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 时代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探析
摘 要:互联网 + 时代的到来给予了特色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模式新的机遇与挑战,完善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主要模式及面临的问题,尝试提出通过加强政府引导作用、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健全特色农产品仓储和物流中心等来完善网络营销模式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 + 特色农产品 ; 网络营销 ; 模式
“互联网 +”是利用信息网络来实现互联网和传统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015 年 7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与各行业的融合发展已势不可挡,也给予了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支持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互联网 + 时代如何推动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创新发展,已成为当前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完善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一、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内涵及意义
我国各地均具有显着地域特色的农产品,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特色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的发展。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是在特色农产品销售过程中,依托于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时发布和收集特色农产品信息,通过特色农产品仓储与物流体系,实现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线下配送。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的出现,拓宽了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了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大幅降低了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价格,有效改善了农民的收入。
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一种新型营销方式,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网络营销拓宽了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由于互联网具备无地域、无空间、无时间的限制,能够有效回避特色农产品信息和交通的限制,减少了特色农产品销售的流程,缩短了特色农产品销售的时间,有效拓宽了特色农产品的销售范围,改变过去只能销往周边地区的局限性,实现了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的全球化。第二,网络营销提升了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通过网络营销,特色农产品走出家门并走向更广阔的地域,过于不为人知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农产品,通过网络宣传和销售成为凭借产品质量和特色优势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提升了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推动了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链发展。第三,网络营销降低了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价格。特色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简化了过去复杂了销售流通环节,特色农产品从农户到消费者手里的环节减少了、时间缩短了,网络营销流通成本的降低促进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大幅降低,促使消费者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进而形成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良性循环。
二、当前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主要模式
1. 借助电商平台进行网络销售的模式。
伴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部分农户或农产品企业利用第三方平台开设特色农产品销售网店,在网上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2016 年4 月 12 日,阿里研究院发布《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5)》指出,2015年阿里平台完成农产品销售额695.5亿元,经营农产品的卖家数量超过 90 万个。与 2013 年、2014 年阿里平台上经营农产品的卖家数量37.79万个和76.21万个相比,增幅大幅提升。尤其是 2015 年阿里销售平台上特色农产品类占 30.48%,同比增长 47.13%.农户或农产品企业充分利用第三方平台进行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已成为当前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主要模式,并呈现于持续较快上升的趋势,农户或农产品企业以较小的投入获取最大收益的同时,推动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2. 特色农产品企业自建网站进行网络销售的模式。
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地方特色农产品企业往往会自建网站进行网络营销,因为这类农产品企业一般具有较为完整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等产业链,从生产基地、技术应用、仓储运输到网络营销由农产品企业自身完成。当前,自建网站进行网络营销的农产品企业主要以地域或特色农产品来命名,例如以开发、加工、销售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安徽省金寨县“安态特色农产品有限公司”、以生产、加工、出口各种规格的花生类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山东省莒南县“光华农产品有限公司”、以收购、储藏、加工、销售大蒜和花生等特色农产品为主的河南省“杞县金地农产品有限公司”等。特色农产品企业通过自建网站进行宣传和销售,拓宽了企业的销售渠道,大幅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
3. 地方政府主导的地方特色农产品网站营销模式。
相对于通过第三方平台和自建网站进行网络营销的农户和农产品企业来说,一些地方中小型农产品企业和无法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网络销售的农户主要是依托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建立的农业网站来实现网络营销。这种模式主要是由特色农产品较为集中的市、县级政府及当地农业部门集中建立地方性农业网站,定期发布特色农产品信息和产品销售服务方式,帮助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农户和企业开展网络营销。例如作为广西农业厅、广西农业政府门户网站的广西农业信息网,下设包括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钦州等 14 个地市的农业信息网链接,每个地市的农业信息网上均有特色产品展示、价格指导、供求信息等,对当地特色农产品进行有效宣传和推广。这类网站的费用是由政府来承担,是特色农产品农户和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整体上推动了各地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广泛应用。
三、当前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当前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过于落后于城镇,制约了农户和农产品企业参与网络营销的积极性。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薄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农户的电脑等互联网终端拥有率较低,尤其是特色农产品较为集中的中西部地区农户家庭电脑普及率远低于东部地区。其二,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低,严重制约了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建设与发展。
2. 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缺乏质量和品牌意识。
互联网 +时代,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网络购物来满足需求,消费者在网络购物过程中较多关注的是产品的质量和品牌。也就是说,消费者在网络上挑选琳琅满目的特色农产品时主要是由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来决定。而对于多数特色农产品农户和企业来说,目前较为缺乏产品质量和品牌意识,往往在特色农产品成熟以后直接进行网络销售,并没有过多考虑进行品牌包装和深入加工,多数特色农产品没有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可持续发展。
3. 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配送能力不强。
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仓储、物流与配送。近年来,我国物流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发展格局。但由于特色农产品一定程度上具有新鲜、薄脆的特点,就对特色农产品物流配送提出了冷藏、防病虫、快运输、轻运输的要求。就当前物流配送流程来说,简单的包装、运输、配送满足不了特色农产品的要求标准。同时,特色农产品主要产自于农村地区,相对于城镇物流配送覆盖面广、配送速度快的优势,农村地区的物流配送覆盖面小、运输时效性差,这也影响了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运用和发展。
四、互联网 + 时代完善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的对策
1. 加强政府引导作用,提高农户网络营销技能。
提升特色农产品农户和企业对网络营销的信任度,引导更多的当地农户和农产品企业运用网络营销模式扩大销售区域,提升知名度,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首先,地方政府要加强当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网覆盖率,满足特色农产品农户和企业网络营销的基础设施需求。第二,地方政府要加大扶持特色农产品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建立本地区的农业信息服务网,带动农户和企业运用网络进行特色农产品销售模式。第三,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户基本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让农户认识和了解网络营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掌握基本的网络营销应用技能。
2. 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实施品牌战略。
互联网 + 时代,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的应用与推广势不可挡,实施特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则能推动其网络营销模式逐步完善。特色农产品用户和企业应树立品牌意识,逐步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形成从生产、加工到网络销售、物流配送一体化产业链。例如:新疆和田大枣、阿克苏的苹果等,通过确立统一标示和宣传,提示了产品的知名度,建立了网络营销的前期、中期、后期服务体系,使消费者满意度迅速上升,其产品通过网络远销海内外,塑造了地区性特色农产品优势品牌。
3. 健全特色农产品仓储和物流中心,完善物流配送体系。
物流配送是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关键一步,直接关系着消费者的满意度,是决定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关键因素。首先,各大物流企业应针对特色农产品特性制定冷链物流配送方式,保证特色农产品的时鲜性。其次,各大物流企业应加强特色农产品仓储和物流中心建设,满足各个时节特色农产品从农村到城镇的仓储、冷链运输、配送于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培训体系。最后,各大物流企业应进一步拓宽物流配送覆盖面,实现物流配送城乡一体化,满足特色农产品农户和企业与消费者的双方需求。只有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互联网 + 时代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的自我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玮 . 实体与网络结合的创新型农产品营销模式研究[J]. 农业经济,2014(12):135-136.
[2]朱兴荣 . 基于“互联网 +”的农特产品营销模式创新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0):95-97.
[3]王嘉琦 . 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模式探析[J]. 价格月刊,2014(4):58-61.
[4]降雪辉 . 阿里巴巴视域下河南农产品网络营销新模式研究[J]. 物流技术,2015(1)下:108-111.
[5]李耀东。山西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4(2):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