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英语论文

《孔雀东南飞》中“文化意象”的翻译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6-03 共3403字
论文摘要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大约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开始成形。它以第二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认知语言学涉及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它针对生成语言学天赋观,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基本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

  语言是人类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对外部世界和外部事物的抽象认识,人类在此过程中获得体验和认知。世界上的语言虽然千差万别,但是我们可以透过现象看到其中思维的共同之处,这才使得人类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理解,才使得翻译成为可能。翻译也是一种认知活动,翻译是译者理解了原作之后进行的再创作。用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可以使研究者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宏观看待翻译问题,人们对语言的研究不再仅仅停留在“what”,“why”和“how”的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用认知的视角对人类的理解和翻译活动做出更加本质和始源性的解释。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对语言共性的解释角度,结合《孔雀东南飞》的两个英译本,对典籍中的文化负载词是的可译性问题进行求证,以及如何操作的问题给出肯定的回答及解决办法。

  1 可译性(translatability)
  “可译性”(translatability)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话题。许多西方翻译理论都各给出了回答。奈达(Eugene Nida)在论文《翻译:可能与不可能(Translation:possible and Impossible)》(1991)中提出的“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s);以及卡特福德(J. C. Catford)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中提出的“可译限度”(limitsof translatability)都对“可译性”(translatability)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这些探讨都殊途同归:语言之间具有“可译性”(trans-latability),但是因为各种文化中的人存在认知上的差异,所以在具体场合或具体文本中存在着难以充分翻译的成分。

  2 翻译中的认知模式
  
  众所周知,翻译是一个解码(decode)和重构码(recode)的过程,如图1.【图1】
论文摘要

  译者首先作为普通的读者阅读原文,在充分的理解和认知之后,将其认知的结果以另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一篇成功的译文必然是以译者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那么理解程度要如何来衡量呢?这就涉及到可译性的问题,即不同文化之艰难的概念符号是否可以进行顺利的翻译。人类虽然根据种族,肤色,语言分类各有不同,但相似的身体结构和心理需求决定了人类有着相似的认知。

  认知语言学将人类由体验到认知的过程归纳为到语言表达的过程归纳为“概念映射”,认知到表达的过程归纳为“概念整合”.“概念映射”是指在人脑思维过程中由一种概念变换成另一种概念。“概念整合”是在概念映射基础上,通过脑中的图式(schema)过滤,筛选,整理外界刺激,从而形成个体的认知,从而有利于语言表达的生成。翻译中的认知模式可以图解为:【图2】
论文摘要
  
  与过去的解码--重构码比较,经过认知语言学建构的翻译过程多了一步“图示”,图示反映了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以及信息整合过程。因此,它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和处理“可译性”问题的关键所在。该文将以《孔雀东南飞》为例,求证该模式在解决中国典籍文化意象过程中的可译问题。
  
  3《孔雀东南飞》中“文化意象”的翻译
  
  3.1《孔雀东南飞》背景介绍
  《孔雀东南飞》又名《焦仲卿妻》,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壁”.《孔雀东南飞》这个名字来自于其首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全诗共340多句,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希冀,塑造的语言丰满突出,文章结构紧凑完整,大量运用铺陈的写作手法,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是汉乐府的杰作。记述了刘兰芝嫁到焦家为焦母不容而被赶回娘家,其兄逼其改嫁,新婚之夜,这对恩爱的夫妻双双殉情。从汉末到民间广为流传并不断被加工,终于成为了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涵盖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负载词,该文将仅就其中较为突出的表示方向的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做尝试性的分析。该文选取的两个译本,一为着名翻译家许渊冲的译本,一为外国译者Eric Edney的翻译文本。希望藉一中一西的语言对比能够获得一些有用的结论。

  3.2 关于“东”和“南”的表达
  据考证,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在中国传统中是很重要的意象,该文根据文本范围只讨论“东”“南”.在八卦中,它们分别指代“震”和“离”;在家庭成员中,表示“长男”和“中女”;在四季中,“东”和“南”分别表示“春”和“夏”;在五行中,分别表示“木”和“火”;在五色中,分别表示“青”和“赤”;在五味中,分别表示“酸”和“苦”.作为本诗中的重要意象,这两个字的翻译也很值得推敲。

  1)“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许渊冲译为“In theeastthere's a match for you, A maidenwhose name's Qin Luo Fu”;Eric 译为“A proper wife I have inmind for you…Yondershe lives, a maid called Qin Luo Fu”.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东方因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故古人以东为上为大,这里的“东家”也就可以理解为是有地位的人家。我们平常所说的‘做东’、‘东道主’也包含了这个意思。焦仲卿之母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其借“东”来抬高对方的地位,意在劝说他迎娶“东家”之女。根据上文提出的翻译认知模式,两位译者对此文化意象的翻译认知过程如下图所示:【图3】
论文摘要
  
  凭借上图的分析,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对文化意象的认知、分析和整合的过程。并由此可以看出“东家”在此句中意义之重要,属于必须译出的成分。许渊冲先生充分翻译出了“东”的意象,而Eric的译文只是泛泛的译作“yonder”(在那边)。通过上图的分析,我们可以判定许渊冲在此句的翻译中更胜一筹。而Eric的译文出现“文化空缺”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了其“概念映射”不成功,进而无法整合出原文的全部内涵。

  ⑵“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
  许渊冲译为“There's a maiden ineastneighborhood, besideher no one else is good.”Eric译为“…in theneighborhood/ Theredwells a paragon of loveliness.”.Eric仅译为“neighborhood”(邻居)。此句的文化意象同上句。由于娴熟的中国文化意象认知,许渊冲成功地整合出了这两处意义相同的意象。

  ⑶“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许渊冲译为“May you likehillside rocklive long. With yourfour limbs both straight and strong!”Eric译为“Your son is like therocks ofNanshanRange, Immutable in death, immune to change.”在线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显示:“‘寿比南山’一词,出自《诗经·小雅·天保》。其文如下:‘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其大意是:犹如上弦的月,好比初升的日。恰似南山之寿,不会崩坍陷落。犹如松柏枝叶,长青不衰。诗中的‘南山’指秦岭终南山,其素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称。其文如下:”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此诗后来演化了‘寿比南山’成语,诗中的松柏,也演化成了‘南山不老松',其寓意是像南山那样长寿,用于祝福人长寿。由此可见,“南山石”为“长寿”之意。在这句的翻译中,许渊冲兼顾了中国人的认知习惯和外国人的理解,用意向图示将汉语中的深层含义恰当地翻译成其他语言使用者能理解的语言符号,而Eric译成“南山”(south mountain)。许渊冲在该句翻译中的认知过程可用下图表示:【图5】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东”在英语中没有确切的文化对应词,而“南山”所表达的隐喻可以用“山石”表达出来。因为具体情况不同,所以不同的译者在面对同样的意向的时候概念投射和概念整合都会有所不同。

  4 结论
  
  随着中华文化不断走向世界,典籍翻译无疑是推广中华文化的有效媒介。其中,“文化负载词”正是凸显典籍价值的重要角色。人的认知来源于生产生活经验,不同的译者对相同的文化意象会有不尽相同的认知与理解,这也直接影响到了译文的表达。即便如此,由于人类认知思维的相同之处,文化意象还是可以被体验并认知的。所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语言符号的对应上,而应该把精力放在对认知图示的解码和重构上,再进行概念整合--以目标语文化容易接受的方式组合语言。

  参考文献:

  [1] 陆国强。英汉概念结构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 沈苏儒。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 跨学科视域下的当代译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 许渊冲。汉魏六朝诗[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
  [6] Roger T. Bell.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7] 牛保义。认知。语用。功能-英汉宏观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