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青云里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问题探析
【第一章】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强化研究前言
【第二章】小学开展养成教育理论基础和目标
【第三章】青云里小学养成教育现状
【第四章】青云里小学养成教育实践与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海港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途径研究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良好行为习惯总是需要经过长时间培养和训练,因此要从小事做起,从小就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在新形势下,养成教育是全面的教育,包含社会、学校和家庭全方位地促进学生养成教育,从而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青云里小学养成教学目标紧贴社会需要,强基础重实践,要求具体可行,为把学生培养成时代所需要、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
养成教育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教育的整个过程。加之小学生的年龄结构特点,使得养成教育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养成教育需要经常长期反复训练,循序渐进,遍布整个教学过程。
培养小学生具有一种良好的习惯,必须从小开始,细心地培养,要求从小事开始。
为此在小学阶段,应该针对性、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养成教育。在现阶段,养成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全方位协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
青云里小学养成教育的目标体系,做到贴近生活,强调基础,要求具体,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一)养成教育是教育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养成教育过程中,要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凭借训练活动。由于学校是各个年龄的学生,训练活动的内容广泛、细致、多种多样,需要多次训练才能实现目的,所以养成教育过程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反复、循序渐进,涉及到各个方面,各个年龄段的学生,甚至伴随其一生。
(二)教育离不开教育者、受教育以及教学活动,养成教学活动更多的表现为训练。
当代社会背景下的教育,教育着、受教育者以及教学活动都进行了延伸。首先表现在教育者的延伸,教育者不仅仅是学校的老师,更有家长、社会工作者、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等等,为此只有当"各种"教育者都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时候,才能很行合力,使养成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其次是教学活动--养成教育训练活动。在空间上,已经有学校作为教育主要阵营转移到以学校为主,家庭和社会为基的"三管齐下"的教育空间发展模式,为此必须三管一致,步调统一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第二,养成教育训练目的、内容随着社会文明进步,知识拓展,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根据年级分层制定养成教育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养成教育在各个阶段是不同的,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内容和方法也是不同的,因此养成教育必须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相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养成教育目标。第三,训练手段要多样化,采用多种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三)养成教育必须追寻教育一般规律"外化-内化--外化"的教育过程。首先教育者实现养成教育目标的具体化,通过一系列手段,如语言、教育媒体、行动实现教育的外化,然后凭借训练活动实现教育信息的传播,受教育者将接收到的信息"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最后"外化"成为规范化、标准化的习惯行为举止。
参考文献:
[1]亚里斯多德著,苗力田译。 亚里斯多德全集[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2]William·James.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a Study in Human Nature[M]. Routledge,1950.
[3]John·Lok. Land and People in the Late Medieval Peloponnese[M]. 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 Collection.1986.
[4]鲁华夏。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简释(小学修订版)[M],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
[5]柏拉图 (Plato) (著), 王太庆 (译) 柏拉图对话集[M],商务印书馆,2004.
[6]王川(译)西方经典教育学说--从苏格拉底到蒙台梭利[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7]赫尔巴特(著)彭正梅(译)。赫尔巴特教育论著精选[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8]张丽莉。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在我国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可行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9]肖虹。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认知与融合性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07.
[10]曾妍,何小燕。 养成教育的特点和实施方法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2,28:96-98.
[11]董晓丽。 探究家庭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幼儿品德养成策略[D].复旦大学,2012.
[12]谢亚男。 论养成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04:199-201.
[13]韩雪梅,韩雪晶。 小学生责任感养成教育模式研究[J]. 吉林教育,2013,17:17.
[14]王清平。 我国小学养成教育的实践模式及其思考[J]. 教育导刊,2009,05:33-35.
[15]靳小红,龚妙。 "六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模式初探[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1:16.
[16]玉丁。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2.
[17]孙云晓。 培养少年儿童人格化习惯[A]. 中国人才研究会教育人才专业委员会、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 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会刊[C].中国人才研究会教育人才专业委员会、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2007:15.
[18]关鸿羽。 养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 中国教育学刊,1995,02:42-45. [19]高平淑主编。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0]易冰。 幼儿文明礼貌习惯养成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21]谭兰。 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2]杨建梅。 中等职业学校养成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23]谭兰。 养成教育:青少年偏差行为预防与矫治的路径选择[J]. 教育探索,2006,01:83-85.
[24]黄希庭,郑涌,李宏翰。 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90-94.
[25]田爱民,胡滨,董伟英。 论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884-887.
[26]仲晓婷。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下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养成教育[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03:30-32.
[27]王雯波。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05:117-119.
[28]胡方。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9]黄菁。 养成与反哺[D].西南大学,2008.