看到了 19 世纪中叶的伟人就已经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有着热切的关注和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也正是这些思想观点,奠定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走向系统和成熟的坚实基础。

  (2)初步发展阶段:《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在文中,马克思是这样描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说明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当做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马克思在文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得出共产主义社会终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张由无产阶级政权来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社会主义新社会,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旧的分工,为全面发展的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3 人的全面发展观的成熟期

  在欧洲革命后,马克思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近 20 年,在写作《资本论》之前,马克思写下了经济学的三大手稿《经济学手稿 1857-1858》、《经济学手稿 1861-1863》和《经济学手稿 1863-1865》,这三部手稿对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经济学手稿 1857-1858》中,通过对社会经济形态的考察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特征的分析,马克思将人和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把人的发展归纳成三个历史形态。即"人的依赖关系"是前资本主义社会下的社会形态,社会发展水平较差,物质较为匮乏,在这种形态下,人的能力只能狭隘孤立、被束缚中发展。第二种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独立性是以对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和全面的能力的体系,但人的发展并不是自由自觉的,而是片面的发展。第三种形态即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人从对物的依赖关系中彻底解放出来,从异化劳动中摆脱出来,成为完全占有自己本质即自由自主人,与世界融为一体,这时的发展才有可能表现为全面发展。在《经济学 1861-1863年》中,马克思通过考察社会分工和生产机构内部分工之间的关系,揭露了产生人的片面性的原因,首次提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三个过程,协作、分工以及机器大生产,这部分的政治经济学的成果,使马克思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并构成了人全面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把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在《资本论》中进行了科学的论述,提出培养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主张把教育和劳动生产实践相结合,根据生产劳动的需要,把劳动者集合起来定期进行教育培训,使其脑力和体力能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而确实有效的防止了劳动者的片面发展,促进其全面的发展。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详细的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完成了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科学考察,使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从空想转化为现实。

  3.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精神本质

  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思想,应该说是从马克思开始,同时也是由马克思做了理论性、系统性、思想性完成了的一种关于人及其本性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形成,不仅有理论自身的意义,而且更具有人的现实生活的意义。可以说,自古以来,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人文学科,"人"的问题一直是不仅是核心问题,而且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哲学这门学科更是它的基本问题。从古代希腊斯芬克斯之谜关于人的猜测到阿波罗神庙关于人的发问再经过文艺复兴对人性的关注直到近代经过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人的问题始终是他们所关注的主线。中国的先秦思想家到宋明理学再到新儒家以及中国的近代的新文化运动,人的主题也同样突出。人是什么,人走向什么,人的归宿是什么,对这样问题的发问,是哲学本性自身的要求。科学虽然也会同样关心人,但它的结论总是片面的。按照我国著名哲学家高清海先生的思考,哲学虽然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这点是没有错的,但是,哲学是出于关心人才关心外部世界的,因为人不止来自于自然,同时又属于自然,因而也只有通过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了解人的原故,才去研究自然。这就是哲学于科学的根本性的区别。然而人的本性或者本质或者性质到底应该怎么理解,这不仅涉及到理论自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我们怎样对待人自己,对待他人,对待自然、对待社会的最具现实性的问题。

  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生的幸福,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世界的发展;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归根结底都属于人的问题。没有了一个对人作为人真正意义上的本质本性的理解和定位,其他的一切问题都是一些失去了前提的虚假问题。这应当是、至少是世界范围内哲学理论界的普遍共识。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有没有起点,有没有终点,所谓的终极本质,如果没有对哲学本性的真实的定位,这些也同样是虚假之说。比如说:如果把狗定性为猫,那么狗的发展就向着猫的方向发展,结果,狗消失了。同样如此,如果把人的本性定性为本不属于人的本性,即非人的人,那么哲学的理论就必然要失落了人,还何谈人的发展。因此,我们理解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理解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问题,首先就必须弄清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本性。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应该说对人及其本性做出来较为系统和科学的阐释,所说的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其根本的贡献就在于他颠覆了以往的一切哲学对人的本质的抽象化的理解。所谓的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转变其本质就是关于对人的本质认识的转变,实现了人的观念的变革。具体表现为如下内容:

  1、从抽象的人的观念转向现实的具体的人的观念,哲学史上在对人的本性问题的理解上,从来都是抽象化的理解。人们在把握身边的事物时,衣食住行都能具体的去对待,但一当面对"人"这个问题时,就基本都抽象化了。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总是习惯于用认识"物"的方式去理解人,也就是说,总是用与物相同的观点和方法,来从人身上找到不同于物的特性,认为这样做就是抓住了人的本质了。这样的做法的结果还是把人定性为物,无论是理性的人、文化的人、政治的人、社会的人、思想的人,哪怕定性为一种特殊之物甚至是神物都还是一个"物".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我们都知道,就是我们大家都习以为常的、科学经常使用的"求同法"、"求异法"、"归纳法"即所谓"形式逻辑"那种认知方式。这种方式的实质就是抽象的方式。其特点就是从某一类个别事物中抽取他们的共同特征,然后用这种特征来概括它们的本性。这就是所谓的"物"或"物种"的理解方式。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都把"理性"、"思想"、"意识"等理解为人的基本特征,其根本点在于他们只注意到人与物的差别性,而没有注意到人和物之间的联系性。而事实上,人来自于动物,属于和动物同样的生命,但又同样区别于动物,具有否定、超越动物生命的特殊性质,也就是说,人既是一种自然存在,也是一种超自然存在。这种超越性的本性是动物没有而为人所独有的,因而人是动物中的一种特殊的存在物。因此说,仅仅用抽象逻辑的理解物的观点方法是无法准确的规定出人的本性的,因此,只能找到一种与人的特殊本性相适应的认识人的观点和方法,也就是属于人的观点和方法,这样才能够从人作为人的本性去理解人、把握人,才能从理论上根本解决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问题。

  2、因为上述的抽象化理解,既从人与物的区别上,将一种特征定义为人的根本特征,其实质造成了不同哲学家之间的永无休止的争执,因为每一个思想家都能根据自己的关注从人身上找到自己认为与动物相区别的特征。更重要的一点是,如上所说,人是具有多重属性、多层面、多维度的一种存在,而且随着他自身的历史发展,他的本性也将表现为不同的状态。而物的方式,只是从单一的 本质去理解人 ,而且这种本质被定性为绝对不变的、永恒的本质。

  他们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人是自身活动的产物。也就是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同时又是一种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去主宰自己的生命,进而创造了自身本质的存在物,也就是超生命的生命存在。这应当不是他们的认识能力问题,而是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史局限性问题。

  3、总之,要想真正的理解人,必须突破从物的观点去认识人的"物种"的思维方式,确立起一种新的适合于人的本性的理念方式。马克思正式从现实的人出发,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确立了这种全新的哲学世界观和哲学思维方式。因此,恩格斯说,马克思的哲学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从劳动、生产、实践的观点揭示出在人身上所体现的现实本性。

  他认为人的根本特性是实践的特性,也就是人的自身活动的性质,在他看来,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这种实践本性的区别。因此马克思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这就是意味说,实践不仅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活动,也是使人生成为人的本源活动。人在生产物的同时也生产力自身,这就要求我们:

  一是,必须从二重生命的性质去理解人,即人是一个自由自觉的人,是一个主宰自己的活动并进而沟通外部世界的人,因而人是主体;二是,必须把人定性为,自己是自己的创造者,并随着自身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提出了人的自身发展的三形态说。这就是说,人不是单纯的自然物。人不是由自然的单一所决定的,因而人不是一个抽象的人,而是一个具体的人。人必须由自身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走向真善美的方向,即所谓的道德、价值、理想世界。这个理想世界就是人与自然的内在否定性一体化。

  这就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赖以奠基的,关于人的本性的哲学理解。一句话,这种理论使人从抽象的王国的人,回到现实世界中的具体的人。

  如何理解音乐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必须的根本点,就是人的生命,是一种永远追求超越,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真善美的生命。在这意义上,音乐教育对人的作用,就是发挥人对真善美的最求的作用。也正式在这一点上,音乐教育与人的生命本性,才是富有生命力的,内在统一的,本质的理解。

  3.3 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

  3.3.1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1)人的全面发展:自由本性的追求

  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实际就是人逐步挣脱来自各个方面的束缚和阻碍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的自主性即自觉的创造性得以实现的过程。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前资本主义下,因为当时的生产力的落后,就制约了当时的经济发展,也同时使人的能力受到制约。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社会化的大生产,人们提高了改造和创造自然的能力,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掌控下,出现了人的"物化"和"异化"现象,产生对物的强烈依赖性。而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剥削制度被消灭、劳动异化被克服、人们不再被奴役、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快速发展,人们在社会关系上实现了平等、和谐的状态,摆脱了对人和物的依赖,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成为真正自由的人 .

  (2)人的全面发展:实践本性的追求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需要,你自己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本质".只有在生产实践中人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人产生新的需要,就要进行新的生产,同时新的需要又指引着新的实践活动,不断地发展创新着。实践的本性,就是这样一种人和自然的否定性的统一关系,正是这种否定肯定的实践本性,促使人们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和深化自身,实现自身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是,人的能力的发展。能力的发展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集中表现在智力发展和体力发展两个方面。人的能力发展从表现形式上看又分为集体能力和个人能力的发展,从存在形态来看又分为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的发展。

  二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的个性通常是指人的心理、道德、思维、观念以及精神状态等。人的能力和活动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个性发展,人个性的自由发展,主要是指人的自觉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3.3.2 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马克思预言,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下,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得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是现实和理想的统一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在《共产主义宣言》中指出,代替那些阶级对立的资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以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的发展的社会。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以人的全面和解放,自由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原始社会的低级发展、第二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片面发展、再到第三阶段的共产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当然,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终目标是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不是自然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是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这充分说明了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满足人的生活需求。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马克思还指出:"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满足了生活的基本需要,这样才有了充分的时间从事文化娱乐、文化创作等活动,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自由时间。(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是消灭私有制和私有制下的分工。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所占有,工人们为了生活资料被迫进行劳动,这种片面性、被动性的劳动就造成了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畸形发展。人们在固有的劳动模式下,长期以后,每个人只会熟悉整个生产的一部分,而荒废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大工业在它的资本主义形式上再生产出旧的分工及其固定化的专业。"这种分工"把一个变成农民、把另一个变成鞋匠、把第三个人变成工厂工人、把第四个人变成交易所投机者……".

  因此,只有彻底消灭了私有制和私有制下的分工,才能避免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使劳动者真正的获得自由,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认为教育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马克思说:"工人要发挥一定的劳动能力,要改变他的一般的天然才能,使他能够完成一定的劳动,他就得受训练和学习,也就是必须受教育。"马克思还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