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互联网 +”生鲜产品网络营销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物流成本较高、保鲜较为困难、消费人群较少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 +”生鲜产品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要瓶颈。根据《2014-2015 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当前的生鲜产品电商只有 1% 左右能够真正实现盈利,95% 的经营者处于亏损的阶段。
首先,生鲜产品物流成本较高。物流配送是“互联网 +”生鲜产品网络营销的关键环节,其成本也是经营者需要承担的主要成本。生鲜产品的消费人群以个体、家庭为主,有着订购数量少、客户分散的特点,必然导致物流成本的上升。过高的物流成本必然体现在最终的售价上,由消费者来承担。当同一种生鲜产品网上报价高于消费者周边的菜市场、超市时,必然导致消费者的流失,甚至一种产品高价会影响消费者对整个“互联网 +”生鲜产品价格的不认同,高昂的物流成本带来的售价偏高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 +”生鲜产品网络营销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次,生鲜产品保鲜较为困难。生鲜产品容易出现腐烂变质而导致严重损失,这是制约“互联网 +”生鲜产品网络营销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生鲜产业的保鲜、存储、加工技术较为落后,直接导致我国生鲜产品损耗率极大。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生鲜产业平均损耗率为 20%-30%,主要发生在生鲜产品的流通环节。而国外生鲜产品行业的损耗率则为 3%-5%,这种高损耗率不仅增加了产品安全隐患,也提高了产品价格。同时生鲜产品不同于其他网络销售品种,一旦出现客户投诉、退货等情况,意味着商品完全失去价值,这也进一步推高了生鲜产品网络售价。此外,生鲜产品的保鲜问题还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网络购物体验。如果最终收到新鲜度不高甚至变质腐烂的产品,在投诉退货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必然导致消费者的不满和差评,进而影响到其他消费者对“互联网 +”生鲜产品的感观。比如许多新鲜蔬菜有着较高的含水量,在配送过程中很容易导致水分流失,这会给消费者不新鲜、缺斤短两的感觉,进而对网络销售商所有生鲜产品质量产生怀疑。
最后,大多数消费者还不习惯通过网络购买生鲜产品。数码产品、书籍等网络热销产品有着较高的标准化程度,而生鲜产品往往难以实现标准化。比如同样是猪肉,不同品种、不同部位、不同肥瘦有着完全不同的价格和品相,因此许多消费者更倾向于能够亲自挑选生鲜产品。而且生鲜产品作为一种重要的食材,许多美食爱好者更喜欢亲自感受后再考虑购买。而“互联网 +”生鲜产品无法让网络消费者看到实物,因此无法实现体验购买。尽管近些年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但是诸如衣服、生鲜产品等特殊商品,消费者仍然注重感官体验。比如很多消费者在购买衣服之前,都会到实体店亲自了解材质、进行试穿,然后才会在网上下单。再加上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对于需要进食的生鲜产品就更是如此,许多消费者已经形成这样的购物习惯,因此在短期“互联网 +”生鲜产品营销难以迅速发展。
“互联网 +”背景下生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
(一)加强网络推广,打造优质品牌好的品牌能够给予消费者信任感并减少决策时间,为此打造“互联网 +”生鲜产品优质网络营销品牌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做好品牌定位。一方面要定位销售的目标消费者群体,要明确产品销售和服务的对象是那些群体,这个群体对生鲜产品有哪些特定需求。比如,番茄网定位于上班族,该群体平时忙于工作更加看重高效率的网购。另一方面要定位好品牌价值体系,比如针对上班族在时间和精力上的局限性,推出当天送货、无条件退货等服务,就可以向消费者传达自身品牌的价值定位,消费者能够更放心地购买生鲜产品。其次,要做好品牌文化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激烈的商业竞争,文化品牌优势已经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必要基础条件。“互联网 +”生鲜产品商户的对外网络接口不仅是商品陈列和消费者下单界面,更是企业文化宗旨的集中展示,每一个细节都是企业文化的体现,是对消费者和企业自身的庄严承诺,是创造归属感的重要工具。再次,要加大品牌推广力度。搭建网站或网络店铺但浏览量少就失去了意义,要做好企业优质生鲜产品和配套服务的宣传工作,努力提高企业自身品牌知名度。要广泛利用各种现代媒体扩大品牌影响力,充分利用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将有限的广告经费投入到适当的目标人群。第四,要确保品牌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任何品牌的生命线,尤其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食品领域,生鲜产品的质量是打造“互联网 +”品牌的关键。一些有条件的商家已经开始通过自建基地、签约农户等方式,从源头控制产品质量。
(二)完善标准体系,改进物流策略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有着较为严格的农副产品管理体系,基本实现了行业标准化。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农副业生产的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进程远未结束,还没有形成能够适应大规模网络交易的标准体系,且随着国内频繁发生的各种食品安全危机,社会各界普遍对食品安全缺乏信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互联网 +”生鲜产品营销的主要瓶颈之一。构建科学合理的统一标准体系,能够有效降低消费者的风险感知,提振消费者购买信心。一是开展农业部门认证,从源头把好认证关、质量关。加快建立我国生鲜产品标准体系,促进我国生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流通,改善“互联网 +”生鲜产品网络营销环境。二是开展电商平台认证,把好销售关。比如淘宝网就实行有机认证机制,消费者在淘宝网搜索商品时优先展示通过有机认证的生鲜产品,同时消费者通过成熟的评价体系可以充分了解其他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满意度。
物流是“互联网 +”生鲜产品网络营销的基础,也是区别于传统实体门店销售的主要特点,更是影响产品质量、客户满意度的关键和制约“互联网 +”生鲜产品未来发展的重要瓶颈。生鲜产品要经过采收、预冷、加工、存储、运输、装卸、查验、销售、配送等环节才能送达消费者手中,整个环节需要全程低温储藏,对物流配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鲜产品物流设备及基础设施的研发和投资,在许多重要生鲜产品产地建立了低温存储加工设施,在需求集中地区建设低温配送中心,但仍然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互联网 +”生鲜产品网络营销的需求。为此,在进一步加强生鲜产品物流配套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要引导物流公司开展跨区域合作,实现现有物流配送资源的高效利用,有效改善我国生鲜产品物流条件。
(三)创新发展思路,丰富营销模式一是 O2O 模式,主要是指消费者通过互联网选购生鲜产品,然后就近选择店铺取货,如图 3 所示。O2O 模式可以有效降低“互联网 +”生鲜产品的物流成本,确保产品质量。电商可以选择消费者聚集地区的超市、便利店、餐馆等进行战略合作,到店取货模式也可以自由变更为就近集中配送模式(赵振,2015)。O2O 模式在国外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比如英国的奥凯多公司顾客就可以通过网络下单,然后到社区超市取货,不仅了提高了配送效率,还能够提高产品透明度,有利于获取消费者的信任、拉动消费。
二是微信营销。微信已经发展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推广产品的重要途径,刷朋友圈已经成为许多人每天必做的事情。有效利用各种网络资源、网络营销途径是“互联网 +”生鲜产品营销的必然选择,要充分利用电商微信公众平台和自身品牌公众平台展示和推广产品,要通过微信来增强顾客粘性。要根据不同目标群体的不同生鲜产品需求,合理推送产品信息,做到差异化营销。
三是体验营销。如前文所述,不习惯网络购买生鲜产品是制约“互联网 +”生鲜产品销售的重要因素,主要是担心线上与线下差别大、质量得不到保证等。体验式营销就是通过加强线下交互,提高消费者的网络消费信心,逐渐改变其消费习惯。比如可以免费组织消费者参观生鲜产品产地、加工和运输流程,组织消费者体验生鲜产品养殖过程等,还可以通过组织品鉴会、健康讲座等活动来扩大口碑效应。
(四)开展定制营销,提升产品溢价
生鲜产品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而相对单一的供货渠道使得大多数商家难以提供丰富的生鲜产品。同时“互联网 +”背景下价格高度透明,很容易形成恶性价格竞争,严重侵蚀利润空间。为此要积极开展定制营销,在充分利用现有品牌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消费群体的特定消费需求,对产品包装、口味、配送方式等进行重新定制,使之成为消费者的“特供品”,实现生鲜产品的“个性化”和高溢价,有效回避“互联网 +”生鲜产品价格透明带来的恶性竞争,并能够进一步扩大品牌知名度和扩大销售量、提高销售利润。
实际上,生鲜产品高昂的物流成本和“互联网 +”背景下价格高度透明,已经决定了其高溢价性,中高端路线是其营销的必然选择(费威,2014)。要用优质生鲜产品的高单价、毛利来平衡高昂的物流成本和定制营销成本。目前国内“互联网+”生鲜产品网络销售商都积极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其比例均在 40% 以上,不断推出各种新奇特产品,在吸引消费者的同时其价格也较高,比如上海“田头批”的“拇指西瓜”售价 80 元 / 斤,受到许多年轻消费群体的追捧,取得了很好了营销效果。从理论上说,所有生鲜产品都可以采用“互联网 +”战略,但实际上高溢价生鲜产品才能给商家带来真正的利润,低溢价产品只能起到补充作用。比如在天猫、淘宝、唯品会等网络平台上,经营普通大米生意很难维持,泰国大米等高溢价商品则完全可以支撑起网络销售平台。
结论
生鲜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背景下,生鲜产品网络营销迎来了发展契机,前景十分广阔。但是,高昂的物流成本、产品保鲜和人们的购物习惯等不利因素,严重制约生鲜产品的网络销售,大多数商家还处于亏损阶段。当前的现状要求企业要紧密结合“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和生鲜产品自身特点,深入研究科学合理的网络营销策略,加强线上、线下企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打造自身品牌,努力推动我国“互联网 +”生鲜产品的销售。
参考文献:
1.Salvador,Alexandre Borba,and AnaAkemi Ikeda. Big Data Usage in the MarketingInformation System[J]. Journal of Data Analysis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2014(2)
2.Soonyong Bae,Taesik Lee.Product typeand consumers'perception of online consum-er reviews[J].Electron Markets,2011(21)
3. 杨珩 . 基于“ 互联网 +”的生鲜电商品牌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J]. 商业经济,2015(8)
4. 金薇薇 . 试析生鲜电商的品牌营销策略--以“多利农庄”等为例 [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5(3)
5. 范厚明 . 田也 . 谈生鲜农产品电商物流配送模式的改进[J].商业经济研究,201(512)
6. 李苏文 . 生鲜食品配送中心选址策略及运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34)
7. 费威 . 基于销售商利润的生鲜食品最优变异度研究 [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8. 赵振 .“互联网 +”跨界经营:创造性破坏视角 [J]. 中国工业经济,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