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发现
本研究从分析当前的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要求入手,阐述了导学案的定义,并分析了国内外对已有导学案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情况,以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金字塔学习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然后进行了为期 6 个月的教学实验。实验采用了调查问卷、英语测试及教师评价对比的实验方法,最后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通过对导学案的创新使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明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有所增强。课堂的互助合作延伸到了课外,学习优秀的同学不仅善于自己求学,也乐于帮助后进的学生学习;后进的学生也敢于提问,诉说自己学习英语的困惑。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强,相互取长补短,更促进了英语成绩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与教师也逐渐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互动热烈有效,教学效果理想。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创新地使用导学案,更体现了教师的智慧。教师不仅要钻研教学理论,用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更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更合理地设计导学案以及设计使导学案得以有效实施的课堂活动。通过导学案的创新使用,教师之间亲密合作,以老带新,很多青年教师都快速地成长,老教师也不得不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学习和使用高效课堂的新式武器,融入课改的浪潮,促进学校乃至社会教育的发展。
6.2 研究启示
通过仔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导学案的创新使用可以激励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成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机制。教师应在已有的导学案基础上,本着以生为本的态度,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成为自觉的高效的学习者。教师应该打破一言堂的格局,把教学的着眼点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从研究教学方法转到研究学习策略中。教师不能举着教案当成万能法宝,而是应该思考导学案如何成为学生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探路石、指南针。通过活用导学案,通过巧设问题,让学生学会主动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来培养实践能力。
教师创新地使用导学案可以灵活地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声影等手段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语境中探究学习。多媒体的使用不是单纯地为了提高趣味性,毕竟教师面对的是身心相对成熟的高中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理解事物的能力。多媒体的使用主要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为了突破学案中的重难点,设置链接补充或介绍背景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板书的时间,更可以增加课堂容量,使得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理解更深入更透彻。
教师创新地使用导学案离不开教师之间的合作,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单个教师的工作量,而且也促进了每个教师认真负责地备课,从长远的角度看,对教师个人素质的提升和对学校教育的发展都是有利无害的。所以,教师要明白,每位教师所教的学生各不相同,使用导学案一定要考虑因材施教,也就是重视二次备课,可能是增减导学案内容,也可能是调整活动设计。教师如果图省力而直接应用现成的导学案或导学案活动设计,则很有可能造成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的后果。长此以往,学生英语成绩两级分化严重,英语后进生更会对英语产生厌学心态,教学效果不升反降。因此,教师应该认真备课,备教学内容,备学生学法,从而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过程切合的“点”,以此设计课堂活动,建立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教师应该认真学习英语教学的理论知识,大胆尝试其他的教学模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6.3 研究不足
本研究的历时时间比较短(半年),虽然全年级都创新地使用导学案教学模式,但他们没有进行数据统计,只是从课堂学生的反应情况看到了一些变化以及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对之进行思考。由于个人实际教学能力有限,因此在论文研究过程中,笔者只选取了自己任教的两个班级进行研究,调查对象相对有限,实验规模也较小,所以样本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同时,英语教学的课型有很多种,按教学内容分有阅读课,语法课和写作课等;按教学次序分新授课和复习课;按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体系分每个单元都有7 个版块,如 Welcome to the unit, Reading, Word power, Grammar and usage, Task, Project andSelf-assessment.笔者是从教材角度出发,选择了其中的几个版块研究,所以对于其他版块的导学案教学研究还未涉及,尤其是对高三一轮复习英语课的导学案使用能否提升英语教学成绩的研究更值得期待。
另外,在该研究中几乎没有涉及对学生的评价信息。基于导学案的英语课堂活动设计既有个人层面的参与活动,也有小组层面的活动,教师及时合理的评价是否能更大地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尚未关注。对于影响学生成绩的非智力因素无法有效控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都会有助于提高成绩,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还要注意调查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影响,尽可能更客观全面地研究和分析该课题。
6.4 研究展望
导学案教学模式走进课堂,给课堂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课堂是师生展示生命的舞台,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应掌握相对固定的学习内容(一般以教材为主)、实现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品德的培养和个性的完善。
导学案在英语教学中的创新使用研究历时一个学期,得到了实验班级和一些老师的积极认可,也获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笔者在开展研究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为了加大对以后课型的研究,在此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研究过程中始终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保证给予学生思考和探究活动所需要的时间。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座位位置,尽可能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促进学生之间和睦共处,相互合作,也实现各组之间的公平竞争,良性发展。
(2)导学案教学应与现代化多媒体结合使用,使抽象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增加课堂趣味性。因此,要进一步探索如何有效地使用多媒体,使其为教学目标更好地服务。
(3)加大力度培训教师,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素养。教师是导学案的编制者、执行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钻研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加强备课组集体备课,教师之间增加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完善课堂评价激励机制。教师应对学生创新性的态度、方法和成果持正面的评价,多鼓励多表扬;诚恳地指出学生的不足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体纵向的进步和小组之间横向的差异,努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励他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务必选择积极的话语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实现目标。因此教师应适当表扬并给予学生积极的期望,激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自发的兴趣和需要。
(5)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总体设计活动目标,把握任务教学。因材施教,设计多元化的课堂活动,给学生更多自主交流的机会,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提高其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埃富加·富尔。 学会生存[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00 页。
保罗·弗莱雷。 被压迫者教与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布鲁纳。 教育过程[M]. 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93.
车丽萍。 试论智力发展与同化、顺应的关系--皮亚杰基本理论的启示[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 (2): 98-101.
陈飞燕。 学习金字塔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考试周刊, 2013,(12): 20.
丁慧玲。 发挥“学案导学”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J]. 教育实验与研究, 2010,(1): 49.
丁玉祥。 学案编制的常见问题与实施技术指导[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0, (3):55-58.
董素芳。 对非指导性教育模式的教育心理学分析[J]. 科教文汇 (上月刊), 2007,(4) :18-20.
范孝萍。 学案导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文学教育(语言研究), 2011, (5): 79.
范增民。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化学系, 2003.
高变英。 “学案导学”模式的教学构建与实践[D]. 山东师范大学, 2006.
关士伟, 臧淑梅。 学案设计的理论研究[J]. 教育探索。 2005, (08): 28-30.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 电化教育研究, 1997, (4): 25-27.
胡贵和。 学案教学初探[J]. 山东教育, 2000, (8)。
黄炳新。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报, 2006,(6): 127-130.
姜雪。 高中英语导学案之我见[J]. 基础教育, 2012, (1): 169-170.
卡尔·R· 罗杰斯。 自由学习[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卡尔·R· 罗杰斯。 罗杰斯着作精粹[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李福灼 李淑媛。 近年来我国导学案研究的回顾和反思[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3, (2):
95-98李蕾。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案教学[J]. 中国校外教育。 2009, (4): 86.
李召存。 研究性学习初探[J]. 中国教育学刊。 2001, (1)。
林礼江。 运用学案导学培养高中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行动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07.
刘俊。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优化设计的探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刘丽姣。 “最近发展区” 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0,(3)。
刘琼。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策略[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3) :148-149.
刘作芬 盛群力。 “直导教学”研究的三大贡献--罗森海因论知识结构、教学步骤与学习支架[J]. 远程教育杂志, 2010, (5)
陆留生。 “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教法研究。 2013, (12)
卢梭。 爱弥儿[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8, 91-92 页。
鲁子问,王笃勤。 新编英语教学法[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吕飞飞。 对英语课堂教学交互活动的认识与思考[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1):75-77.
马丽颖。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导学案的应用[J]. 安徽文学, 2010, (7): 185.
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马欣惠。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案导学法”的运用[J]. 教育实验与研究, 2011, (1): 123.
孟宏。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国内的应用现状与思考[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学版)2011, (2)。
庞维国。 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裴亚男。 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4):66-69.
彭志启。 罗杰斯的人格自我理论对创新教育的启示[J].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2,(4)。
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原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曲巍巍。 多元智能视角下英语课堂活动设计策略[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7):129-130.
任长松。 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沈正南。 高中“开放式”课堂教学初探[J]. 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2, (4)。
盛德仁。 英语教与学新模式[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施光欣。 高中英语阅读课导学案编制原则和设计[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1, (10): 114-116.
束定芳, 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 上海: 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王波。 国外英语教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J]. 辽宁教育研究, 2007, (4): 80-81.
王才仁。 英语教学交际论[M]. 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王蔷。 英语教学法教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王卫东, 宋兆银。 学案导学,合作探究,感受成功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探索 [J]. 当代教育科学。 2004, (17): 27-29.
王艳。 对学生和教师关于课堂教学活动看法的调查和分析[J]. 国外外语教学, 2004, (3):37-43.
王益辉。 导学案的实际与实施[J]. 课改研究(课程与教学)。 2010, (10): 11-13.
维果斯基。 教育心理学[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维柯。 新科学[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武喜春。 谈西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 (12): 20.
徐晓敏。 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与幼儿教育[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9):36-37.
杨豫晖。 论课堂活动设计和实施的有效性[J]. 课堂教学, 2006, (3): 19-21.
杨振。 学案引领,任务驱动[D]. 南京师范大学, 2005.
叶澜。 教育概论[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叶圣陶。 语文教育书简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余文森。 让学生发挥自学潜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 教育研究, 1999.
约翰·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云磊。 教学案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苏州大学, 2011.
张蓓。 利用学案导学功能,优化课堂教学环节[J] 科学教育, 2012, (2) : 29-30.
张斌。 论合作学习及其对学生行为和态度的影响[J].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9)。
张桂春,王琴。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讨[J]. 教育科学, 2002, (3)29-32.
张丽冰。 对先行组织者策略的一些认识[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5,(3): 148-150.
赵红霞。 学案导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外语研究), 2012,(4):173-174.
赵加琛。 学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 教育探索, 2002, (2)。
钟世军, 雷新菊。 浅谈中学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1): 114.
周银斌。 高中英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探讨[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朱峰。 布鲁纳“发现学习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
朱勇弟, 朱晓兰。 英语教学实施学案导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实践与研究 (B),2010, (9): 188-189.
邹艳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根源及逻辑起点[J]. 外国教育研究, 2002,(5):27-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Z].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
国外论着类:
Ausubel, D.P. The Psychology of Meaningful Verbal Learning[M]. New York, Grune &Stratton,1963Brown, H. D. Principle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Beijing: Foreign Learning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0.
Carrel, EL.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2006.
Nunan, Davi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 Boston: Heinle &HeinlePublishersNunan, Davi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M].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89.
Nunan, Davi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A Textbook for Teachers [M].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1991.
Vygotsky, L.S.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M].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致 谢
时光飞逝,两年的研究生生涯结束了。这次读书经历充实了我的生活,增加了我的阅历,让我受益匪浅。在此期间,我对给我帮助的老师、朋友和家人和让我收获精神财富的山东师范大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首先,我要衷心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李敏教授。李教授在承担繁忙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之下,时刻关心我的论文进展。对我的论文开题、设计、撰写、修改和定稿过程给予悉心及时的指导。我感到我的导师不仅是一位严谨的科研工作者,还是一位具有人格魅力的值得我尊敬和崇拜的女性。
感谢山东师范大学给我上课的外语学院和教育学院的老师们,正是他们对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的亲切讲解,开启了我对教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认识之门。
感谢在论文开题答辩中给我提过建议的刘倩、王金娥、王锦等老师,是她们对我论文的建议和鼓励才让我坚定地创作本篇论文。
其次,感谢两年内与我一起在山东师范大学上课的同学,是他们的陪伴,让我在求学生涯中能克服许多困难,使求学的旅途充满信心和欢笑。
感谢在我实验过程中配合我实验的省锡东的老师和学生,是他们真诚的合作,才让我论文的实验部分能圆满完成。
感谢我的好友们,是他们对我计算机方面耐心的指导,使我可以用 SPSS 软件进行后期的数据整理。
最后,我也要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的期望和物质及精神上的支持,使我能安心求学。
他们的鼓励是我前进道路上有力的支撑和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