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营养午餐和全天膳食微量营养素的摄入量分析(3)
来源:学术堂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1-07 共5433字
2.3营养健康环境有待改善
获得科学的营养知识有助于儿童合理选择食物、培养良好的饮食行为。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营养健康教育不足,学生的营养健康知识匮乏,严重制约着儿童营养和健康[15].早在1990年,我国出台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确要求,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普通中小学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16].但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健康教育课多整合到《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缺乏专业教师、教材,无法保证课时[15].
学校供餐是改善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重要措施之一,不仅可以针对学生的营养特点,提供营养均衡的食物,还是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培养人格品质的重要场所。目前我们各地学校食堂建设差距较大,一些偏远农村学校存在基础设施差、厨房设备简陋、缺乏就餐场所,食堂工作人员不足和技能低下,很难保证学校供餐的食品安全和营养均衡。
3采取有针对性营养改善措施
2014年的第2届国际营养大会通过了《营养问题罗马宣言》和《行动框架》[1],宣布2016-2025年为“营养行动十年”,要求各国将儿童期消瘦比例减少并维持在5%以下,并控制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的增长[1].促使各国政府作出承诺并付诸行动,防止饥饿、微量营养素缺乏和肥胖等各种形式的营养不良。同时,要建设“健康中国”,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要解决我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存在多种形式的营养不良。儿童少年营养改善是一项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性事务,要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的改善。
3.1完善学生营养相关法律法规
不仅要制定学生营养改善政策,还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才能为持续改善学生营养健康状况提供重要保障。通过逐步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的责权利,确保必要的资金和人力投入,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学生营养健康工作的长期发展,如科学规范学校供餐、控制学校周边环境、限制儿童食品的广告等。
3.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动员多方合作
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全社会关注和家庭的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政府、社会团体、基层群众性组织和企业的互相合作,通过良性互动,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提高社会和家庭对促进学生营养健康的认识和投入,共同改善学生营养健康。
3.3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改善措施
不同地区中小学生的营养健康特点有所不同,经济状况、食物资源和饮食习惯也有差异。要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多途径、多形式的学生营养健康促进工作,如为学生提供营养均衡的早餐或午餐,为住宿生提供一日三餐; 科学制定供餐食谱; 结合营养强化食品或营养包;开展营养健康宣传教育; 推广新颖活泼的身体活动方式等。
为提高我国贫困农村儿童营养健康状况,2011年11月我国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17],在中西部22个省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699个县,中央财政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人每个学习日提供3元的营养膳食补助,2014年11月将补助水平提高到4元。截止到2015年12月,共使1 419个县3 236万名农村学生受益[18],但目前尚缺乏针对城市中小学生的、大范围综合性的营养改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